1、1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摘要:经验意义的表达要运用词语,词语的所指是人类的不同经验范畴。词语和经验相互对应,互为引发,在互动中体现经验意义。针对词语选用特点的分析,直接揭示的当然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也主要在语言操作层面。但当词语的选用成为一种语篇特征时,也可把研究者引向语篇意图和效果层面的讨论。 关键词:翻译语境;概念性经验;感知性经验;词语;表达;研究 引言 经验范畴和语义范畴紧密相关。经验可按其语义表达分为四类。一类是概念性经验,即有关实体、形象、概念和 观点等方面的体验和知识。这一类经验的表达主要借助物体词。概念性经验可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造
2、成跨文化表达障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译者会发挥语言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其不可译性。第二类是事件性经验,即有关动作、运动等范畴的经验。这一类经验的表达主要借助事件词和抽象词。第三类是感知性经验,即对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的所感所觉。这一类经验的表达主要借助抽象词和事件词。第四类是关系性经验,即将人或事物联系起来的心理能力,此类经验的表达借助于关系词。笔者借助几个实例,讨论一下概念性经验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 1 概念性经验 2概念性经验深深根植于其流通的社会文化浯境中,它的外化形式一般是物体词,而这个物体词的意义则存在于该词语和其所在语篇的关系中,进而存在于和语篇所在的浯篇世界的关系中,
3、又最终存在于语篇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没有了这样一条关系链,即词语一语篇语篇世界一外部世界,便无法最有效地探查一个物体词所指的经验意义。例如:近来,汉浯“关系”一词已经以音泽的形式(guanxi)在讲英语的商界人士中流通起来。其实“关系”一词有现成的“对等词”“relation”或“connection” ,但西方文化中的商人认为这个词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没有哪一个英语词语可以取而代之,所以他们宁愿引进这么一个并不好念的外来词语。也就是说他们选择尽量保持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那条经验关系链。 学术术语是概念性经验的升华和固化,术语的翻译集中体现着概念性经验的跨文化传译的艰难。王宪明(20
4、05)以史学家的视角翔实地论述了严复译社会通诠时如何以“国家” 、 “民族” 、 “种族” 、 “种人” 、“小己”等词语译介源文的“state” 、 “nation”、 “tribe”、 “race”、“individual“等概念,从而实现了跨文化思想体系的概念性经验的传递。可以看到,这个译介过程,既包括了译者对其桐城派古文语言能力的发挥,也包括了对自身百科知识的调动,同时也体现着其翻译意图。 2 感知性经验 关于感知性经验,我们看一段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译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3l.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5、,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作者简介:李婷,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学生。研究方向:翻译笔译。 leaves,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中国文学现代散文选 ) 2.On the surface of the serpentine lotus pond all one could see was fields of heaves.The leaves stood high above the
6、 water,splayed out like the skirts of a tall slim ballerina.(David Pollard 译) 3.A11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朱纯深 译) 画线部分是表达感知性经验的词句,感知经验较之概念经验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7、这也就意味着,译者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对译语中感知经验意义的构建会有着较大的操控空间。译文 1 和译文 3 将“曲曲折折”译为“winding” ,而译文 2 则是“serpentine” ,应该会引发对荷 塘形状的不同联想。对于“田田的叶子” ,译文 2 和译文 3 都再现了“一大片叶子”的情景,但译文 3 特别着墨于一种“平滑柔美” (silken)的视觉感知经验,而译文 1 却只凸现了“清爽于净” (trim)的情景。对于“像婷婷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译文 1 和译文 3 都直接地译为“skirts of 4dancing girls”,只是译文 1 更着意细节“flared” ;而译文
