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代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授信对公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部分,甚至是重中之重,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了提高银行授信对公业务的发展水平及其抗风险能力,促进银行授信对公业务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应该针对目前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现状,找出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并从问题入手,提出相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目前传统银行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赢得客户,保持业绩长虹。 关键词:商业银行 授信对公业务 问题 对策 根据世贸协议,我国金融市场应该在 2006 年初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这一协议,使得处于刚
2、起步的我国银行业不得不面对成熟的国外银行和资金的竞争,为了在这一竞争条件下生存,我国银行业应该不断创新和改革,提升银行的整体实力,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更为丰富的和多样化的银行服务,提高本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银行授信业务作为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发展受到非常多的因素的制约,而银行授信风险往往是整个银行操作风险高发的业务之一,提高商业银行的授信对公业务水平,对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概念和发展状况 1.1 商业银行授信对公业务的概述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规定,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通过对
3、客户的调查、审查,最终确定的授予客户一定额度的业务。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主要分为对公授信业务和对私授信业务。对公授信业务主要针对我国企业或者公司进行信贷行为的业务,而对私授信业务是针对个人等非公司授信的业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对公授信业务的风险相对非对公授信业务的风险要小。 1.2 我国授信对公业务的发展状况 我国商业银行遵循 1995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 ,以“效益型、安全性和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完善了银行资本金制度、银行资产负债比管理和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在这些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授信对公业务
4、规模不断上升,信贷业务出现规模化、长期化以及信用方式多样化等特点。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利差逐渐缩小,提高银行对公授信水平,降低授信风险,改善信贷资产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授信对公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2.1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非常淡薄。银行在进行对公授信业务过程中,对客户信用级别和还款能力缺乏深入研究,常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亲睐有加,但较少考虑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同时,对公司或企业发放贷款后,后续检查力度不够,缺乏对贷款公司财务状况、公司重大事件以及其他各种
5、宏观微观层面具有影响的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原因归结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计算出的银行风险敞无法真正意识到实际上的信贷风险。 2.2 银行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低 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比较低,从三方面影响银行的信贷业务。一方面,由于从事信贷业务的员工知识层次、技术水平一般比较低,学习能力不足以及银行培训力度不够,缺乏对财务质量高、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小公司的贷款需求发现能力;另一方面,对贷款公司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无法准确识别,不能够对国家相关政策有准确的理解;第三方面主要是部分道德素质比较低的员工,收受企业好处,违规发放贷款,进一步加大了银行
6、的信贷风险。 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处于完善的阶段,但过渡到真正具有先进意义上的内控制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内控文化的宣传和接受程度还不足。一些银行的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等都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理念和意识;同时,常常出现职权混乱,业务区分不够严格,出现问题相互推脱等现象,导致银行监督和防范跟不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没有完全按照流程进行开展,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3 贷后管理薄弱 贷款审查主要分为贷前审查与贷后检查两种方式。目前银行贷后管理都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银行贷后检查过于简单,大多只是重复登记,或者定期索要企业的财务报表后没有
7、认认真真进行必要的分析,同时也缺乏实地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与风险状况,导致银行对借款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很好的把握,进而对所贷款项的流向不能很好掌握。 2.4 处置不良授信资产效果不理想 由于银行的对公贷款有可能存在收不回来而成为坏账,现代商业银行的会计账户上都设置有坏账准备。商业银行对不良授信资产处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专业优势、监督和制约、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债务人不配合等问题上。通过银监会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了达到了 7%以上,而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实现最好最快处理不良资产,将有助于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完善商业银行授信对公业务的发展对策 3.1 确立“
8、主动风险管理”的思路 为应对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和确立“主动风险管理”的思路。将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工作变得具有前瞻性,而不是按部就班,实现主动贷前检查和风险测评、贷后贷款质量分析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信贷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最终目标相统一。 3.2 积极推进资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在开展之前,需要对企业进行资产质量测评,判断企业申请的贷款业务是否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使放款银行获得利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检测体系并不完善,需要采取措施主动分析和应对风险,不断提升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减少不良贷款,确保贷款资
9、产的安全;同时,对已贷资产进行不断跟踪与检查,贯彻落实各重大事项的报告制度,利于及时做出风险预警、制和保全措施。 3.3 努力提高授信管理基础水平 努力提高授信管理基础水平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加强授信管理和提高授信从业人员素质。前者主要体现在对贷款抵押品等担保品的管理上,将担保品和抵押物品集中进行档案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建立信息维护定期通知制度;同时,还应提高对公授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定期开展职业培训和风险技术知识学习,加快转型,适应银行信贷市场产品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渐形成一批素质优良,训练有素的精良信贷风险管理队伍。 3.4 开展多维度的贷后管理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面对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10、客户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方面。开展多维度的贷后管理,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影响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的因素和宏观微观等事件进行跟踪和调查, ,并适当利用总结、联系以及计量手段进行细致分析,看这些因素是否对本行该笔信贷业务的质量产生影响。 3.5 提高不良授信资产处理技术 在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问题中提到,现今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理的效果不佳,而提高不良授信资产处理水平,必须首先提高不良资产处理技术。商业银行应加快科研步伐,研究适合不良资产重组与打包进行分割后将风险分散等技术手段,逐渐减轻不良资产对自身银行体系造成的压力;还要对担保品和抵押品在公允估值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收益,以弥补不良资产带来的银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