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6155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商君书的治理之思与启示摘 要商君书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思想。其建立在独特治理史观和现实治理认知基础之上,明确主张任法而治。不过, 商君书并没有全盘否定仁义的治理价值,只是认为应当先法后义,法主仁辅。其提出的治理能力层次、治理方法运用、以治去治等思想,启示我们:基层社会的治理具有更广泛、更基础的价值;超越理想主义和人性假设,以现实态度理性选择治理方法;治理方法要因时而异,不泥古,不崇今;树立依法治国是保民乐民的道义举措的理念;确立防治意识,构建完善的预防惩治体系。 关键词商君书 ;治理;法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2-0063-06 商君书 ,

2、又名商君 商子 ,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尽管长期面临真伪之争,但这种争论发端于唐朝以后,之前并无疑义, 韩非子 淮南子 史记都曾引征其说。宋以后,人们对其书真伪才众说纷纭。不过民国以来,学者们大都承认商君书不仅有商鞅亲作,而且反映了商鞅思想。18-12 作为一本古代著作,无论如何,其丰富而充满智慧的论说,都使其不失经典的价值,成为学者们研究传统政治思想尤其是法家思想的重要材料。较同类其他著作, 商君书对治理(治国理政之义, 商君书中,还有其他表述,如“为国” 、 “治国” 、“国治” 、 “治”等)的思考,尤其丰富而独特,有很多的真知灼见。然而,当前我们对于此书的挖掘还很有限,经典的

3、价值尚未能充分显现。尤其是当下的中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温传统经典,学习古人治理智慧,作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他山之石,是践行古为今用的重要路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商君书为核心,通过探讨其中的治理思想与主张,寻找传统法家的治理智慧及其对当下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一、 商君书治理主张的产生 商君书的治理主张奠基于其独特的治理史观之上。商鞅认为,人类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上世” 、 “中世”和“下世”三期。 “上世”之时,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处世之道是“亲亲”和“爱私” 。然“亲亲”产生亲疏,爱私导致邪恶,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秩序逐渐变得混乱。这时,仁义智慧的

4、贤者出现,为社会确立了公正的标准,对他人奉行无私的原则,使“仁爱”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而贤人之间遵循道义彼此推举,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协作共治,此乃“中世” 。可是,缺乏制度约束的贤人互举模式在长时间段里也不能持续,社会混乱重新上演。由此,人类进入“下世”时期。268-69 这时,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 ,圣人诞生,在社会中划分贵贱,设立爵位,拟定名号,区分君臣上下之间的等级关系,而为了适应“地广,民众,万物多”的现实,又设置“五官”和“法制”来进行管理。2161 这样,君臣、等级、官职、法制等国家要素产生,人类得以进入一种有序的群体生活,治理成为国家时代的核心要务。

5、可见,在商君书看来,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 “中世”代替“上世” ,“下世”代替“中世” ,具有必然之势和极大的合理性。对此,有学者曾从君主产生的视角也做出过揭示。他指出, 商君书对君主产生的阐述,与后世的君权神授说有巨大的区别,君主诞生于社会演变过程之中,展现出功利主义似的理性,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文化的源头是理性的、人本的。3正是在这种理性的社会演化观基础上, 商君书构建了自身的治理史观,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在商君书看来,治理是社会自然演进过程发展到“下世”阶段的急迫需要。 商君书的治理主张生发于对现实治理的不满意。政论家的言说,常常兴发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意,通过评述旧

6、政论说新政以期给人以启发与指导。中国古人也不例外。商鞅看到, “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2108,如今乱世下的君臣,得意于掌管国家权力,占据一国之利,来满足自身的私欲,成为国家陷于危机的原因。乱世与危机并存的现实政治,使商鞅对当时的国家治理深为不满,并成为激发他探索实现良治和变革政治的动力。商鞅认为,治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天下治天下” ,而中古时代的尧舜也正是因为反对私天下和主张“为天下位天下” ,才能够传位贤能,实现天下大治的。2108 由此,在商君书里,治理具有公共的属性与内涵,治理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改变君臣尤其是君主的擅权夺利行为,恢复

7、治理的公共本性,使治者遵循符合时宜的治理之道,成为商君书论说的中心。今天的一些学者认为, 商君书治理主张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君主私天下,明显是一种误解。治理的根本在实现公义,这是商鞅明确强调的,所谓“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2108,公私分明是国家存亡的根本,而实现公私分明需要发挥治理的功效。 治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秩序如此必要,那么,具体应当如何治理呢,这就牵涉到治理的方式或模式的问题。对此, 商君书明确提出要任法而治,类似于韩非子的“以法治国” ,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在商君书中,类似的提法还有“法治” 、 “胜法” 、 “任法” 、 “垂法而治” 、“缘法而治” 、 “以法相治”等,含义一致。商

