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工社会融摘 要:当前,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代际分化的显著特征。分析了两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和心理融入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经济和心理融入上差异明显,在社会融入上无明显差异;不同的经济和心理融入,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个人行为选择;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程度更加突出。 关键词:代际差异;农民工;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61-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2012 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 2.6 亿左右。基于农民工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其群体内部出现了代际分化,即老一代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
2、程的加快,老一代农民工因年龄增大逐渐陆续地返乡,致使老一代农民工比例不断下降,新一代农民工将逐渐取代其社会主体位置。就二者目前并存现状来看,当今社会只存在一小部分老一代农民工,而老一代农民工因年龄增大逐渐陆续地返乡,年轻的新一代农民工正登上现代发展的舞台并逐渐取代老一代农民工的位置,两代农民工在经济和心理层面与差异较明显,在社会层面两代农民工无明显差异。农民工群体渴望被社会接纳,融入社会,却被社会排斥,处在弱势地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都不能使其安居乐业,这是社会稳定潜在的不安因素。所以,帮助和妥善处理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问题,将其纳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不仅有利于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更重
3、要的是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 (一)经济融入的代际差异 两代农民工的经济层面的代际差异主要表现在务工收入和消费、就业类型和职业类型两个方面。 一是务工收入和消费的代际差异。两代之间的工作时间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老一代农民工工作技术水平相对于新一代农民工要低一些。在平均每月收入上,两代之间的收入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家庭年消费的差异上,显而易见,新一代农民工也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见表 1。 表 1 新老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情况 注:月收入 1 根据调查原始数据计算。 二是就业途径及职业类型的代际差异。由表 2 可知,亲戚朋友介绍是两代农民工主要的就业
4、途径,但是,新一代农民工更多地采取招聘会、职业介绍所等途径求职,老一代农民工已经有较多比例开始自主创业。同时,老一代农民工“自我雇佣” (27.3%)的比例高于新一代农民工(10.8%) 。究其原因,是社会经验、社会关系加上年龄增加后的积蓄等资源和资本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强于新一代农民工。见表 2。 表 2 代农民工就业途径情况(单位:%) (二)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 两代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代际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两大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代际差异。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休闲娱乐活动。农民工在业余时间选择什么娱乐活动方式,不仅反映出农民工思想观念的变化程度,而且也能了解到农民工融入
5、城市生活的程度。见表 3。 表 3 中前三位数据表明,两代农民工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农民工在城市的交友类型仍然以同乡为主,主要是以有类似生活或者工作经历的同类人为主要交往对象。 表 3 两代农民工交友类型的情况(单位:%) 二是社会互动的代际差异。表 4 表明,老一代农民工参加社区活动方面,45.5%农民工不知道社区组织活动,50%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第二代农民工中 55.6%不知道社区组织活动,43.2%的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数据显示,两代农民工在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表 4 新老农民工参加社区活动情况(单位:%)
6、根据表 4,老一代农民工参加社区活动方面,45.5%农民工不知道社区组织活动,50%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第二代农民工中 55.6%不知道社区组织活动,43.2%的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数据显示,两代农民工在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表 5 新老农民工遇到困难时向社区求助情况(单位:%) 由表 5 可知,当社会生活中出现经济或其他出现困难时,老一代农民工 66.7%选择不会向居委会或者街道办组织等求助,新一代农民工84.4%表示很少会求助。数据表明,当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农民工不会考虑向社区等组织求助,这表明了农民工对务工所在地的社区并没有产生
7、真正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两代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向社区求助的意愿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 (三)心理融入的代际差异 心理融入的代际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现代观念和城市归属感两方面。一是城市现代观念的代际差异。农民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主动意愿一定程度上能从培训意愿上反映出,同时反映出农民工是否具有乐于接受新经验并乐于提升城市现代价值观念。农民工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意识越强烈,培训意愿就越强,这对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将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由表 6 得知,老一代农民工中 71.2%不愿意接受培训,而新一代农民工中有 75%愿意参加培训,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意识和主动性较老一代明显强多了。见表 6
8、。 表 6 两代农民工对培训意愿情况(单位:%) 二是城市归属感的代际差异。根据表 7 老一代农民工中 表 7 两代农民工自我身份的判断(单位:%) 表 7 显示,85.9%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而新一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不是农民的比例明显提高,高达到 31.1%,表明新一代农民工中相当比例的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制度性身份。但总体数据显示,两代农民工中多数人仍然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农民,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仍然以制度性身份为主,没有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究其原因,当前的政策、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农民工的态度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体调查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方面存
9、在明显的差异。 放弃自家宅基地意愿也是衡量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否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而获得城市户口,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和认同程度。根据表 8 可见,老一代农民工中 90.9%不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而新一代农民工中不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的比例下降为 53.3%。显而易见,新一代农民工对乡土认同感、土地的依恋程度明显在逐步减弱。见表 8。 表 8 两代农民工放弃宅基地的意愿情况(单位:%) 留在城市社会的意愿直接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程度,留城意愿越高,说明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越低,对城市的归属感越强。表 9 数据显示,老一代农民工中 65.2%不愿意留在城市,而新一
10、代农民工中高达72.7%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表明新一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较低,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数据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留城意愿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见表 9。 表 9 两代农民工留在城市社会的意愿情况(单位:%) 留在城市社会的意愿直接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程度,留城意愿越高,说明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越低,对城市的归属感越强。表 10 数据显示,老一代农民工中 65.2%不愿意留在城市,而新一代农民工中高达72.7%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表明新一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较低,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数据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留城意愿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见表 10。 表 10 两代农民工留在城市社会的意愿情况
11、(单位:%) 三、基本结论 自 1989 年民工潮以来,农民进城务工的历史已有 20 余年,这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综上所述,两代农民工在经济和心理融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融入方面无明显差异。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欲望强、程度深。由于成长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情况势必比老一代要高。由于新一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经验,他们对乡土的认同感较弱,而对城市的归属感比较强烈,渴望留在城市。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农民工对自身的教育培训意识也比老一代农民工强烈,说明他们对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欲望强烈,希望尽快融入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的发展,新一代
12、农民工的比重会逐年增大,同时他们的就业和定居在城市的机会也会增加。可以预见,随着农民工与城市发展并存下去并且向市民转变的比例逐步增大,未来如何应对新一代农民工这一新群体,已经成为城镇化无法避免、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莹.青年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代际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 (3). 2 杨聪敏.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4 刘建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2011, (10). 5 刘彩云,黄国清.农民工市民化代际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科技,2012, (9).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