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328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兰州都市圈构建摘 要:本文从构建兰州都市圈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其范围和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条件、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和后续动力等方面剖析了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构建兰州都市圈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兰州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 A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的角色与作用正在发生者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促使了都市圈的产生,相反,都市圈建设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从而带动了区域中所有城市的发展。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越来越成为我国

2、城镇化的主要选择,城市群、城市圈等也成为了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1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意义 普遍认为都市圈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1。同时,都市圈的建设也要立足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对于我国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城市数量少,城市实力弱,都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发挥西北地区城市群的整体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省会,位于西北地区“座中四联”的位置,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及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东、南与定西市相接,西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毗邻,西与青海省接壤,北与白银市相联。兰州都市圈东连“西宝天”城镇群,南

3、接“成渝”城镇群,西北连“乌昌克”城镇群;东北方向与“呼包银”城镇群相连,西南与西宁、拉萨等城市相连,居于枢纽地位。其不但是联系京包-包兰-兰青(藏)和陇海-兰新带的枢纽,而且是联系兰州-西宁-拉萨贸易经济长廊, “5+2”西部城市合作发展同盟,新的“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都市区,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向西部推进的桥头堡2。因此,兰州都市圈的构建有利于增强经济区之间的联系,对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兰州都市圈的范围及发展特征 2.1 范围 2007 年完成的兰州都市圈规划 ,在范围上,根据空间要素(以兰州市为中心半径约 100 公里范围)和时间要素(一小时通勤)标准,认为

4、兰州都市圈包括省内 8 区 16 县(市):兰州市 5 区 3 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 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 ,白银市的 2 区 3 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 ,定西市的 1 区 1 县(安定区、临洮县) ,临夏州 1 市 7 县(临夏市、永靖县、东乡自治县、广河县、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 ,武威市 1 县(天祝县)3。 兰州都市圈范围 8 区 16 县的行政总面积为 55825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45.4 万 km2 的 12.30%。 2.2 发展特征 (1)在发展模式上,主张以兰州市区为核心,以核心城市与主要节点城市的联系

5、方向为放射轴,以核心城市功能扩散地域为圈层的“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的空间发展模式。 (2)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区;紧密圈层,从核心圈层外围边界向周边拓展 10-50KM,包括榆中、永靖、皋兰三县城以及周边小城镇;节点圈层,距兰州市区 100 KM 半径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白银区、安定区、临夏市、永登县、红古区、临洮县六个城市节点。 (3)在省内,兰州都市经济圈有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由兰州沿陇海线向东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相连。这条轴线还有一条副轴,即由兰州向东沿 309、312 国道向平凉、庆阳延伸扩散。这一主一副两条轴线覆盖甘肃东部即整个“陇右”地

6、区,是兰州向东的必经之地,是连接秦、陇两个相邻地理单元、经济单元、文化单元的重要地带,经济地位、交通价值高,平庆天水之间又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发展前景广阔,战略地位重要。另一是西北方向,由兰州沿兰新线向西北,经武威、金昌、张掖至嘉峪关、酒泉,直通新疆和中亚。这条轴线覆盖整个河西走廊,河西地区作为新能源、原材料产地可以和兰州的研发活动相结合。 (4)目前,兰州都市圈仍处于发育雏形期的发展阶段,核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城市间联系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沿主要轴线扩展,都市圈空间处于放射状空间结构过渡阶段,还不具备圈层扩展的能力。相对全国其他都市圈来说,兰州都市圈的经济总量较小。 3 兰州都市圈形成

7、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机制 3.1 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兰州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 (1)资源优势兰州都市圈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资源丰富。黄河从兰州市区、永靖等地流过,可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兰州都市圈内矿藏资源也比较丰富,兰州地区蕴藏丰富的石英岩、玻璃石灰质原料、水泥灰岩及水泥粘土等非金属矿,白银是我国著名“铜城” ,临夏地区的非金属矿藏也非常可观。兰州都市圈不仅是国家新能源研发、培训和石油储备基地,还是国家“西气东输” 、 “西油东输” 、 “西电东送”的重要节点,能源优势十分突出。 (2)区位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兰州不仅居甘肃和西北的中心位置,而且也是全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兰州是新亚欧大陆

