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敖行琴:无声的呐喊2015 年 11 月 16 日,荣昌区特殊教育学校。 在五年级教室里,35 岁的敖行琴走向讲台,站定。 她随即抬起双手,右手食指向上一指,前臂向上,双手顺势摊开。 “上课,同学们好!”敖行琴用手语说。 学生起立,双手五指撮合,指尖相对,在胸前摇动两下,左手食指指向讲台,右手握拳,向上伸出拇指。 讲台上,敖行琴目光迅速扫过台下,手掌朝下,前臂下移。 讲台下,学生整齐落座。 一堂无声的语文课正式“开讲” 。 “长夜” 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学生们脸上。 学生们紧盯课本,嘴巴大张,努力念着课文,却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单调音符。 看着学生们的样子,敖行琴彷佛看见了 22 年前
2、的自己。 1993 年,荣昌县清流中学。 一天上课,初一年级学生敖行琴正认真看着黑板。 “请敖行琴同学回答问题。 ”老师抬了抬手,示意她起立。 而她,仅仅看到老师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听到声音。 敖行琴茫然地看看老师,老师也一脸茫然。 她又看看同学,同学们哄堂大笑,她却没听到任何声响。 敖行琴哭了。 父母带她到医院检查。 “重度混合型耳聋,80 分贝以下听不见。 ”医生说。 那天夜里,敖行琴夺门而出。 星星划过夜空,月光把田坎照得通亮。 她在路上飞奔,泥点飞溅。 布谷鸟被女孩惊起,扇动的翅膀毫无声响。 敖行琴的泪水再次涌出。 狂奔到精疲力尽,她才回家。 夜色中,家门大开。阑珊光影中,母亲站在门口。
3、 一股热浪涌上敖行琴心头。 敖行琴对自己说:“我不会服输!” 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 初中那三年,敖行琴听力越来越差。 为跟上教学节奏,她做了不少努力。 老师说的听不清,她就去识别口型。 节奏跟不上,就多预习。 遇到不懂的难点,就自学。 敖行琴成为全校唯一通过会考的学生,获升学考试资格。 1996 年,敖行琴考上了县师范学校。 领成绩那天,她眼前曙光璀璨。 探路 教室里,语文课进入提问环节。 敖行琴让学生站上讲台,写下生字,她挨个解释。 有学生指着“冠子”一词,摇头。 敖行琴右手摊开立在头顶,弓着背,脖子前伸,一副公鸡模样呈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点点头,笑了。 如今,敖行琴对教学已驾轻
4、就熟。 而 16 年前,初次站上讲台的她,却饱受人们的数落。 1999 年,敖行琴毕业,到荣昌清流镇中心小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 “一个残疾人怎么教书?”家长质问。 敖行琴并未退缩,而是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一套教学法。 遇到要叙述的讲解,就用图示代替。 听学生回答问题,就凑近点再结合口型。 通过努力激励孩子,降低听力产生的情感隔阂。 第一个学期下来,敖行琴执教的班语文成绩名列年级第一。 “我要证明残疾人也能绽放光彩。 ”敖行琴说。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她却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 一名学生说以后要挣很多钱,全捐给希望工程。 敖行琴并未听清,只给了象征性鼓励。 在这个学生的作业本上看到“真相”后,敖行琴落
5、下泪水。 “我是在误人子弟!”敖行琴因没能当面充分赞扬这个学生而懊恼。“耳朵聋,我还能当老师吗?”这个问号深深烙印在敖行琴心里。 她拿着积攒的工资,决心到主城大医院治病。 “没法治,听力还会继续减弱。 ”医生的话,打破了她最后的希望。 她不断和命运抗争,到头来却发现走错了方向。 筑路 在荣昌特教学校,敖行琴有个叫何杨的学生,可以听到微弱的声响。“父母希望他能说话。 ”敖行琴决定给孩子“开小灶” 。 比手势、对口型、做动作一系列法子下来,何杨如今已能说出不少字词。 因同患残疾,敖行琴更了解特教学校孩子的内心。 而对于她从普通教师转为特教老师的艰辛,常人却并不了解。 2004 年暑假,一纸“你的耳
6、聋治不好”的宣判,让敖行琴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 那天下午,空中雨水渐起,清流河水势开始汹涌。 雨水打在敖行琴脸上,像一把把小刀割在心头。 河水嘶吼着向东奔流那正是敖行琴家的方向。 她在堤岸漫步,脚步渐沉。 这条回家的必经路,她走了 20 多年,今天却发觉依旧陌生。 耳聋,彷佛也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大河,将她和美好的世界隔绝。 “活着累。 ”自杀的念头闪过。 望着奔涌的河面,她的步伐开始偏离方向。 敖行琴抬起腿,往河道迈。 正要走近堤沿,她心里却有一股力量,将她紧紧拉住。 “我舍不得讲台!舍不得孩子们!”敖行琴双腿一软,瘫坐在地上。“为何要死?为什么不去特教学校试试?”得知敖行琴有轻生念头,有人劝
7、道。 这句话点醒了她,这或许是唯一留在讲台的法子。 敖行琴开始自学手语,自学特教理论。 为了准备教学考试,她咬牙借钱买下了一台昂贵的助听器。 2006 年 9 月,敖行琴正式调往荣昌特殊教育学校。 引路 教室里,语文课进入尾声。 学生们开始作答课后练习。 敖行琴伸出右手,握拳,向上竖起拇指她从不吝啬鼓励。 由于善于“察言观色” ,学生们早就把她当成了姐姐。 2009 年,敖行琴首次带领学生参加聋人高考。 当时,他们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也没有任何成功例子可以学习。 有学生打起了退堂鼓。 “我是个聋哑人,读大学有什么用?”学生刘向国心生怯意。 当年暑假,刘向国离开学校,到主城一家皮鞋厂打工。 听到消息,正在北京培训的敖行琴坐不住了。 她利用 QQ 当起“说客” 。 “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没文化,就找不到好工作。 ”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残疾人想要好的人生,更需要学知识。 ” “我当年要是不读书,能有现在的工作吗?” 一开始死活不肯学习的刘向国,终于改变了主意。 “老师,我听您的!”他说。 当年,刘向国考取中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消息传来,敖行琴笑了。 当年,她几乎被命运击倒;如今,她可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