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心承诺也需要热心呵护爱心捐助持续了一年却告中断,爱心承诺有没有约束力?捐助承诺该如何兑现? “家里太穷了,学费都是借的。 ”2006 年 3 月 7 日上午,13 岁的王勤对记者无奈地说, “尽管我很用功,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继续学习到什么时候。 ” 2003 年 9 月 1 日,安徽省界首市某机关捐资创办了该市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的一个“春蕾女童班” ,王勤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当时,这家机关的 30 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女学生建立了结对“一帮一”关系,并承诺将承担她们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的全部学费。从此,30 名被资助的贫困女学生无须考虑上学费用,并对未来继续完成学业充满憧憬。 但是,这种
2、资助仅仅在一年之后就中断了,春蕾班的孩子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拿不到任何资助。春蕾班所在学校界首市代桥中心小学在垫付了全班同学一个学期的费用后,被迫于 2005 年春季开学时重新向学生们收费。春蕾班陷入了让人始料未及的尴尬。 令人感动的爱心行动 2003 年夏天,为了响应“关爱春蕾”行动计划的号召,本着对农村贫困女童的关怀,界首市某机关与当地妇联取得联系,愿意为此献上一份爱心。 当时,界首市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代桥镇受灾严重,很多农民家庭陷入了灭顶之灾。于是,双方一致同意在界首市代桥中心小学设立一个“春蕾班” 。 对此,代桥中心小学负责人自然是极力配合。经过公告后,五十多名孩子报名参加春蕾班。通
3、过严格摸底核查,最终确定了 30 名春蕾女童。当年 9 月 1 日,界首市首个春蕾女童班成立仪式举行。至今仍然张贴在代桥中心小学办公室墙壁上的照片,可以清晰地反映当时的热闹场景。 据介绍,当日,界首市主要负责同志和捐助机关 30 名党员干部纷纷来到学校,祝贺春蕾班的成立。捐助方不仅为孩子们购置了新课桌、书包等学习用具和教学设备,而且郑重承诺:承担班上 30 名学生从三年级到初中毕业的全部学费。同时,机关的 30 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女学生建立结对“一帮一”关系,做到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家访,随时掌握被资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尽最大努力把她们培养成才。 “雪中送炭”自然让孩子们感激不已。仪式上,一名小
4、学生代表孩子们道出心声:“是你们的爱心让我们重返校园,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份恩情,好好学习,早日成为有用人才,回报社会。 ” 之后,这一消息经由省、市媒体报道,昭告于社会。界首市某机关也信守承诺,每学期开始都准时将捐款打到学校的账户上,确实让孩子们上学无忧。2004 年 6 月 1 日,捐助方还专门带着学习用品,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 “那种情真意切的场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一位教师对记者说。 代桥中心小学也同样高度重视“春蕾”们的成长。学校为孩子们配备了很强的师资力量,要求教师要从各方面关心她们;学校校长每天都要到班里看望孩子,随时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 涓涓爱心汇成江河,孩子们在温暖的
5、氛围中茁壮成长,昔日成绩较差的孩子们,成绩迅速攀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不久,该班有 7 名孩子参加了全镇学科竞赛,总成绩独占鳌头。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人们相信,某机关的这份厚重的爱心,最终必将促使孩子们成才。 30 名“春蕾”面临“枯萎”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众多当事人措手不及。2004 年 9 月 1日, “春蕾”女童们从三年级跨入了四年级。异乎寻常的,某机关承担的学费捐助并没有如期到达学校的账户。 “或许是他们工作太忙,过两天钱就会到位的。 ”学校的老师们作了最好的设想。 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钱仍然没来。校方开始犯嘀咕了:上门去问吧,不好意思;不问吧,这笔钱究竟该谁
6、出?几经考虑,学校最终委托一名家住城里的老师,到某机关去问个究竟。 当年 10 月的一天,这位老师去了一趟某机关,询问学费的事情。但是,对方告知领导不在,让她先回去。 几个月后,钱仍然没有来。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先行将这笔钱垫付。对于经济困窘的代桥中心小学来说,垫付这笔钱,只能靠压缩其他开支,学校的经济状况更加拮据。 2005 年春天,第二学期又开学了,钱还是没有到位。这一次,学校再也垫付不起 30 名“春蕾”的学费了。无奈之下,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发出了致广大春蕾女童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信中说,由于某机关的捐资暂时没有到位,学校已经垫付了一学期的学费,现在学校也无力再帮助垫付了。因此,本学期学生
7、的学费由家长先行缴纳。一旦捐资到位,将如数退还 这个消息让很多学生家长心里很不高兴,一些家长甚至找上门来与学校方面理论。 为了给家长们一个交待,2005 年 5 月,学校派老师再度找上门去,询问捐助的学费问题。接待的某机关办公室主任说:“这笔钱已经存在会计那里,但今天会计不在,你明天再来吧!”第二天,这位老师如约前往。一位局领导告诉她,存折还是拿不到。过几天,他们会派专人把钱送上门去的。 满心欢喜的老师将这一情况反馈回去,学校方面也高兴地等待某机关人员的到来。但是,这一次他们又失望了:不仅人没有来,钱也仍然没有到位。 此后,春蕾女童们同其他学生一样,每学期开始都要正常缴纳上学费用。只是,由于家
