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5541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襄阳跨越式发展研究摘要: 通过相关数据对比分析襄阳近几年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襄阳;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4703 1 客观分析实现襄阳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1)GDP 总量位次稳居全省第 3 位,增速占比逐年上升,经济增长的平台更高。2006 年以来,襄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6 年的 675.2 亿元,上升到 2007 年的 785.7 亿元,2008 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 1004.7 亿元,2009 年 1201 亿元,2010 年 1538.3亿元,2011 年突破 2 千亿元大关

2、,达到 2132.2 亿元,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宜昌,稳居全省第 3 位。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量逐年递增,由 2007 年的“百亿元级”递增到 2008 年的“二百亿元级” ,2011 年后进入“五百亿元级”增长阶段,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1.66 亿元,居全省第 1 位;第二产业增加值 1216.99 亿元,次于武汉、宜昌,在全省保持第 3 位,并与武汉、宜昌的差距呈缩小的态势,2011年襄阳为武汉的 37.4%、宜昌的 94%,分别比 2006 年缩小 13.1 和 1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623.57 亿元,次于武汉,位居全省第 2 位。从经济增长速度

3、看,2007?2011 年,襄阳 GDP 增长速度分别为14%、14.6%、15%、16.2%和 16%,年均增长 15.2%,高于全省、武汉,宜昌。在全省的比重逐年上升,由 2006 年 8.63%上升到 2011 年 10.88%。与武汉相比由 2006 年占 25.2%上升到 2011 年的 31.6%,与宜昌相比由2006 年占 97.5%上升到 2011 年的 99.6%。 (2)产业结构明显提升,工业占 GDP 比重突破 50%,经济增长的动力更足。2011 年,襄阳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 年的 18.7:43.4:37.9 调整为 13.757.129.2。与 2006 年比较

4、,襄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13.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8.7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第二产业的增速,尤其是工业的增速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所致。2007?2011 年,襄阳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9%,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 14 个和 4.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在全省仅次于黄石、宜昌、鄂州居第 4 位。2011 年,襄阳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之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达到 1034.5 亿元,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 200 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进入百亿元阵营,初步形成了“两千四百”的产业发展格局,工

5、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38.3%上升到 52.4%,上升 14.1 个百分点,上升的速度居全省第 1 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9%。 (3)人均 GDP 总量实现大跨越,增长呈现赶超之势,经济增长的基础更牢。人均 GDP 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2006年襄阳人均 GDP 为 12060 元,2011 年增加到 38700 元,由 2006 年相当于3全省 90.3%,到 2011 年高于全省 13.2%,五年增加了 22.9 个百分点;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人均 GDP 由 2006 年的 1550 美元增加到 5981 美元,实现

6、了由一千美元到五千美元的大跨越,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1 年,襄阳人均 GDP 比 2006 年增长 106.4%(按不变价格计算) ,年均增长 15.6%,高于全省(13.8%)1.8 个百分点。2006 年以来,襄阳人均 GDP 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到 2011 年,居全省第 4 位。 (4)地方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更高。2011 年,襄阳财政总收入由 2006 年的 63.1 亿元增加到189.5 亿元,增加 126.4 亿元,实现了百亿元的跨越;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由 2006 年的 25 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97.4 亿元,增加 72.4 亿

7、元。2011 年襄阳财政总收入占 GDP 比重为 8.89%,地方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为 4.57%,比 2006 年上升 0.87 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襄阳总资产贡献率上升,2011 年为 16.2%,比 2006 年上升2.1 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提高,2011 年为 3.6 次/年,比 2006年提高 21.3%;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2011 年为 54.1%,比 2006 年下降7.4 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 2011 年为 94.5%。2011 年,襄阳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 138.63 亿元,排在武汉和宜昌之后,居全省第 3 位;增长24.6%,