8、2 则引入了西方读者熟悉的芭蕾舞女形象,且特别着笔于其体形之纤细。 可以看到,感知性经验的传译较之概念性经验具有更加明显的动态性和个体差异。译者对源文已经读进了不少的个人经验;对译文,他们又注入了也许是更多的个人体验和审美情趣。而译文构建之后,又会诱发各种各样不同的审美性阅读,也就是说它的读者又会读进去各自的经验和审美情趣。 3 事件性经验和关系性经验及物过程 3.1 及物过程的种类 本文的理沦体系将经验意义视为语境视野中语篇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语篇和外部世界诸相关因素的互动之中被读者推知。Hailliday(1994)在论及小句的经验意义时指出,语言使人们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起现实世界的图像
9、,以理解他们周围和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小句是作为表达各种经验模式的一种方式,但从更宏观和更重要的意义上来说,是经验模式化的原则,即现实是由种种过程组成的这一原则。Halliday 将小句实现这一原则的语法范畴命名为“及物性” ,正是语言的及物系统将经验的世界分解为一套可以操控的过程类型。 3.2 译者的及物过程意识 对翻泽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表明,成熟的译者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及物过程意识,尽管他不一定,也并不需要知道这个语言学术语。 语料表明,译者十分注意及物过程的再现和重塑,注意选择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的核心词语一一动词,以及关系过程的核心同语形容词,5注意及物过程的修辞力度和准确度。比如: 停留在
10、山水轴上的蛾子蓦地飞起来,无声地在屋里旋转。 A moth has all of a sudden launched itself from its perch on a landscape painting,and quietly starts to circle around the room. 用译者自己的话说,选用“launch”这个大词是“牛刀杀鸡”“launch”所激发的经验联想往往是庞大的物体的启动,在此译者显然是有意强化这个行为过程。 3.3 及物过程类型的转换 翻译语料的分析还表明,英汉翻译中及物过程类型的转换是经常发生的。这一方面是由源语和译语可提供的语言框架的差异引起的;
11、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泽者依自己的翻译意图所进行的选择。一般来说,个别的转换可能具有局部的意义,可为探查译者如何完成翻泽任务提供某些线索。不过,一般来讲这些转换不大可能对整个译文的接受产生重大影响(Mason,2004) 。比如, “In a way,D-Day sums up for us the whole of World War II.”译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全景的缩影。 ”(中国翻译2005 年第 2 期)出现了物质过程至关系过程的转换。这恐怕只是英汉表达方式差异使然,对翻译语料的对比描写也不一定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这些转换在语篇中连成一气构成一种趋势,整个话语就可能发生
12、改变,以致使读者对作者的态度或意图产生不同的印象(Mason 2004) 。下面我们就观察一下英汉翻译中及物过程类型的转换可能导致信息的接受发生某些改变的情况。 6He was a clever man; a pleasant corrlpanlon; a careless student;with a great propenmty for running into debt,and a partiality for the tavern. (Thackeray:Vanity Fair) 1.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非常风趣,可是不肯用苦功。他老是东借西挪,又喜欢上酒店喝酒(杨必译) 2,他是一个
13、聪明人;一个令人愉快的同伴;一个粗心的学者。他经常借别人的钱,对酒馆又有种偏爱。 (贾文浩等泽) 观察两个泽文画线部分,译文 1 将两个关系过程变为行为过程,和后面的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连成一串,较之译文 2 似多了几分灵气,人物勾勒得电显得更精准一些。 一般来说,物质过程比关系过程具有更强的修辞效果,能将作者的交际意图表达得更为明显和强烈。而物质过程如果译成丁关系或存在 过程,表达力度就难免会有所损失。 3.4 隐性及物过程。 Halliday(1994)在讨论英语的及物过程时,提出环境成分中的介同短语可被看做是一种隐性及物过程。这种看法对英汉翻译语料的分析很有操作意义。我们可以沿此思路,将介
14、词短语析为隐性及物过程,从而为其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被转换为一个完全及物过程提供理论根据。如: He described the balls at Government House,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kept themselves cool in the hot weather, with punkahs, tatties, and other contrivances(Thackeray:vanity 7fair) 1.他形容总督府里怎么开跳舞会,在大暑天他们怎么取凉,譬如在屋里装了手拉的风扇,门窗前面挂了打湿的芦帘等等。 (杨必 译) 2.他描绘了在总
