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2891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与流入省吸引力的分析摘要:本文探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两大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二是流入省份具有何种特征,将更具吸引外省人口流入的力量?基于传统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新劳动力迁移与制度变迁理论,从个体、家庭与省级层面,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离散选择 L0git 模型分析。结论为:有外出经历、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家中没孩子或孩子数量较多的劳动力、土地被征用(或无耕地)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某省人均收入水平低、土地面积少,是促使省内农村劳动力向外省流动的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且由

2、省际距离产生的流动成本较小的省,对外省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更有吸引力。 关键词:跨省流动决策;流入省吸引力;个体、家庭与省级;离散选择 Logit 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3-0053-09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是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抑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壁垒逐步削弱,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也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就业,在乡一城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一部分选择在省内流动,其他的则流动至外省。 关于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第一,流

3、出地(户籍地) 、农村家庭与个体具有什么特征,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笔者关注:是否人力资本积累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跨省流动?农村家庭的子女数量减少,且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耕地面积减少且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提高,那么,家庭子女数量、耕地面积及非农产业水平是否对跨省流动产生影响?当前中国宏观的制度环境变化,如农村土地承包转让制度等,是否促进跨省流动? 第二,具有什么特征的省份,在其作为流入省时,更具吸引外省劳动力流入的力量?笔者关注:交通通讯事业飞速发展,降低了跨省流动的成本,那么流出省与流人省的省际距离,是否不再影响跨省流人地的选择?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劳动力在选择流入省时,是否

4、将某省收入水平及就业机会作为重要考量? 准确判断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省份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外省劳动力的吸引作用,并分析作用方向与强度,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政策以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从而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文献综述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现有研究成果颇丰。关注个人特征的影响的研究,对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社会与经济特征进行了检验。另有研究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等家庭及社区特征的影响。流出地、流入地的社会经济等地区特征,包括收入差距、就业机会、空间距离及流动网络等,对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

5、动的关系的结论不同。大部分学者认为,城乡或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重要正向影响。但部分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对流动的作用并不是正向的或不显著。此外,结合新劳动力流动经济理论,有些研究考虑了收入、就业概率、流动距离及心理成本等收益因素。有学者研究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或关注土地承包转让制度。另外,还有研究根据宏观或微观流动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地区及制度等层面综合分析。 有些研究涉及微观个体的流动意愿、流动行为发生与否、流动行为的发生时间、就地流动与否以及宏观地区的流动规模、流动率等问题,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研究几乎是空白。多数研究用一种或几种流动理论,宏观关注地区的流动量或

6、净流动率,或微观关注个体的流动意愿强弱与流动行为发生与否,在分析某一层面因素对流动的影响时,较少对其他层面的重要特征进行统计控制,如探究个体特征的影响而未控制地区层面的变量。 三、数据与理论模型 1.对象与数据 农村流动劳动力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具有农业户口的非户籍迁移的劳动年龄人口。根据现住地与户籍地,笔者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划分为 3 种类型:市内跨县、省内跨市及跨省流动,并将前两种合并为省内流动。微观数据采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该数据调查地分布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笔者从整体数据中选出规模为 91303 的样本。宏观数据来源

7、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 。 2.理论模型 用某一理论或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复杂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地区、省份及城乡间的实际状况千差万别,具有不同理论的应用条件,需从多角度研究。 (1)传统劳动力迁移理论。劳动力为什么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现代经济学关于城乡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如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以及“托达罗”模型,都根据城乡工资差距或收入差距来解释劳动力迁移。 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每一个潜在的乡城移民被假定为,只要当预期的城市收入大于其在农业部门就业的收入和迁移成本,他便会

8、做出迁移决策,否则会继续停留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在某一给定地区,预期收入即收入乘以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可认为:流入省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流出省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以及跨省流动的成本,对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决策产生影响。跨省流动决策的模型为:M=f(Yi,Pi,Ps,Pt,Yo,D,Z) (1) 其中,M 为跨省流动决策,f 表示流动函数。流入省的工资收入操作化为 Yi,即流动至该省的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流人省的就业机会用失业率 Pi、第二产业比重 Ps、第三产业比重 Pt 来代替;流出省的工资收入用流动至该省的农村劳动力平均收 Yo 来代替;流动成本操作化为省际距离 D;Z 是模型

