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部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内涵、特征、品质、产生和发展)?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2、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标志: 19 世纪初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起义) 二、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 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论)
2、2、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除上述理论外, 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 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也有较大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诞生标志: 1847年 7 月哲学的贫困和 1848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恩创立并由后继者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主要包括马克
3、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1、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狭义上仅指马、恩共同创立的理论学说体系; 广义上包括后继者的发展,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特理论体系;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等 本质上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哲学 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 理论基础、中介,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批判性 +阶级性) 科学性:科学性的三大表现(实事求是、深刻性、与时俱进) 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
4、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1、与时俱进的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需要;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1、理想分类: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注: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望和追求,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分类: 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3、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的关系: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
5、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学习目的: (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主要由唯物论和辩证法两部分内容构成,唯物论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 12345: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两大特征: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条原理:斗争性
6、 /同一性、普遍性 /特殊性、内因 /外因、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五个范畴:原因 /结果、必然性 /偶然性、现实性 /可能性、形式 /内容、现象 /本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 1)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注 由于革命导师表达习惯的不同 ,出现了同一哲学概念多个名称的现象,这里不去细究这些概念的差别。 可以简单地认为
7、:物质 =存在,意识 =思维 =认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第一性问题(本体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同一性问题(认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即怀疑论) 注其中,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就叫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可否认识。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可 以认识就是可知论,反之叫不可知论。 2、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8、的对立 ( 1)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 本源,二元论则认为有物质和意识两个本源。 ( 2)一元论又可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两种基本形式。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局限性 (二)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1、 物质定义: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内涵的意义(
9、“三个划清”):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不可知论,新 旧唯物主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 三)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四)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0、 1、本质(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基本特点: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注 实践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还有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多种非基本形式。 4、实践的作用: ( 1)导致自然界的二重化:自在自然 人化自然 ( 2)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与发展 (
11、一)联系 1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发展 1、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2、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 2)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又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 ( 3)新事物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受到群众的支持。 二、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2、(矛盾规律)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规律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 变化发展。 B 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宇宙根本规律?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单选)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 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单选) 对立统一规律狭义上指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广义上还应包括内外因辩证 关系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不平衡性
13、原理三个方面,以上统称矛盾 四大原理。以下是四大原理的具体内容。 1、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 1)原理内容: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 性不等于斗争性;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2)方法论要求:斗争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斗争 ( 3)例证: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或中美关系),既要看到双方在意识 形态、国家利益等领域根本对立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相 互影响、和平共处的一面。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
14、外因) 矛盾的两个层次 ( 1)原理内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 内因起作用。 ( 2)方法论要求:既要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影响。 ( 3)例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也要 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地引起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注: 普遍性又叫共性,特殊性又叫个性。 ( 1)原理内容: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
15、有不同的特点; 构 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2)方法论要求: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 3)例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要 注意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 1)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内容: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多个矛盾存在,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它处于服从地位的叫次要矛盾。 同时在矛盾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
16、面是矛盾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属于矛盾次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2)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注: 均衡论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均衡用力;一点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3)例证: A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是次要矛盾。 B 就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言,公有制是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7、(二)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1、规律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渗透。 注:这种渗透主要表现在,有时总的量变过程中也会包含阶段性或局部性质变。 2、方法论要求:既要注意量的积累,又要注意质的提高。反对激辩论和庸俗进化论。 注:割裂质量变两者关系,在哲学上容易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两种错误倾向。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而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3、例证:建设中国特
18、色社会主义既要脚踏实,注意量的积累,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实 现跨越式发展,促进质变的发生。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趋势 和道路 注: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外在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 规律内容: 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两次否定,跨越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才能臻于成熟完善。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对自身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2、方法论要求: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特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
19、定;否定 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继承)。 3、例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 1、因果联系 ( 1)定义:时间上先后相继、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 注: 哲学上在表达两个概念的关系时,经常用到对立统一这一表述,所谓对立就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一般答定义即可;所谓统一就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表达模式一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原因和结果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必然性和偶然性 ( 1)定义: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确
20、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不确定的趋势。 ( 2)关系:对立统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 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由事物内部矛盾或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偶然性由外部矛盾或次要矛盾次要方面决定。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内容和形式 ( 1)定义: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
21、的总合,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方式。 (选择) ( 2)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 3)应用:反对过分强调突出形式的形式主义和完全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5、本质和现象 ( 1)定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 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 2)关系:对立统一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真相正面表现本质,假象反面表现本质。 ( 3)方法论要求: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 1、定义: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规律的
22、分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 1)社会历史发展是 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 2)决定人类思想动机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规律的; (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 ( 1)意识发展的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A劳动使猿脑变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B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2、意识的本质 (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2)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23、像 ( 3)是社会的产物(选择) 3、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 3)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 (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章属于认识论范畴,重点掌握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运动的规律、特点,真理的属性等知识点。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简答、选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
24、要体现在: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认识工具 C.实践能够推动认识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 具备认知能力的人 ( 1)认识主体的性质: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 2) 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 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注:认识的客体不是整个外部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人的认识活动能够达到的世界。 ( 1)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和对象性 ( 2)认识客体的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 ( 1)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 ( 2)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3)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主体把客体转化为思想观念,使客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