8、鞅认为,进入战国时代,君臣等级、官职法律都已确立,然不循法制、私惠风行的“私善行”2161 现象却普遍存在,导致处君位而不被尊崇、有命令而不能施行、有职守而没有一定之规、有刑罚而人民不畏惧等问题。尽管确立了名分之别,但人与人之间终究缺少公平正义,社会仍然未能逃脱混乱之痼,结党营私、奸巧虚言、违法乱政不绝如缕。怎么办呢?商君书提出,应当“任法而治”2171,只有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事事依法进行,才能斩断营私、奸邪的门路,使民众不致对虚妄巧言趋之若鹜。当人们看到相互称誉不能带来好处,才会相爱却不徇私;看到诋毁不能使人受到损害,才会彼此监督却不去损害他人。相爱而不偏私,憎恶而不贬损,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

9、形成,治理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3.治理方法要因时而异,不泥古,不崇今。治理对象、治理事务、治理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时代都有特定的治理情势。治理要取得功效,就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治理方式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崇古倾向,尤其是儒家学说,更是将尧舜禹三代视为圣人治世,把商周作为礼治典范,力图通过“修齐治平”之道恢复周礼,实现圣人治世的大同。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在应对现实困境的压力下,选择治理方法无不以取得实效为旨归,并不拘泥于古人的治理经验。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无不采取经世致用的态度,商鞅变法更不待说,明确反对泥古崇今,指出法古后于时,修今塞于势。今天,我们推进国家治

10、理现代化,时代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革命让位于建设,经济优先让位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如果再拘泥于革命时代、经济优先时代的治理方法,必将限制治理成效,阻碍改革进程。时过境迁、世事变易,我们需要突破泥古崇今的思维,以大无畏的勇气,将改革事业推向深入。 4.树立依法治国是保民乐民的道义举措的理念。治理举措的选择,要具有人本主义的关怀、增进民众福利的成效和道义上的正当性,这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共识。那么,是否是以礼治国的德治举措,才是正统的唯一途径呢?商君书对“法治”与“政治”239(在此处, “法治”指用法律治理, “政治”指用政教治理) 、 “前刑而法”与“先德而治”272(在古代,有效的

11、治理方法是实行德治,把教化民众放在首位;在今天,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实行“法治” ,把使用刑罚放在前面)的论述,启示我们,仁义举措并不一定取得道义效果,依法治国看似严酷束缚,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但何尝不是一种更大意义的对民爱护。我们知道,法律的一大作用就是威慑犯罪、教化民众遵守社会规则。如果没有刑罚,人们的侵害行为不受惩罚,那么,你争我夺、纷争不断,社会失序,对社会中的任何人何尝不是巨大的伤害?因此,可以说,法治具有道义的正当性,应当在全社会树立依法治国是保民乐民的道义举措的理念。 5.确立防治意识,构建完善的预防惩治体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固然很好,但内在隐藏着一个治理逻辑,那就是:违法犯罪行为

12、已经结束,国家动用强制力进行制裁。由此,尽管不能推导出有放纵犯罪的倾向,但刑罚加在已经犯罪的人身上,违法犯罪终究不会断绝。道理很简单,违法多少就受多少惩罚的惩戒规则,可能使民众形成计算思维,在考量自身能够承受多少惩罚之后来实施犯罪行为,何况信息、人力、资源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使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受到惩罚,更加剧了人们违法犯罪的动机。治理的目的,不应只是有恶必惩,对违法行为进行彻底、完全的制裁,而应有更广阔的视野,应依治去治,使治理举措的实施有效遏制更大的违法行为发生,从而逐渐减少惩戒措施的使用。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而且使民众减少了被惩罚和受到严厉惩罚的概率,对国对民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因此,在治道的选择上,应当确立一种防治意识,构建完善的预防惩治体系,预防先行,防恶于微渐,使大的罪行不能产生,使小的罪过不会漏网。 参考文献: 1欧阳凤莲.商君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石磊译注.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高旭.论商君书的君道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4夏增民.评商君书的“自治”观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5张林祥.商君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许殿才.商君书对历史知识的运用J.史学史研究,2004, (2). 责任编辑 张小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