8、桥的重要节点,全国 12 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东、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联系大西北的桥头堡,也是通联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宁夏等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中心和纽带,具备“承东启西、座中四联”的先天优势。 3.2 兰州市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 3.21 经济发展是兰州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建设兰州都市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增强该区域的竞争力。构建兰州都市圈不仅要求圈内实现经济一体化,而且要向四周扩展,促进区域间商品、服务、信息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互惠互利,推动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 3.22 空间相互作用是兰州都市圈形成和发

9、展的直接动力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物资、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4。 都市圈中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包兰兰青经济带交汇于兰州,构成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结构。同时,沿河(黄河、洮河、大夏河等)经济带、沿高速公路经济带日益兴起,逐渐出现多结构交织的都市圈网络经济空间结构雏形,区域之间的可达性较强。 3.23 科技创新是兰州都市圈发展的后续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科技的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兰州市区以各大高校为依托的创新机构科技实力较为雄厚,研发孵化机构多,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力量。

10、4 兰州都市圈构建的战略措施 在城市和区域一体化上,兰州都市圈的构建,其要点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和生态体系一体化四个方面。 4.1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措施 (1)交通运输一体化:高速公路收费合二为一,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面实现合理对接,取消都市圈内车辆进入兰州的城市管理费;积极建设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开通公交,降低各城之间的通勤成本。同时要建立给水、污水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机制。 (2)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逐步推进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 (3)信息一体化:推进各城市间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设施的融合:实

11、施通信线网、基站改造工程,逐步推进通讯同网同费;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 ,推进虚拟同城化建设,形成都市圈“信息高速公路” 。 (4)公共服务一体化:金融和社保、户籍管理等实现一体化或均等化管理。 4.2 经济一体化的措施 (1)分阶段、多渠道筹融资、妥善协调各方利益进行都市圈产业空间重构,整合产业链,打造区域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 (2) 在重大项目的布局上,按照兰州都市圈产业布局要求和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确定项目布点,联合包装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对外招商;对于相关重大项目,共同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联合申报,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外国政府、国际金融

12、机构的贷款扶持。 (3)在兰州都市圈内全方位的开放市场、取消对经济投资不合理的区位限制、共享铁路公路民航通讯等资源,形成紧密联系互相支持的经济体系,使兰州都市圈内的城市开放互通协调发展。 (4)在兰州都市圈内培育一条包含消费品市场、资本金融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和产权交易市场、陶瓷建材市场、物流集散基地的一体化市场流通带。 (5)以兰州新区发展为依托,将兰州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白银刘川工业园增容扩区,建立新型的产业集群。 4.3 行政体制一体化创新措施 (1)建立“兰州都市圈”大党委制。在行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健全兰州党委领导体制,兰州都市圈只设一个党委书记,并成立大党委制,即兰州都市圈

13、市级政府在一个统一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2)在统一的党委下设秘书处、政策研究宣传组、经济社会发展组、规划建设组、招商项目组、组织工作组和财政局、财经办作为党委办事机构和工作部门,逐步建立常委大分工制度和定期研究工作新机制。 (3)设立顾问机构、专家咨询机构、行业代表与企业参与机构等辅助机构,遴选各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组成,主要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出谋划策,并就一些重大规划、项目和活动提供专门的咨询意见。 (4)有计划地实施兰州都市圈内城镇干部交流任职制度,交流对象从年轻后备干部中选拔。 (5)划定“兰州都市圈”的共建区。共建区由两市共同投资,共同受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消除共建区

14、内条块之间、块块之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的局面,把创新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转化为法律优势。 (6)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运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等方式,提高共建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并以此吸引各类资金投入,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4.4 生态体系一体化 针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现象,构建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衔接的区域一体化生态体系。积极向国家申请黄河上游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实验区的政策试点,充分发挥兰州都市圈“国家西部生态屏障”的作用。 5 结语 建设兰州都市圈的最终目的是寻求这一区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增强该区域的竞争力。但是,都市圈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

15、存在着对市场、自然资源、资本和人才等的争夺,导致不正当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要正确引导圈层中的城市在协同中竞争,在竞争中协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推动都市圈的发展演化,实现各城市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军.都市圈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牛叔文.兰州大都市圈建设构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3(6). 3兰州都市圈规划课题组.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9. 4 张旺峰.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区域影响研究J.河南科学,2009. 作者简介:于世豹,城乡规划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