8、庭贫困,她们的学费大多是东挪西借而来。 消极后果开始显现:前不久,班里的两名学生转到了各自的村庄就近入学。家长的理由很简单:反正都要交费用,还不如让孩子少走点冤枉路。 更多的孩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继续上学,家里实在无力承担;不上吧,年龄太小什么也干不了。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深入部分学生家庭了解相关情况。仅以王勤家为例,王勤的爷爷身体很差,父亲腿有残疾。由于贫穷,父亲一直没有娶上媳妇,王勤是爷爷从路上拾来的孩子。记者注意到,王家没有一样值钱的家具。为了让孩子交上学费,父亲惟一的办法就是去借钱。学生闫芳,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由于腿部摔伤,因此收入无几。母亲于数年前离开家,至今没有任何消息。在家
9、中,闫芳与爷爷、奶奶为伴。某机关捐助中断后,她的奶奶开始颤颤巍巍四处拾破烂,以凑齐她的学费。 上述两名孩子的艰难窘境,是春蕾班里的普遍现象。在代桥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了部分学生的作文,令人不忍卒读:王辰,父亲在外打工时出车祸,奶奶有病,身上的衣服均为母亲在外务工拾破烂所得;秦平,家中房屋为危房,欠下数千元债务;王宁,父亲常年有病“我不知道何时会好起来。 ”在不少学生的作文中,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仍然坚持学习。王勤说自己最喜欢读书,平日里到处借书来看。 “长大了,我一定会成为大学生。 ”她认真地对记者说。 听到这句话,春蕾班的一位老师鼻子发酸。 老师对捐助一度终止
10、十分担心。 “孩子们虽然都很用功,但是,没有外界的帮助,仅凭他们的家境,很难保证她们的求学梦不会破碎。 ” 工作太忙抑或是沟通太少 一场爱心捐助行动缘何在进行一年后戛然而止?记者随后赶到界首市某机关,希望找到这个答案。 某机关办公室主任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首先说,就在记者来的这天下午,该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已经带人赶到代桥中心小学,为春蕾班的孩子们送去了 9000 元钱和部分学习用品。 这位主任说,关爱春蕾是该机关所有职工的自觉行动,该机关多次到这个小学看望孩子们,以表达关爱之意。同时,他也坦然承认,这些都是 2004 年 9 月 1 日之前的事情。 至于为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将捐助资金交给春蕾
11、班,这位主任说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单位里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加之人手又少,因此就耽搁了。他举例说,2004 年,阜阳市发生劣质奶粉侵害婴儿事件,该机关全力以赴参加专项整治行动,耗费了大量精力。2005 年,各项集中活动又接踵而来,更是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这位主任坦言,学校曾经派人来询问过这个事情,他也出面接待了。但是,对方没有开具介绍信等证明,因此,没有将这笔钱让她带回去。之后,局里多次商量会同妇联等部门将钱送去,顺便看看孩子们,了解她们的情况。 然而,由于人一时凑不齐,因此一拖再拖,方才出现今天这种情况。此外,他还介绍,2005 年,该机关主要领导调任他职,加之局里搞竞争上岗,也牵扯了全体
12、人员大量的精力。 记者在该机关采访时还听到另一种声音。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记者,自捐助春蕾班以来,代桥中心小学与该机关一直缺乏积极的信息互通。学校从来没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通报给该机关,也没有派人前来介绍过相关情况。 “除了要钱来过,别的就没有联系了。 ”这位人士说,“我们甚至都不认识校长。 ” 这位人士还说,我们捐助了这些孩子,可我们对孩子们的情况缺乏了解。孩子们还小不懂事,我们不怪她们,但是,学校这么做实在有欠缺的地方。 “一件好事,但是没有办好。 ”他作了总结。 风波虽平但余味深长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是界首市某机关的捐助中断,在当地已经引起了消极舆论。 “可能是这个单位在做样子给
13、人看,风光一段时间就不闻不问了,反正也不会有人管。 ”“这样的出尔反尔,让我们都不高兴,是不是这个单位付不起钱了。 ”采访中,不少家长如此评价这场被中断的捐助行为。 令人高兴的是,界首市某机关“闻过则改” ,让这场爱心行动在中断一年多后重新延续。记者随后证实,当天下午,界首市某机关主要负责同志,为孩子们送去了 9000 元钱捐款和部分文具,弥补了一年多的空缺。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孩子们脸上,一场爱心“夭折”风波宣告平息。 风波尽管平息了,但如何避免让此类爱心捐助行动不会发生上述中断情形,切实把好事办好,仍然值得深思和检讨。 安徽省金宇律师事务所主任朱云飞指出,此类捐助承诺,经媒体宣传后,实际上已经
14、构成具有扶贫等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这类赠与承诺一经作出,便不能撤销。赠与人必须履行承诺的赠与义务。如果中断捐助,受赠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强制赠与人履行自己的捐助承诺。 朱云飞律师还指出,即便没有法律约束,仅从诚信的角度考量,也应该忠实践诺。如果不兑现承诺,实际上就对受赠方构成了一种欺骗,同时也欺骗了社会公众。 “现在的社会必须要讲诚信,这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良心、社会的道德,而且关系到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他说, “一个单位和个人在做出承诺后出尔反尔,其直接后果便是,今后没有人敢再相信你了。 ” 阜阳市的一名社会学学
15、者则从另一个角度对这起事件进行了分析。他说,近年来,类似扶助弱势群体的公益捐助行动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行动实施好、做完美,值得各方面深入探讨。从这起事件来看,作为受赠方的学校也有欠妥之处,他们应该积极主动与捐赠方进行积极、定期的信息互通,及时反馈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相关捐款的流向、用途,让赠方“捐”得明白。同时,某机关也应该定期走访受赠方,做到主动了解情况。通过双方积极沟通,以避免因为信息不互通带来消极后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具有长期性捐助特点的公益行动,捐、受双方应建立信息互通和专人负责机制,以保证捐助行动有条不紊、连续性地开展下去。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未成年女童均为化名) 作者:佟树广责任编辑: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