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结果及其分析摘要:在分析影响 2013 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的内外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指数,2013 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排名结果为:“亚洲四小龙”继续占据榜单前 4 位,中国的综合排名较 2012 年度上升一位,位列第 9。最后,对2014 年作以展望,指出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环境将有望明显向好。 关键词:经济体竞争力;评估;展望 中图分类号:F114 一、影响 2013 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的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2013 年至今,尽管在美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再次
2、出现了背离。与前几年截然相反,这次背离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复苏基础日渐稳固,而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增速仅为 3%。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与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分别为 1.3%和4.7%,两者的差距较 2011 年(4.5%)和 2012 年(3.4%)收窄到 2013 年3.4%。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和日本的增长较为强劲。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失业率连续下降的推动下,美联储于 2013 年 12 月开始缩减 QE 的规模;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强力刺激下,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欧元
3、区的经济衰退幅度正在收窄,预计 2014 年将逐渐走出衰退区间。 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地区,2013 年经济增长低位徘徊和增速下行的趋势明显,但各国的差异仍然较大。 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是一枝独秀,保持着 7.7%的稳定增速;而且,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它基本没有受到 2013 年新兴市场金融动荡的影响。相反,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经济增速都在 4%以下。俄罗斯、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一度面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困境,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上,还体现在汇率、国际收支平衡、金融脆弱性等指标的明显恶化和
4、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衡上。比如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幅度都在 20%以上,其他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韩国、中国台湾等,都面临着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似的内外环境和问题,即外债规模较高或中短期外债的比例较高,这些经济体外债与 GDP的比例都超过 30%,其中后四个经济体的短期外债比例均超过外债总额的1/3 以上,而印尼和韩国的外债总额已经超过各自的外汇储备规模,这说明一旦资本流动出现逆转,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偿债能力堪忧。 2013 年岁末,以所谓“脆弱五国” (Fragile Five,包括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继 20
5、13 年年中美联储首次表达削减 QE 意向之后,再次遭受冲击:外资撤离、汇率下跌、股债暴跌。新兴经济体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这些经济体的信贷扩张密不可分,它加剧了本已潜伏的金融脆弱性。 然而,不可否认,与 1997 年相比,亚洲大多数经济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是有明显的提高。大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规模较高,都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弹性明显增强,这有利于缓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 二、2013 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总排名 作为唯一定量描述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状况的排行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编制的 2013 年度亚太经济体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数排名显示,“亚洲四小龙”
6、继续领跑这一榜单,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 14 位;与亚洲经济联系紧密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及区域内传统发达经济体日本和以色列,分列第 58 位。中国在 37 个经济体中的排名较 2012 年度上升一位,排在第 9 位;其余各经济体的竞争力表现各不相同,呈现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之分化态势(具体见表 1 与图 1) 。 三、2013 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结果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几个经济体进行分析。 (一)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综合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的仍然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1.新加坡 新加坡始终保持较高的竞争
7、力,2013 年度再次跃居首位。新加坡连续三年保持着亚洲最高效的政府商业服务水平,开办企业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均相当低;而作为国际重要的枢纽城市,新加坡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信息高速公路始终保持国际一流水准;2012 年受全球贸易活动趋缓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再次出现滑坡,其经济增速由上年的 4.9%下降至 1.3%,但是其在经济运行风险控制方面保持得比较到位,失业率维持在 2%的低位,通胀率较上年有所下降,维持在 4.6%的水平,国民储蓄率维持在 45.6%的良好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加坡政府债务占GDP 比重达到 111%,债务风险有所提高,总税负也有所上升,促使其整体经济实力出现下降;
8、新加坡社会发展保持了上年度水准,但医院服务供给仍未改善。新加坡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有了些改善,表现在公共教育支出占 GPD 比重较上年提升了 0.3 个百分点,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和创意产业出口方面也有了较大提高,这都促使新加坡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见图 2) 。 2.韩国 2013 年度韩国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从上年度的第 4 位上升至第 2位。韩国高强度的公共教育支出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训体系,使其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在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方面位居亚洲首位;韩国改善了交通设施状况,航班座位数和公路密度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也出现了不小进步,这使其基础设施能力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受亚洲经济集
9、体走软的拖累,韩国经济增速也由 2011 年的 3.6%下降至2012 年的 2.0%,与此同时,通胀和失业状况得到改善,通胀率由 4%降至2%,失业率下滑至 3.2%左右,且其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维持在 33.7%的良好记录,总体运行风险并不大(见图 3) 。 四、2014 年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环境有望明显向好 虽然与国际金融危机前和危机期间相比,亚洲经济体面临的国际环境还不见好转,但是,自 2013 年起,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金砖国家的发展环境已经显露出向好的迹象,企业的金融环境、消费环境、国际贸易环境也都出现了向好的趋势。虽然亚洲绝大多数经济体经济发展态势不如金砖国家,但金砖国家经济环境
