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376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摘要:五味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也是近年来新兴果品之一。本文概述了五味子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关键词:五味子;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88-2 1 生物学特征 五味子为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柔软,不易折断,幼枝红棕色或绿色,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全株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广椭圆形、近圆形或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有疏浅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花黄白或粉红色。花被 69 片轮生,长圆形,花药 5 枚,心皮 1450 个,离生,幼

2、时聚成圆锥状,花后花托延生成穗状。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桔黄色或白色,内含种子 12 粒。种子肾形,种皮光滑,深褐色或红褐色,坚硬,千粒重 25 克左右。花期 56 月,果期 89 月。 2 繁育技术研究 目前,五味子新品种的选育主要采用选择育种,首先选择优良株系,再结合高效无性繁殖技术进行扩繁,最后上升为品种。1999 年,我国选育出第一个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 ,2011 年再次选育出五味子新品种“嫣红” 。 近 10 年以来,随着五味子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吉林省的通化、长白、柳河、集安、靖宇、蛟河等市县推广面积已达近万亩。由于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应用推广较缓慢,因

3、此实生苗建园是产业发展现实所需,同时其又制约着五味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生苗建园的缺点主要是株系间差异较大、抗病性及果实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规范化的栽培管理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近年来选出的优良品种和品系,在丰产性、抗病性及果实品质等性状上都有较大提高,同时栽培技术及无性繁殖效率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成果推广面积较小成为制约五味子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因此实现五味子品种化建园及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将对五味子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1 苗木繁殖 近年来,有关五味子苗木繁殖的研究越来越多,方法也从单一的实生育苗发展到嫁接育苗、扦插育苗、压条繁殖、横走茎繁殖及组培苗繁殖等多种育

4、苗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某些方法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2.2 种子育苗 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研人员就已经开始对五味子实生育苗进行研究和探索,逐渐认识到实生育苗的关键是通过何种技术或方法打破五味子种子的深度休眠,完成后熟作用。唐盘昌(1981 年)认为五味子种子在 2025下,沙藏后催芽率较低温下保湿条件高,而梁鸣(1995年)则认为在 315下采用变温处理后,层级时间缩短,种子发芽裂口率高。此外还有采用化学方法进行种子预处理,如刘德旺报道(1990年) ,当年采收的种子,用浓硫酸浸泡 7 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后用 500 微克/克的赤霉素溶液处理 24 小时

5、,以沙为基质,在 23温箱中培养 15 天,发芽率可达 85%。据陈建军(1991 年) 、王良信资料(2002 年) ,用 1%硫酸铜溶液浸种后,再进行层积处理,可以使层积时间缩短 3 个月左右。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方法是艾军、李爱民等人都提出的低温湿润层积+暖湿层积催芽。此法具有容易操作、符合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萌发过程、风险小、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 2.3 嫁接育苗 嫁接育苗技术是果树无性繁殖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在五味子苗木繁殖上已趋于成熟。李爱民(2001 年,2003 年)采用硬枝劈接的方法实现嫁接苗成活率达到 88%,但此技术有诸多不易操作之处,推广应用受限。艾军(2006 年)经

6、过多年的研究在五味子嫁接方法和成活率上实现重大突破,嫁接方法不仅有硬枝劈接,而且还在绿枝嫁接、芽苗嫁接等技术上实现突破,使成活率达到 95%以上,五味子嫁接育苗技术已趋于成熟,这将有利于实现良种化的进程。 2.4 扦插繁殖 柳丽(1991 年) 、李爱民(1996 年)研究认为 NAA 处理效果较 IAA和 IBA 好;绿枝插条和硬枝插条诱导生根率高达 85%以上。林昊(2010年)分别从激素、扦插时间、基质等 3 个方面研究了五味子扦插,认为IBA 处理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 80%,扦插的最佳时期为六月份,扦插最佳基质为珍珠岩+草炭(11) 。由于 ABT 生根粉用在林业和果树上有较好的诱

7、导生根的效果,因此有研究认为 50ppm 的 ABT 效果最佳,生根率达 73.6%,但也有研究认为 150ppm 的 ABT 一号生根粉效果最佳生根率达 87%(陈建军,1991 年) 。尽管扦插繁殖成功的报道很多,但目前五味子种植业利用此技术大面积育苗及推广的实例还没有,因此,扦插育苗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5 组培苗繁殖 近年来,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果树及药用植物都通过离体快繁技术实现工厂化育苗。五味子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一直不曾间断过,虽然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芽苗途径具有增殖系数高等优点,但仍存在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周期较长,获得不定芽速度较慢、且愈伤

8、组织长期连续增殖极易发生退化和变异等缺点。基于以上问题,科研人员分别从外植体选择、诱导分化培养基和诱导生根培养基三个方面研究。张晓薇(2009 年) 、张佳(2011 年)认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殖体为嫩茎段,但所使用的培养基均未诱导出根。王艳玲(2009 年) 、孔春雨(2009 年)主要针对五味子诱导分化进行研究,并筛选出适宜的培养基。自 1999 年以来,陈雅君报道了五味子生根诱导获得成功,之后 KIM(2005 年) 、顾地周(2009 年) 、白鹏(2010 年) 、陈丽静(2011 年)相继报道了以成熟种子的胚和再生芽苗的节段进行生根,并筛选出生根效果佳的培养基,为五味子工厂化育苗

9、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005 年)第一次报道了五味子体细胞的胚胎再生,其以早期的心形胚为外植体,在合子胚再诱导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为木脂素的生物转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成仁.北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分布区订正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10-12. 2郑太坤,宋家宝.北五味子调查J.科学通报,1980,14: 665-669. 3常仁龙,臧皓,孙佳明.等.北五味子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全国第八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2008:106-110. 4郑明善,全炳武,金明植.等.北五味子的栽培与利用概述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1,23(2):129-134. 5李爱民,

10、王玉兰,艾军.等.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选育报告J.特产研究,2000, (4):31-35. 6唐盘昌.北五味子干种子催芽育苗技术J.中药通报, 1981, (6):56. 7梁鸣,周德本,周围.北五味子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5, (2):19-22. 8刘德旺.北五味子快速育苗J.植物杂志,1990, (6):11. 9陈建军,孟维洋,张英伦.北五味子种子快速催芽育苗研究初报J.中药材,1991,14(11):11-13. 10艾军.五味子栽培与贮藏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李爱民,王玉兰,艾军.北五味子嫁接苗的培育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11、2001, (3):28. 12柳丽.北五味子扦插繁殖试验J.特产研究,1991, (2): 49,50. 13李爱民,王玉兰,孙宪忠.等.北五味子初夏扦插繁殖研究J.特产研究,1996, (1):26-27. 14林昊.北五味子扦插技术及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座果率影响研究M.延边大学,2010. 15赵国栋,王西燕,廉士启.等.北五味子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试验初报J.吉林林业科学,1995, (6):13,14,25. 16陈建军,李俊清,高光栋.等.北五味子硬枝扦插育苗研究初报J.中药材,1991,14(1):11,12. 17张晓薇,夏媛,李凤兰.等.北五味子组织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3933-3935. 18王艳玲,奚广生.北五味子种子诱导分化培养基筛选研究J.北方园艺,2009, (7):242244. 19陈雅君,吴秀菊,关政华.等.药用植物北五味子的组织培养J.植物研究,1999,19(3):318-322. 作者简介:刘涛,集安市人参物业发展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