15、督府中举行的舞会,讲述人们如何在炎热气候中靠棕桐叶制成的扇子,湿香帘和其他巧妙的设计来保持凉爽。 (贾文浩等译)这里,两位译者对隐性及物过程的处理是不同的。译文 1 出现了两个物质过程(装了风扇;挂了芦帘) ,而译文 2 保持了原文的隐性及物过程(靠扇子、湿香帘和其他巧妙的设计) 。我们无言断言孰优孰劣,但可以依此推测译者的认知过程。在两位译者语境视 野中,源文的隐性及物过程已呈现为完整的物质过程,不同的是,译者 1 将完整的物质过程情景外化为语言时照直临摹,而译者 2 则仞将这一隐性过程视为“kept.cool”的环境成分。 可被识别为隐性过程的,从英汉翻译语料来看,应不止于介词短语。比方说
16、副词,修饰某个过程的状态.属于环境成分,也存在着表达为某个过程的可能性,也可称为隐性过程。 及物过程的数量以及完全及物过程和隐性及物过程数量的比例,会造成表述细节和生动性以及语篇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一般说来,及物过程多,特别是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多,有利于描述的细致和生动,英语如此,汉语似乎更是如此。 3.5 及物性特点的翻译 有时候,在文学或具有文学性的语篇中,作者有意构建某种及物性8特点,以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能够识别出来,然后 再看译语的语言框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或再现这种特点,最后使这种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再生。比如: Through the fence,between
17、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I could see them hitting.They were coming toward where the flag was and I went along the fence.Luster was hunting in the grass by the flower tree.They took the flag out,and they were hitting.Then they put the flag back and they went to the table, 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
18、t.Then they went on,and I went along the fence.Luster came away from the flower tree and we went along the fence and they stopped and we stopped and I looked through the fence while Luster was hunting.(Faulkner:The Sound and the Fury) Roger Fow1er, (1990)说,这一段有一个突出的及物性特点:几乎没有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作者用了大量的不及物动词,有一
19、个及物动同“hit”也没带宾语。也就是说,在物质过程的“动作者+过程+目标+环境”结构中着意使“目标”这一环节缺失。这种及物性特点暗示,Benjy(即文中之第一人称叙述者,一个 33 岁却只有小孩智力的人)缺乏对动作以及动作在所及物体上的效果的感觉,说明他对因果关系认知不完整。这样的及物特点可以在汉译中重现吗?请看下面译文: 结语 概念性经验的表达依靠事物词,事件性经验依靠事件词,感知性经9验依靠抽象词,而关系性经验要用关系词。词语表达的是一种心理体验。当讨论到用事件词表达有关动作、运动等范畴的经验和用关系词表达关系经验的时候,我们引进了及物性的概念,因为及物性讲的就是经验的语言表达模式问题。
20、在讨论及物性的时候我们还发展了隐性及物过程的概念,旨在探讨更有效的 针对英汉这一语言对组的语料分析途径。 参考文献: 1 丁小平, 李进. 语用学视角下长株潭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综述J. 企业家天地 , 2011, (02) :66-67 2 黄缅. 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在墨尔本召开J. 当代语言学 , 2011, (02) :163 3 李?刚, 周明娟.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对白的幽默效果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01) :188-189 4 李 ?. 汉英翻译中的信息障碍 J. 群文天地 , 2011, (14) :62 5 连芳. 语用学中的社会用语分析J.
21、 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11, (07) :170-171 6 文辛.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1, (17) :184 7 闻建兰. 商务礼仪的语用范畴与文化因素研究 J. 中国商贸 , 2011, (05) :221-222 8 徐虹, 刘陈艳. 从语用角度分析潜伏中主要人物余则成的性格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89-91 109 张小花, 张华.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话题结构转换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1, (01) :65-66 10 张馨.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06) :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