10、的好转,特别是作为亚洲经济龙头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预示着亚洲经济体整体发展环境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亚洲经济体有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经营环境不会突变 虽然美联储发出了调整 QE 政策的信号,并开始缩减向市场的注资规模,但不可能如 1997 年那样引发区域金融风暴,不会引发亚洲企业经营环境的突变。亚洲经济体有能力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一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具备应对类似金融危机的经验,并建立了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面对当前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亚洲经济体大体都准备好了应对之策。充足的风险防御心理和预案,为亚洲经济体应对当前可能的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二是
11、亚洲经济体之间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金融危机国际协助机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区域经济体通过清迈协议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危机应对基金,为应对可能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同时,相对完备的金融危机联防机制,也为防止类似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防火墙” 。 三是相对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相对较强的危机应对实力。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很多亚洲经济体都积累起了相对较多的外汇资产。这为亚洲经济体应对跨境流动型金融危机提供了较强的实力。 四是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温和性也为亚洲经济体依靠国家的力量应对可能的金融危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来之不易的世界经济复苏状况是世界各经济体都力图维护
12、的共同利益,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也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他们采取的是渐进式退出策略。以美联储为例,其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是分两次各减少 100 亿美元的购买额度,然后视经济复苏的状况决定退出的力度,而且把完全退出的时间定在 2015 年中期。而且,只要失业率在 6.5%以上,未来一、二年的通胀预期不超过 2.5%,美联储就会维持现有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水平。这一切先决条件决定了,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意味着,亚洲经济体应对的是缓慢回流的国际资本,而不是短时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 五是对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监测手段的提高,也为亚洲经济体应对跨境资本流
13、动型金融风险提供了支持。通过监测,亚洲经济体能够提前感知风险,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所有这些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政策,确实增加了引发亚洲经济体资本跨境流动型金融风险的可能,但在当前条件下亚洲经济体有能力应对这种风险的实际发生,不会引发亚洲经济体发展环境的突变。 (二)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能够解决国际市场扩容和替代问题,指明了国际投资和贸易的方向,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从亚洲经济体市场开拓的角度看,亚洲经济体有能力通过加强合作、开发新兴经济体市场和自身市场实现对发达经济体损失部分的替代,为亚洲企业商品寻找到充足的市场。 经过
14、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亚洲经济体已经开始了通过合作开发彼此市场的进程,并建立起了有利于加强彼此合作的货币互换机制、自由贸易区机制。这些机制的设计使新兴经济体尽最大可能地摆脱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保证了区域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促进彼此的市场合作。 当前,中国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宏大计划,推出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加快了亚洲经济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通道的整合,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亚洲经济体及其关联经济体间实体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进程。这必然也带动亚洲经济体虚拟经济的
15、整合,有力地推动了亚洲全面一体化。这些新的动向不仅有利于企业包括亚洲企业提供广阔的投资市场,而且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企业经营环境。这些合作机制的产生和市场空间的创造,意味着亚洲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市场空间会继续快速扩大。 (三)亚洲经济体扩大内需的努力,也将开启亚洲市场扩容的新时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快速萎缩以及自身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亚洲经济体普遍采取了扩大内需的应对策略。因此,亚洲经济体自身内需市场开始扩大,人均购买力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成为内需扩大最快的国家之一。新兴经济体市场自身市场的快速扩大,为新兴经济体发
16、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足以抵消由于发达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正因如此,亚洲经济体能够守住风险底线,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可持续的基础。经营亚欧大陆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经济体自身内需市场扩容的启动,补偿了大规模新技术革命迟迟难以到来对市场空间扩展的压制,通过盘活存量市场和建立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新机制,给亚洲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2014 年世界大发展的窗口期已经临近。中国有句老话,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投入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亚洲经济体的发展环境会进一步优化,必将迎来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
17、9. 2王核成.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3陈万灵,何传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于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战略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3(1). 4张猛,丁振辉.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意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3(2). 5张海琦,袁波.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的总体思路与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13(7). 6高辰星.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国际经贸,2013(8). 7刘怡然,周良,周檬,等. “丝绸之路经济带”极具创造性和可行性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08.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地区经济展望:2013 年 10 月最新预测R.2013-10-11. 9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Transitions and TensionsR.2013. 10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R.2013.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