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疗效观察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 70 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输液支持) 、试验组(肠外营养支持)各 35 例,观察营养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 1 例(2.9%) ,低于对照组的 6 例(17.1%) ;患者术后 1w 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 。 1.2 临床诊断标准 依据外科学2,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排除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严重病变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
2、组 行常规输液支持方案,对患者的周围静脉、颈内静脉插管,输注葡萄糖溶液,总热量控制在 1200kcal,共计治疗时间为 1w。 1.3.2 试验组 行肠外营养支持方案,每日热量按照 125KJ/kg 计算,每日氨含量按照 0.2g/kg 计算,使用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溶液、氨基酸、脂肪乳剂、微量元素、维生素、甘油磷酸钠等,经配置后装进静脉营养袋内。使用静脉输液泵,从患者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输注,调整适宜的输注速度,共计治疗时间为 1w。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3 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做好准确记录,常见并发症如切口感染、造瘘口感染、静脉炎、切口裂开等。于术后 1w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以体重指数、血
3、红蛋白、血浆清蛋白为代表。 1.5 统计学方法 分析软件采用 SPSS18.0 版本,文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感染、静脉炎、切口裂开上出现 1 例,发生率为 2.9%;对照组共计出现 6 例,发生率为 1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营养指标比较 由数据可知,术后 1w 试验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
4、而言,部分患者自身存在胃肠道功能病变,例如溃疡、梗阻等,造成消化功能障碍,营养无法正常摄入,随着机体消耗的增加出现消瘦状况;另外部分患者如胰腺炎,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患者在手术创伤的影响下会产生应激反应,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总结来看,患者手术耐受性差,不利于预后,因此营养支持十分必要。 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体内,包括热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仅能够提供人体所需,还能够确保细胞正常代谢,维持正常的功能或改善器官功能,从而促进病情恢复4。尤其胃肠疾病患者病程长,加上应激反应的刺激,提高了组织的分解代谢能力,体内能量消耗加大。另外患者胃肠道功能低下,食物摄入量减少,从而
5、造成营养不良,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5 例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9%,低于对照组的 17.1%,且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认为,单纯输注葡萄糖溶液会诱发利尿效果,且容易形成肝肺功能损害;肠外营养支持则能够将患者体内的负氮平衡转化为正氮平衡,通过提高血浆清蛋白水平来降低机体的分解代谢,实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标5。 综上,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关慧慧,孙威.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09(26):78-81,89.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12):1387-1388. 3谷晓光.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19):140-141. 4朱银燕.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2,11(08):217-217. 5冯禄,张凯.肠内肠外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临床价值的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06):336-339.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