8、居全省 5 位,比上年同期上升 2 位。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11 年襄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6 年的 9117 元增加到 15352 元,居全省第 9 位;增长 15.1%,居全省 6 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6 年的 3519 元增加到 7549 元,居全省第 7 位;增长 18.6%,居全省 6 位。 (5)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氛围正在形4成,经济增长的潜力更大。近年来,襄阳把节能降耗、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由之路。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启动了整治污染综合工程,关闭了一批小造纸厂、

9、小印染厂、小水泥厂,关停和搬迁改造市区化工企业。加大吸引生产要素、资源和技术参与襄阳“两型社会”建设。2011 年,襄阳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 87%和 87%;森林覆盖率达 42.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 310 天以上,汉江襄阳段水质稳定在二类水平。单位 GDP 能耗稳步下降,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1 年,襄阳单位 GDP 能耗由 2006 年的 1.83 吨标准煤/万元降到 1.09吨标准煤/万元;单位 GDP 能耗降幅由 2006 年的 3.22%扩大到 4.27%。 2 准确把脉实现襄阳跨越式发展的蝶变空间 (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不足,投资空间大。当前

10、,襄阳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投资的缺口比较大,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2011 年,襄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 19964元,分别仅为全省的 91%、武汉的 46.2%、宜昌的 70%、黄石的 82.4%、鄂州的 63.7%。交通、城市用气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基础设施水平较低。2011 年,襄阳高速公路总里程 271 公里,高速公路密度 0.14/百平方公里;襄阳机场是 3C 级,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2011 年襄阳施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 402 个,完成投资额 529.9 亿元,平均每个仅有 1.3 亿元,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1

11、.86 亿元/个) ,低于武汉(2.88 亿元/个) 、宜昌(2.73 亿元/个) 。 (2)产业结构竞争力不强,优化升级潜力大。襄阳作为农业大省,5粮食、油料、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还停留在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近几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襄阳工业比重有较大提高,但 2011 年襄阳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仍比宜昌、黄石和鄂州分别低 3.2 个、4 个和 2.5 个百分点,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和潜力大。同时,襄阳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缺乏主导性产业和特大型企业。2011 年,襄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大中型工业企业 123 家,占全

12、市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 11.1%,实现产值 1572.3 亿元,占全市总量的 48%;宜昌市共大中型企业 190 家,占规模以上的比重为 21.96%;大中型企业产值 2243.9 亿元,占比70.6%。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我市有 2 家,分别是东汽股份实现产值290 亿元、风神襄阳公司实现产值 265 亿元;宜昌市有 4 家,分别是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实现产值 201.42 亿元、湖北宜化集团实现产值 180.36亿元、宜昌三峡全通涂渡板有限公司实现产值 251.17 亿元,湖北稻花香集团实现产值 124.95 亿元。50 亿元企业我市比宜昌市少 3 家,过 100 亿元企业我市比宜昌市少

13、2 家。除此之外,襄阳在 2006 年至 2010 年,被评为全国名牌的产品只有际华三五四二的高支高密纯棉坯布、精梳纱线、枣阳金兰首饰的黄金首饰等 3 个品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7 件,湖北省著名商标 49 个。而宜昌在这五年时间内,宜化集团、枝江酒业、兴发集团、采花茶叶、萧氏茶叶、东圣化工、湖北华扬太阳能、三宁、土老憨等 14 家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宜昌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7 件,在湖北省总数仅次于武汉市,成为全国拥有驰名商标数量最多的内地城市之一,同时有 72 家企业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目前襄阳与宜昌工6业的差距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品牌,企业规模过小和产品竞争力不强,影响经

14、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利于襄阳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 (3)城市化进程与消费存在差距,扩大消费的余地大。2011 年,襄阳城市化率为 51.99%,高于全国(51.27%) 、全省(51.8%) 。 “十一五”期间,襄阳城市化率年均提高 1.2 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后进程加快。如果襄阳城市化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镇人口将增加30 万人;按目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 4426 元计算,消费支出将增加约 13 亿元。如果考虑消费的乘数效应,经济总量将增加更多。 (4)创新成果低,全民创业的比较优势大。2012 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全民创业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 、

