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景观河道建设与管理刍议内容摘要:近几年,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城区河道作为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骨干和支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近几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城区河道建设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剖析,对如何完善提高城区河道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和以后城区河道建设与管理,特别是注重生态水利建设转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观河道建设 管理 刍议 中图分类号: TV76 文献标识码: A 1、滨州市区水利概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
2、,是山东的北大门。现建成市区面积 66.84 km2,人口 58 万。城市公共绿地 370ha,绿化率达 32.8%。滨州市区内有新立河、张肖堂干渠、滨南支沟、秦台河、新开河、马堡沟等河道,自南向北穿越市区,四环河(东环河、西环河、南环河、北环河)环绕市区周边。南北向河道通过涵、闸、桥等建筑物与四环河相联通。自 2002年起,滨州市委、市政府为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 ,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对滨州市城区河道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了规划、设计、综合治理,通过多年的治理,滨州秀水、绿脉、新城的格局初具规模。 2.城区河道治理成果及效益 2.1 治理成果 自 2002 年新立河黄河二路至黄河八路段综合治理
3、完成,截至 2013年年底,滨州市先后完成新立河、秦台河、张肖堂干渠、马堡沟、四环河、新开河、滨南支沟、秦皇河等的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 128.9km,建设橡胶坝 8 座,新开河道 6.2Km,铺筑人行道 26 万 m2,完成投资 61500 万元。 2.2 效益 2.2.1 经济效益 市区土地价值大幅升值,为吸引客商、聚集项目、打造优势产业创造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立河、新开河、秦台河、秦皇河等周边土地价值比治理前升值 26 倍,吸引了沪、浙、苏等地开发商到滨州投资,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隆起和良性发展,为滨州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2.2 生态效益 城
4、区河道综合治理,提高了河道水系与水环境总体承载能力,河道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林草覆盖率提高 60%,整个城区小气候环境特征得到极大改善。 2.2.3 社会效益 城市防洪与排涝隐患彻底根除;提高了城市档次和品位,彻底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人与水的和谐关系得到发展;城市产业链的兴起,增大了就业率,增强了社会安全与稳定性,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3.存在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重建轻管的矛盾凸现 城区河道兼具为城区生态、景观、引黄灌溉和汛期防洪排涝服务等综合功能,是典型的社会公益性工程。现河道两岸人行道及人行道之间河道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人行道外河坡、滩地及弃土区分属
5、园林、市政、建设等部门管理,造成条块分割,管理责任权属不清。河道管理体制不顺畅,造成建成的河道及设施管理缺位、混乱,管理机制僵硬,重建轻管的诟病开始凸现。 3.2 河道管理非工程措施欠缺,缺少管理制度和办法 城区河道管理缺少约束力大、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或管理实施细则,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现河道休闲座椅、安全警示、台阶、栏杆、系船桩、照明、绿化等设施不同程度遭到人为破坏,约束、打击破坏河道工程设施行为的水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强。 3.3 河道治理有失河流自然属性,河道生态恢复欠佳 健康河流的河床和河岸应符合自然、稳定、渐变的态势,沿河及水生动植物丰富多样。城区河道治理基本上是将河道纵向直线化,河道横
6、断面几何规则化,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态。更主要的是边坡护岸一律采用砼板护坡或砌石挡土墙护岸,硬质化的防护结构割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割断了河床与河岸微生物联系和生存的环境联系,使得大量水陆交错带的生物失去生存条件,从而造成水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河道生态恢复缓慢。 3.4 生态、景观用水无水源依靠,水量不足,水质经常遭受污染 健康河流须具备充足的水量和天然流态以及良好水质;滨州市为资源型缺水地区,市区河道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冲刷和人工开挖的防洪排涝及引黄灌溉河道(或沟渠) ,自身没有水源,生态及景观用水全部依靠张肖堂引黄闸引水,每年仅生态及景观用水水量近 8000 万 m3,由于资金
7、紧缺,引水量严重不足,且河道水体为静水,自净能力差,沿岸有生活污水和未达标工业废水排放,水质污染严重。河道静水水体年更换 57 次,如不按期更换,水体就会混浊不清,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生态及景观也遭到坡坏。 3.5 城区河道水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不够 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对水文化的建设内容理解单一,过多注重工程建设,缺少对水文化建设内容和外延的挖掘和综合理解。水文化建设舆论宣传和报道力度不够,由于管理条块分割,对河道整体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城区河道水文化建设群众参与性差。 3.6 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河道管理缺少直接经济效益 城区河道多为公益性工程,建设整治与管理投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
8、狭窄,资金绝大部分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治理后的河道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条件和基础欠缺,依靠自身收入实现部分或完全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没有形成。 4.思考和建议 4.1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发挥城区河道综合效益,急需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确定权属。从本质属性看,城区河道属于水资源范畴,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三重效益。只有统筹考虑城区河道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保护和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部门统管) ,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才能为城区河道的建设管理、高效利用提供体制保障,为河道良性发展提供长效机制。总之“多龙管河”的
9、现状体制应该废弃。 4.2 出台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要通过城区河道管理地方政策的出台,加快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快城区河道管理办法的制订和实施,使城区河道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力度,把水行政执法工作做大作强。 4.3 构造自然生态护坡或护岸,恢复、保持自然生态 护坡或护岸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出发,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把护坡或护岸建造成为水、土、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形式,而不是统一的砼或砌石防护。可根据当地情况采用土体生态工程技术、生态砖、石笼席、土工格室、间插枝条的抛石护岸等生态形式,确保生物生存、繁衍,确保水体自净
10、以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互通调节,达到自然生态的恢复和保持。 4.4 实施配套建筑物建设,实现城区河道水体自然流态 采用工程措施,建设泵站和溢流坝,定期或不定期对河道水体进行机械动力循环,使河水适当保持自然流态。具体而言,在南环河(设计水位 9.5m)一端建泵站,另一端建溢流坝,通过泵站从西环河调水入南环河,南环河水通过溢流坝流入东环河,达到河水自然流动状态(新立河、秦台河等河道与东、西、北环河直接相通,设计水位皆为 7.7m) ,从而实现河水自然流态,保护水生物生存环境,实现河流自净。 4.5 丰富河道水文化建设的内容,增强亲民性,实现社会化管理 河道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超出水利行业,联系多行
11、业、多学科、多专业。现在城区河道综治给居民带来极大益处,但是河道的管理却与居民距离甚远。在大多数人心中,河道管理是管理部门的事,设施损坏、乱扔垃圾、排放污水等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都从侧面说明解决河道管理紧紧依靠水利管理部门、依靠水利工程和水利技术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丰富、扩大水文化建设内容,通过水文化建设,使城区河道建设亲民性增强,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河道治理带来好处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到河道管理中来,实现社会化管理。 4.6 创新投融资渠道,实现管养分离 建立城区河道建设与管理的投融资机构和管理机制,不仅依靠政府财政投融资,更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投融资,特别是民间资金的筹集。在政府财政拨付部分河道管理费的基础上,河道养护走市场化管理的路子。完善、拓宽景观河道直接经济效益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城区河道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养殖、种植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河道经营创收满足河道养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管养分离的现代管理模式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文强;浅谈包头市城区河道治理; 内蒙古水利; 2012 年第 1期; 2. 陈爱军; 现代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研究; 科技咨询; 2010 年第23 期 3.彭世亮 ; 滏阳河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的建议; 河北水利;2011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