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395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摘 要: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创意产业成为产业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文艺术积淀与传统底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关键和基础的条件。艺术类高校积累了深厚的艺术文脉与创意资源,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极具优势的艺术类高校资源为依托,与相关市场、产业紧密联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66-02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版权产业或娱乐产业,

2、日本叫感性产业或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休闲经济等,上海称创意产业,香港称文化与创意产业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意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成为产业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所具备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点,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各地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要深入挖掘文化创意资源,加

3、快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和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企业,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据教育部统计,2009 年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高校所占比例为 64.8%,2010 年国家三大奖全国高校占总数的 71.5%。其中由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呈上升趋势。艺术类高校积累了深厚的艺术文脉与创意资源,具有活跃的艺术创意氛围,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与创意优势,长期以来为区域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类高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深厚的人文传统底蕴、活跃的艺术氛围与良好的文化生态。人文艺术积淀与传统底蕴是文化创意

4、产业发展最为关键和基础的条件,艺术类高校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与传承,积累了深厚的艺术文脉与创意资源,同时以艺术类高校为中心,周边逐渐形成多个艺术创作库,具有活跃的艺术创意氛围,与艺术类高校形成无可取代的艺术与人文生态。 2.成本经济、得天独厚的创意空间资源与环境景观。长期的办学历程,为艺术类高校积累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也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与环境景观,这些建筑景观完全可以作为创意产业园区的现有资源,为园区的建设节省大量建设资金与时间。 3.人才、学科优势助推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艺术类高校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创意、科技和知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

5、在高校的集结程度和活跃程度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高校拥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和人才、学科、科学技术优势,高校的教研和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相互衔接和融合,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联手合作、协同创新,可以将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成果市场化、社会化和大众化,使文化内涵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二、如何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类高校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以艺术类教育和艺术类文化创意研究为教学核心;二是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以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艺术类高校深厚的艺术人文积淀、良好的文化生态与活跃的文化创意氛围,充分

6、利用艺术类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与实验空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改造,形成涵盖影视动漫、绘画雕塑、建筑景观、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多种业态的规模化产业集群,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业态多元、产业集聚、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推动并提升市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层次与水平。 1.创意产业集聚区。艺术类高校自身是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集聚地,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渗透到了社会中多个角落,其中社区文化建设作用显著: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审美趣味、影响社区受众群体的消费选择、引领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趋向,这势必会为文化产业培养忠实的消费者。 充分利用艺术类高校涵盖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

7、时尚消费六大创意领域的学科优势,借助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吸纳多种业态的创意企业、机构与设计师工作室进驻创意产业园。推动信息、人才、渠道的多层次汇集,逐步完善策划、创意、设计、生产、营销推广的产业链条,在各种业态的交融、互补与多元整合中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与辐射,引发创意产业的增值效应,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艺术体验观光区。整合艺术类高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利用校区环境、空间与设施改造的机会,进一步传承并强化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特色,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园区环境与整体形象,以独一无二的艺术游历与观光体验吸引并集聚人气,扩大影响与知名度。 3.艺术创意人才库。艺术类高校具有类型多样、布局齐全的专业学

8、科体系,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并汇集了大量艺术创意精英人才,对创意企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创意产业园区力争通过独具特色的资源与空间优势,吸纳并汇集众多处于起步与发展中的创意企业与设计人才,为他们提供开放、多元艺术创意空间与场所,形成培育、集结与输送创意精英的人才基地。 整合教育资源,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更突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链条上,人才是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高校历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创意阶层”的历史重任。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实战的形式打造人才。 4.创意品牌孵化地。

9、 “原创性”与“创造力”是艺术类高校在艺术与设计领域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意产业最为核心的智慧要素。充分利用创意产业园区在人才、学科、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为地方企业和产品注入创新和变革的活力,实施创意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系列化、系列品牌化的新路径。持续不断地培育、转化并推出具备市场号召力与竞争力的创意品牌,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意品牌孵化基地。 加大对优秀产品的推介力度。将金融、保险、市场机制与创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可使高校、企业、机构共同参与,使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资源由学术研究、发掘和宣传阶段向新兴地域经济品牌打造阶段过渡,顺利完成市场对接,为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提供

10、参加重大的文化活动的机会,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性,在满足特色地域文化塑造及公众审美的需要的同时,开辟创意文化产业的有效营销之路。 5.大型艺术展演活动。举行定期主题艺术活动,以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展览、艺术品展示交易、艺术教育、艺术体验、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市民奉上亮点频出、异彩纷呈的创意饕餮盛宴,在彰显精彩无限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注重艺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突出贴近市民、融汇都市、零距离互动的特色,使市民在热烈欢腾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提升艺术品位,尽情徜徉于艺术之旅,这是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之都的重要举措,也将成为地区

11、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名片;同时举行频繁的不定期各类艺术活动,并积极与入园企业开展各类、各级别的展览、论坛等行业交流及促进活动,不断在全国乃至全球扩大创意产业园区及入园企业的影响力,以强劲的动力持续助推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结语 艺术类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人们从根本上认识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推动艺术教育的完善。大学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它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中心、新文化的诞生地,是新文化消费与时尚文化的传播中心。艺术类高校拥有

12、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发展提供智力源,还活跃着众多的社团组织,这些均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艺术类高校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智力库,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满足人们提升个人素质、工作技能等需求的重任,充分利用高等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艺术类高校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以极具优势的艺术类高校资源为依托,与相关市场、产业紧密联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 周易军.论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2, (2):30-32. 2 姜玮,何敏芝.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J.高教研究,2012, (2):46-48. 3 张明磊,王丽丽.依托高校构建河北省特色地域文化创意产业链J.综合论坛,2013, (2):295-296. 4 范宝祥.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J.新视野,2012, (3):92-94. 5 朱光好.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功能和实现途径J.中国报业,2011, (8):74-75. 责任编辑 陈 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