15、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见和加快推进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三个含金量很高的文件,为推进全民创业、富民强市提供了政策支持,让创业者享受到更多的政策阳光。同时,为打造全国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更好地服务“四个襄阳”建设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布襄阳市政府审批、监管、服务、监督创新实施方案 ,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监督四个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保留市级审批事项 100 项、管理服务事项 155 项。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项目审批资料由 200余项减至 20 余项,在全国同类城市最少。襄阳在全国的综合比较优势初见端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

16、家共同携手向社会发布的2011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襄阳是城市竞争力在全国 294 个城市7中位居第 116 位,比上年提升 6 位,在中部城市中,襄阳综合竞争力指标排位靠前。在六项竞争力指标中,襄阳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最强,居全国第 12 位。2012 年,全球知名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发布中国新兴城市 50 强报告,襄阳凭借近年来的经济和城市综合体的快速增长,与武汉一起作为我省仅有的两座城市入围。 (5)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对称,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拉动后劲大。我们采用索洛?米德模型,选取 1990-2010年数据,对襄阳各个年度要素投入对

17、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建立了生产函数分析,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襄阳资本投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说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要高。二是劳动力对襄阳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呈上升趋势,在 1993 年最高达到 17.5%,但随后不断下降,近几年一直维持在2%以下,2010 年只有 1.2%。这一方面是襄阳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动力投入的作用下降。三是技术进步对襄阳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所增强。2009年襄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 25.5 亿元,占当年 GDP 的2.12%,高于全

18、省 047 个百分点,比 2000 年提高了 1.21 个百分点。如果R&D 投入转换生产成果每提高 1 个百分点,直接拉到 GDP 增长 0.8 个百分点,当年增加 GDP20 亿元以上。 3 建立实现襄阳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1)抓住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增强发展后劲。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阶段性的,许多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关键是要善于抢抓机遇。8一是强化项目带动。我们要抓住国家宏观政策紧中趋活,稳中求进,促进中部崛起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将形成长期有利的发展环境。用好、用足国家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即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19、建设工程,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尽快将投资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同时,加紧储备有关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的笼子。二是强化产业对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涉及的产业,在襄阳都有一定的基础。其中,装备制造还是襄阳的重点支柱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日韩、台港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规模更大、层级更高、步伐更快,为我市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大契机。我们要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和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三是强化消费热点培育。当前,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拓展农村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持弱势群体和提高低收入

20、群体收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增强市场信心,积极培育发展住房、汽车、旅游、通讯、文化、食品六个领域的消费热点。进一步刺激汽车、摩托车、家电等消费,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增强住房、汽车消费对整个消费的带动作用。 (2)发挥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襄阳特色产业。襄阳有两大比较优势:其一,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劳动力资源充裕、价格便宜,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具有优势;其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和大自然赋予了襄阳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深远悠久的人文景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也9为开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的特色产业路径选择主要从以下两

21、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坚持“三化同步” 、 “两增同步”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国土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抓农业,以“一百三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促进奥星粮油、襄大农牧、襄阳正大、湖北梅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优,成为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龙头。把襄阳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水利示范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及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贸易基地。二

22、是着力抓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们要统一、科学规划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高起点地做好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设襄阳智谷文化产业园和汉城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三国文化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襄阳大剧院、城市印象馆等文化旅游区,建设鄂西北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中心,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大宣传推广和营销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企业,

23、提升襄阳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形成大旅游,大产业。 10(3)加快梯次城市群发展,打造襄阳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构建组群发展、差异发展、梯次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围绕更新提升主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区,做大做强中等城市,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高起点实施全域规划,确保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推进老河口、谷城组群发展为河谷新城,把枣阳、河谷新城建设成为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推进宜城、南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24、通过全域规划建设,对内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 (4)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长远来看,经济跨越发展关键依靠科技的进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科技投入少,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制约了企业的后续发展。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目的是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当前,要充分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抢抓这轮经济周期中的历史性机遇,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加大对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资,形成新一轮促进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二是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