9、中没有被解释但对劳动力跨省流动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2)人力资本模型。把劳动力迁移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结合在一起并指出传统劳动力迁移理论中的迁移者选择问题的早期文献主要来自明瑟和贝克尔等人的研究,人力资本迁移模型提供了迁移的微观分析基础。在模型(1)中,Z 是除了收入及成本以外的影响迁移决策的未知因素,这些变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迁移而有些人没有迁移?关于迁移者的选择性问题,人力资本迁移理论提出了受过良好教育、有外出经验、有移民网络并与亲戚朋友有联系的劳动力更易发生迁移行为等一系列可检验的微观假设。即 Z 代表与人力资本和个体特征相关的变量,包括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外出

10、经验等。扩展模型为: M=f(Yi,Pi,Ps,Pt,Yo,D,Ag,Ag2,Se,Ma,Ed,Ex) (2) 其中,Ag 表示年龄;Ag2 为年龄平方,拟合可能存在的曲线轨迹;Se 表示性别;Ma 表示婚姻状态;Ed 表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Ex 表示是否有外出经历。 (3)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由斯塔克与布鲁姆提出的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家庭是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基本单位,而非独立的个体,家庭决策将风险最小化作为决策目标,且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借鉴该理论:家庭变量,如劳动力数量、孩子数量、家庭收入状况及家庭耕地面积;农村社区变量,如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等,将对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产生影响。将数据中可

11、获得的家庭与农村社区层面的变量纳入模型(2)后模型扩展为: M=f(Yi,Pi,Ps,Pt,Yo,D,Ag,Ag2,5e,Ma,Ed,Ex,Hc,Hch,Cla,Cp) (3) 其中,Hc 表示家庭是否有 15 岁及以下的孩子;Hch 表示家庭 15 岁及以下孩子数量;Cla 表示农村家庭人均土地面积;Cp 表示流出地的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 (4)制度变迁。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中国的人口流动在经济转型中具有区别于一般迁移理论的特殊之处。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改革过程,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和择业提供了制度基础,制度之变对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影响,这是其他国家的人口迁移理论所未考虑的问题

12、。模型(3)放入制度变量 Pland,即家庭耕地耕种方式,以观察土地承包流转程度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扩展为完整模型: M=f(Yi,Pi,Ps,Pt,Yo,D,Ag,Ag2,Se,Ma,Ed,Ex,Hc,Hch,Cla,Cp,Pland) (4) 四、数据分析 1.基本描述 2010 年,发生流动行为的农村劳动力中,有 47.91%的劳动力进行了跨省流动,52.09%的劳动力在本省流动。表 1 显示,在不同的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类别下,跨省流动人口及省内流动人口的相应比例。 2.分析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 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农村劳动力、其所在家庭及户籍地具有何种特征时,更倾向于跨省流动?

13、因变量为是否发生跨省流动,跨省流动的赋值为 1,省内流动的赋值为 0。用两个模型以更好地回答问题,首先,在具有固定效应的 Logit 模型中(见表 2) ,将户籍地省份进行虚拟变量编码,设为 28 个虚拟变量,在对省级层次的差异进行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分析个人与家庭的相关特征对跨省流动倾向的影响。然后,在具有随机效应的分层 Logit 模型中,分析户籍地所在省的省级变量对跨省流动倾向的作用。用估计的回归系数 b,计算优势比 EXP(b) 。连续型自变量的优势比解释为,该变量增加一个单位,跨省流动的倾向性变动多少,非连续型自变量的优势比解释为,其他类别相对于参照组(reference catego

14、ry)的发生跨省流动的倾向差别。 (1)个人特征。年龄系数为负且年龄平方项的系数为 0,说明预想的年龄与跨省流动倾向性的倒 u 型曲线不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劳动力在流动时,越倾向于在省内流动。流动人口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与外出经历是二分类或多分类的变量,相应的参照组设定为男性、未结婚、小学及以下、没有外出经历。男性与女性流动人口相比,更倾向于跨省流动;结过婚的与未结过婚的流动人口相比,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这与已有对迁移与否的研究所得的结婚会降低迁移概率的结论不一致。 特别地,以受教育水平与外出经历衡量的人力资本,呈现有意思的现象。以没有外出经历的为参照,有外出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

