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 2018 年东亚飞蝗防控工作意见东亚飞蝗是具有突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发生特点的重要农业害虫。蝗灾是我省农业生产重大生物灾害之一,蝗虫防治是我省一项长期防灾减灾战略性任务。为及时有效地控制东亚飞蝗发生危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特制定山东省 2018 年东亚飞蝗防控工作意见。一、指导思想和防治策略(一)指导思想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蝗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宗旨,以蝗虫“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为目标,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提高蝗虫防控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二)防治策
2、略治蝗工作继续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工作方针和“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治策略。在防治方式上继续坚持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态控制覆盖率,逐步加大蝗区生态改造力度,提高蝗灾治理科技水平,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二、发生形势和防治任务(一)发生形势去年 9 月下旬,全省各蝗区对秋残蝗进行了普查,普查面积 363.1 万亩,残蝗面积 163.53 万亩,其中每亩 6-10 头 136.38 万亩,11-30 头 21.35 万亩,31-100 头5.27 万亩,100 头以上 0.32
3、万亩,平均密度 6.19 头/亩,最高密度 265 头/亩。残蝗面积较 2016 年(205.63 万亩)有所减少,其中,低密度残蝗面积有较明显减少,表明秋残蝗分布的广泛性降低。平均密度低于 2016 年(9.34 头/亩) ,最高密度高于 2016 年(235 头 /亩) ,出现在菏泽鄄城蝗区。根据各蝗区 3 月下旬挖卵调查,平均蝗卵密度1.55 粒/ ,略高于去年同期(1.06 粒/) ;越冬卵死亡率8.19%,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8.0%) ;最高蝗卵密度 103粒/ ,较去年下降明显(207 粒/ ) 。4 月、5 月上旬全省各蝗区气温较常年略偏高,蝗区降水较常年偏多,对蝗卵发育和蝗
4、蝻出土较为有利;据省气象台天气预报,5 月中下旬主要蝗区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对蝗蝻发育较为有利,6 月主要蝗区气温接近常年,降水较常年略偏多,对夏蝗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预计 2018 年我省东亚飞蝗夏蝗中等发生,主要蝗区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点片,部分潜在蝗区(隐伏蝗区)存在突发性风险。全省东亚飞蝗发生面积 460 万亩左右,其中夏蝗面积 250 万亩,秋蝗面积 210 万亩。(二)防治任务根据我省蝗虫发生面积和防治指标要求,2018 年需要药剂应急防治东亚飞蝗 380 万亩次,其中化学防治 330 万亩,生物防治 50 万亩;地面防治 340 万亩,飞机防治夏蝗40 万亩。生态控制面积
5、达 50 万亩。河口、垦利,东明、鄄城、郓城县(市、区)等发生较重的蝗区,为重点防治区,实行飞机防治和地面防治相结合,迅速控制蝗虫危害蔓延;一般发生的蝗区,组织地面防治,实行治蝗应急专业化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结合开展农田病虫害防治兼治东亚飞蝗,扩大防治范围,防止蝗虫扩散;同时,加强对其它宜蝗环境监控,发现蝗情立即扑灭,以防成灾。总体防治效果达到 98%以上,将蝗虫密度控制到最低水平,实现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控制目标。三、进度安排(一)蝗情监测5 月中、下旬开展蝗情拉网普查,利用 GPS 查明蝗虫发生范围和重点防治区域,确定最佳防治适期;6 月底-7月初调查夏残蝗;7 月中下旬开展秋蝗蝗
6、情调查;8 月底调查秋残蝗。(二)人员、物资准备5 月底以前,完成对治蝗人员技术培训,各种治蝗物资到位;5 月中、下旬确定飞防区域范围,制订飞防计划,签订飞机租用合同,完成治蝗机场的维修养护,各项地勤服务工作准备到位;6 月上旬治蝗飞机到位。(三)防治进度6 月初开始防治,6 月 1 日全省夏蝗防治工作全面展开,7 月 5 日全面完成夏蝗防治任务;7 月 10 日做好夏蝗扫残和秋蝗发生动态监测;8 月 1 日开展秋蝗防治,9 月 1 日进行秋蝗扫残工作,9 月 10 号全面完成 2018 年东亚飞蝗防治工作。四、技术措施(一)生态控制技术沿海蝗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改造蝗虫孳生地, 压
7、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造塘养鱼,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主要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开展蝗虫孳生地改造,恶化蝗虫的生存环境,压缩发生面积,抑制蝗虫发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南水北调调工程沿线区域,要严格执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加大东亚飞蝗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力度,限制化学农药使用。(二)生物防治技术密度在 0.5 头/m 2 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使用绿僵菌、微孢子虫、苦参碱、印楝素等微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防治蝗虫。(三)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指标为 0.5
