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8031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指引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小城市物流业发展,承接大城市经济命脉,提升中小城市品质尤为重要。结合扬州城市物流发展,中小城市应认清在地理、文化、交通和经济等方面现状,发掘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辅以政府规划和引导,对促进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非常必要。 关键词:科学发展;中小城市;物流业 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

2、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物流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血管”和“经络” ,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健康状况。要强健经济和社会发展,就离不开城市物流的进步,现代物流业正成为各地区、各企业的新增长点,成为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特点,实现城市物流业科学发展,是摆在众多中小城市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中小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物流业发展,使其日益成为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仅为城市 GDP 的增长做出贡献,还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我国已将现代物流列入重要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各地亦积极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促进政策。另一方面,近年关于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研究文献突

3、增,多从制定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和城市物流发展辅助政策两方面着手,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了推动城市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技术建议。如裘炜毅(2004)通过实证研究将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的社会物流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徐杰, 鞠颂东(2008)提出应构建城市物流网络体系以促进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物流节点之间的协调运作和有序竞争,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史秀苹(2007)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城市物流环境的综合评价问题;刘萍(2007)从企业物流与城市物流的关系及现状出发,就如何有效组织和利用企业的物流功能,将其整合于城市物流大系统之中,保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出了所需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傅岚(2008)认为要加快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来推动城市物流发展过程;郭强(2008)开展了物流现代化研究等。还有一些文献对中西部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范静,2007) 。当前,中小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理清发展思路,挖掘地方优势,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交通运输和经济基础等方面重新分析,实现科学发展。 二、中小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镇根据人口数量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我国在 663 个城市中,绝大多数是不到 50 万人的中小城市。大城市和超级城市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商机,县级城市和乡镇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资源。中小城市的物

5、流业发展,对加强与大城市、县级城市和乡镇的联系极为重要,可有效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1.物流主体分散,规模小。中小城市物流以传统物流为主导,采取“大而全” “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企业多“自给自足” ,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在中小城市,很少见到一个完整的地方物流公司,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环节零散,产业分布分散,导致了较高的物流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如浙江“中国袜业之乡”诸暨,年产量占全国 65%,占全球 1/3。每天有近4000 吨货物发往全国各地,据政府部门统计,其中通过物流系统发出的仅为 43%,其余 57%的货物是企业通过自备车辆和社会车辆运送

6、。 2.运输设施通达程度底,运输主通道能力差,物流节点内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卸、换装、联结设施以及物流运作设施的连接不顺畅。由于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大多投入高、占地多、回收期长,且涉及城建、交通、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物流主体的分散化导致了很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中小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雷同性较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地区封锁、市场和部门分割已严重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物流企业的系统运作水平不高。信息是现代物流运营的生命线,物流网络对物流信息的捕捉要求极高。据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信息,他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货运公共信息平台

7、物流 135,通过线上系统发布供求信息达成交易。该系统为上海陆上交易中心创造了“海量信息” ,平均访问量每天 10 万人次点击率,在线交易会员达 8000 家,总交易信息超过 10 万条,大大推动了上海物流运作效率。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当前情况是信息设备和系统都相对落后;运输供应商和仓储供应商也由于观念落后和技术与人才缺乏,不能满足信息化物流建设要求;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低,专业人才匮乏。 三、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科学发展-以扬州市为例 扬州市因地制宜,挖掘自身城市物流发展优势,促进了地方物流的科学发展。 1.地理环境优势的利用。扬州市位于苏中,水资源丰富,南濒长江,西临运河,高宝湖,邵伯湖,里下

8、河地区更是水网纵横,尤其在兴化、宝应、高邮等地。扬州共拥有长江岸线 81.1 公里,深水岸线 40.05 公里,中深水岸线约 11.4 公里、浅水岸线 29.65 公里。至目前已开发利用 18.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利用 9.8 公里,中深水岸线利用 3.1 公里,浅水岸线利用 5.9 公里,发展潜力巨大。扬州属南京都市圈,但长江天然屏障影响着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使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因此,水资源之于扬州利弊共存。基于地理环境考虑,扬州充分利用长江与运河的通行功能,有效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将运河沿线码头、港口功能叠加起来,发挥资源集聚效应。 2.文化背景优势的利用。扬州曾得益于

9、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盐运的兴起,在隋、唐、明、清时几度辉煌,左右全国经济、文化形势,其繁华和风采被文人骚客传唱至今。而今,适中的城市规模,较少的流动人口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新的优势所在。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扬州通过举办文化节提高城市知名度,为物流业发展扩展需求,如“烟花三月”旅游节、茶文化节、芍药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 3.交通条件优势的利用。扬州城市物流业面临的交通条件主要在水、陆两方面。水路方面,有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为依托,扬州港于 2004 年被交通部确定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港口,可直接利用宜港岸线达 15.7 公里,总吞吐量已突破 4000 万吨。公路方面,以主城区为中心,京沪、宁通、

10、沿江高速等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覆盖面广。铁路方面,有宁启铁路和淮扬镇铁路。这样,公铁水联运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已具备国内物流多式联运模式的条件。扬州已重点打造 “公铁水集聚区” ,作为三大物流基地之一,其东依京杭大运河,建有扬州内河最大港口,北侧为国家级干线宁启铁路的扬州货运站,是拥有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优势的综合型物流园。 4.经济基础条件的考虑。物流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有“物” ,而城市物流的“物”主要是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辅料、工业制成品和消费者购买的生活资料。因此,一个地区存在的“物”影响乃至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物流发展,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决定着城市物流的发展。扬州在苏中经济发

11、展总体水平仅次于南通,保持了较快增长,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条件,保证了物流需求源,促成了产品生产和配送的物流服务。 5.政府规划和引导的辅助作用。在中小城市物流业克服困难,谋求发展中,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具有重要作用。扬州市政府曾制订扬州港总体规划 ,使扬州市长江港口形成“一港三区”格局,即扬州港下辖六圩港区、仪征港区、江都港区。作为全国第三个信息化试点城市,扬州也借机加快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以提升物流体系的信息化水平和系统运作水平。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引导协调了扬州物流业不同区域物流系统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克服中小城市传统物流业发展的重复建设问题。四、结论 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应具体分

12、析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挖掘特色,避免与周边地区发生同类竞争。扬州城市物流发展思路非常值得其他中小城市借鉴,利用水运优势,联合陆运公路和铁路运输,已构筑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既服务当地制造业,也方便融入南京都市圈,再凭借其文化独特性,正在推进长三角经济区现代物流节点的建设。此外,政府除了协调城市物流发展,更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维持市场秩序,有利于培养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解决中小城市物流主体分散和规模过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小龙 吉爱平:扬州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物流工程与管理J.2009(9). 2刘 萍:城市物流与企业物流的合理化发展,中国储运J.2007(3). 3史秀苹:一种城市物流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物流技术J.200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