15、于跨省流动,这与之前的设想一致。但是,对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结果与预想不相符合。以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作参照,受教育水平各类别的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系数的绝对值增大。即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受教育水平越高,跨省流动的倾向越低,省内流动的倾向越高。这与已有研究迁移或流动的结论相异。一般的,以往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越倾向于迁移流动,或迁移流动的概率更大。当然,本文与已有研究的问题有一定差异,前者关注跨省流动与否,后者关注流动与否。故在迁移或流动研究中,区别不同的流动类型是非常有意义的。 (2)家庭特征。在跨省流动决策的因素中,家庭有无 15 岁及以下孩子、孩子数量及家庭

16、耕地耕种方式,都有显著作用。与没有孩子的相比,家中有孩子的劳动力更不倾向于跨省流动。但是,孩子数量的系数显示,随着孩子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倾向性增大。由此可知,家庭孩子数量与劳动力的跨省流动倾向性,存在一个 u 型曲线的关系,家庭中没有孩子的或孩子数量很多的劳动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跨省流动。 以家庭耕地耕种方式为自己耕种的作参照类,三种耕种类别的系数显示:家中耕地由他人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但是系数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来自土地已征用或无耕地的家庭的劳动力,更不倾向于跨省流动,而更易选择省内流动。 (3)流出省特征。在固定效应 Logit 模型(见表 2)中,对

17、流出省份进行虚拟变量编码,以新疆为参照组,将其他省份设为 28 个虚拟变量,在控制住个人与家庭变量时,发现省份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即不同省的农村流动人口在跨省流动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随机效应分层Logit 模型(见表 3)中,用流出省的重要省级变量,即流动人口人均收入、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农村人均土地面积,分析省级特征对跨省流动倾向的作用。模型 14,所有的个体与家庭变量相同,不同的是省级特征变量。模型 1 为流动人口人均收入,模型 2 为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模型 3 为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模型 4 包括上述所有省级变量。四个模型的组内相关系数 rho 值,即同一组内人的相似程度,

18、分别为0.363、0.309、0.379 及 0.306,检验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流出省份之间在跨省流动可能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个体与家庭层面变量的系数基本未变动,故我们关注省级变量的影响。 模型 1 显示,流出省的流动人口人均收入越高,该省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发生跨省流动;模型 2 显示,流出省的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越高,该省农村劳动力越易发生跨省流动;模型 3 显示,流出省的农村人均土地面积越少,该省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跨省流动。得出结论,若以流出省的流动人口人均收入与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衡量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则水平越高的省份,其农村流动人口越易发生跨省流动。但是,模

19、型 13 中仅单独纳入某一省级变量,未进行省级层面的统计控制。 模型 4 纳入 3 个省级变量,进行统计控制。结果显示,只有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的系数显著,且比重越高的省的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跨省流动。虽然流动人口人均收入与人均土地面积的作用不显著,但优势比显示,变量作用方向符合预期。流出省的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农村人均土地面积越少,则该省的农村流动人口更易向外省流动。得出结论,某省较高的流动人口人均收入及较多的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是使该省的农村流动人口选择本省流动的拉力,换个角度,若人均收入水平低、土地面积少,则是促使该省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推力。 3.分析流入省对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力 继续回答第

20、二个问题,即对跨省流动的劳动力而言,流入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时,该省更具有吸引外省人口流人的力量?本研究关注省际距离、收入水平及就业机会对于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作用。研究中国各省份作为流入地时,关注其省级变量的特征对于从外省流人人口的拉力。首先,转换数据结构,将每个人扩展为 30 个案例,即其面临的 30 个可供选择的省份,其中,个人与家庭特征保持不变,且流出省的信息亦不变,而作为选项的流入省的信息是变动的。 采用具有固定效应的条件 Logistic 回归,将每个人作为固定效应,控制个体、家庭及流出地的差异,分析作为被选择对象的流入省的省级变量的作用。作为跨省流人地的各省,是本部分的研究对象,若某一劳动力选择流入该省,则因变量“选项”即赋值为 1,若未流入该省,赋值为 0。用估计得到的各省级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b 计算优势比 ExP(b) 。连续型自变量的优势比解释为,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该省对其他省份的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变动多少。 表 4 显示,流人省的省级变量:流动人口人均收入、失业率、省际迁移距离、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归结果与理论预期完全相符。收入水平越高的省份,对于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更具吸引力。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