8、 头/m 2,防治适期为 3 龄盛期;密度在5 头/m 2 以上的中高密度发生区,重点实施化学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防治。(四)开展东亚飞蝗蝗区勘测工作为进一步掌握我省蝗区现状,更有针对性地稳定控制蝗害,2018 年开展东亚飞蝗滋生区、重发区及宜蝗区数字化蝗区勘测。勘测工作主要包括蝗区勘界、蝗区生态调查、天敌资源调查、历史数据整理、以及蝗区数字化管理等内容。通过勘测,澄清蝗区现状,明确蝗区生态,理清近 30年来蝗区演变情况,并总结治蝗成果及改治经验,提出今后稳定控制蝗害规划。(五)大力推行统防统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 500hm2 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
9、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统一防治,最好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可采用烟雾机防治,防治时间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500hm2 以上的区域,可选用大型飞机,采用 GPS 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采取隔带式防治;发生面积较小,或呈岛屿式分布时,可选用直升机、植保无人机,采用超低量喷雾技术进行防治。东亚飞蝗重发区域,由省植物保护总站统一组织开展大规模飞机防治。五、保障工作(一)信息保障继续坚持蝗情监测报告制度,做到蝗情准确、信息及时。各级治蝗专业技术人员和查蝗员必须坚守岗位,按有关要求,认真搞好蝗情系统调查和预测预报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快速、超
10、前,发现一片,查清一片,控制一片。各级农业部门都要明确专人负责蝗情调度,公布蝗情调度专用电话,每周逐级上报蝗虫发生动态和防治工作进展,治蝗关键时期实行 24 小时值班,重大情况随时上报。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准确掌握蝗情的基础上,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当好领导参谋,争取治蝗工作的主动权。(二)组织保障继续实行治蝗行政领导负责制,做到组织领导、查治队伍、责任落实全到位。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或治蝗指挥部(领导小组) ,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各有关部门密切分工协作。市、县、乡签定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落实任务。要健全蝗虫监测、防治体系,按 4-5 万亩一名长期
11、查蝗员,每万亩一名临时查蝗员的要求组建蝗虫监测队伍,按蝗情侦查规定的要求,做到统一组织,统一侦查,进行规范化调查,及时掌握蝗情,发布预报。各有蝗市都要建立地面应急防治队伍,配备大中型机械,并对所有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增强地面防治能力,确保查治蝗队伍战斗力。治蝗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派人员深入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确保防治质量,杜绝漏查、漏治现象发生。(三)技术保障继续坚持应急防治预案制度,做到响应及时、防治科学。开展蝗区数字化勘查,逐步实现蝗虫发生、防治、指挥调度、监督等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可视化。各地根据当地蝗虫发生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防治技术方案,分类指导,科学防治。要科学划分生态
12、控制区与应急防治区域,应急防治要确定飞机防治区域和地面应急防治区域;地面应急防治区域要确定重点防治区域,普遍防治区域和一般挑治区域,加大中低密度蝗区生态改造力度,扩大生物防治面积,提高蝗灾治理科技水平, 逐步实现持续稳定控制蝗害。(四)物资保障按照“突出重点、适当集中、确保效果”的原则,因地制宜细化资金安排,确保 2018 年省财政农业防灾救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使用成效。各级也要按照国家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蝗虫灾害治理工作的意见(农农发20026 号)的要求,把蝗虫防治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根据需要提供经费保障,保证治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根据防治任务需要,提前做好治蝗物资采购和器械维修,确保所有治蝗物资在 5 月底以前全部到达治蝗一线。(五)安全保障东亚飞蝗防治动用人力、物力多,作业范围广,安全隐患大,各地要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加强指导协调,提前排查安全隐患,制定相关安全措施和安全作业方案,督促有关各方落实飞机治蝗等各项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