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研究文献述评摘要: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规划来支撑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使银行达到价值最大化。当前,我国银行业蓬勃发展,银行纷纷选择上市,并且采取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研究上市商业银行资金的融通对于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与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希望为上市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改善融资行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 融资 融资效率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债务和股权两种权益调整的综合结果,它是与融资紧密关联的研究范畴。企业资本结构
2、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重要财务决策之一。 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以盈利为目的等。但是,商业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在日常的运作中,自有资本所占比重相当少,基本都是靠吸收存款形成的负债来维持,资产负债率高达 80%。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不同直接决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风险,股权融资的风险较小,但其成本较高,而债权融资虽然成本较低,但会增加银行面临的破产风险。因此,寻求合理配置资本的途径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银行具有重要的
3、意义。 二、国外商业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及融资效率的研究比较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如下: (一)银行最优资本结构 Klein(1971)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将银行视为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企业,在这一目标下,银行会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两者的匹配,从而实现净利润最大化。 Karaken 和 Wallace(1978)认为,在有进入壁垒的情形下,银行可以通过对存款者提供交易服务而获取独占利润,因此,银行的价值随负债数额的提高(即存款越多)而提高,这将促使银行增加负债,直至权益为零。如果考虑破产成本,银行面临的风险会随着负债的提高而增加
4、,导致负债增加产生的利益部分被抵消。因此,当考虑负债税盾与破产成本时,与一般资本结构理论相同,对于一个追求价值最大化的银行而言,一定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 多数学者认为银行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并且多对是否有某一特定的结构比例能使资本达到最优状态进行了探究。 Hans-jurg Buttler(2000)以银行在为存款人提供流动性需要方面优于市场为基础,分析了竞争性银行的最优资本结构,并建立了一个银行资本结构的最优模型,证明:(1)对存款人而言,银行较高的资本比率是一个良好清偿力和流动性的信号。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最优涵义表现为 0.88 的股权负债比和 11 的贷款现金比,这时银行没有风险暴露;
5、(2)在股权收益率大于市场风险利率的约束条件下,最优涵义表现为股权负债比是 0.04,贷款现金比是 11,此时银行处在无法清偿和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暴露中。 (二)银行最优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当银行力求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时,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是影响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影响因素。 Maisel(1981)认为,探讨有关银行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应将所得税、破产成本、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都考虑进去。Orgler 和 Taggart(1983)根据权衡理论,认为应该综合考虑破产成本、税收、银行服务的规模经济性和银行业务的特别税务处理方式等因素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 Marcus(1983)分析
6、了利率与银行资本比率之间的关系:提高名义利率,则税后存款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缺口会扩大,但是税收收益的现金流现值并没有发生变化,监管成本和破产成本与利率无关,其只受资本比率的影响,因此这些成本的现值会因利率的上升而降低,由于存款可以替代权益融资,所以均衡的资本资产比率降低了,则存款融资的税收优势与监管成本之间的边际平衡关系被彻底打破了。Marcus 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银行业的资本资产比率因利率上升而迅速下降 (从 1961 年的 11.1%降至 1978 年的 5.7%) 。他发现存款这种债务具有两大好处:其一是利息的税前抵扣,其二是存款保险;其不利之处在于破
7、产成本、监管要求引发的审计成本、监管干预甚至是存款保险资格。因此,银行会将权益资本比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监管压力、破产成本减少的边际收益与权益融资的税收劣势达到平衡,从而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0liver F.Willamson(1988)发现,监管对于银行资本结构的选择具有约束力,上市银行的资本管理存在内外两股动力:一是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其目的是确保银行安全所要求的最低资本量;二是银行的资本配置影响银行的绩效,有效的资本配置有助于银行资本结构的优化,实现价值最大化。 Diamond 和 Rajan(1999)的研究发现,作为流动性的创造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会带来银行存款的不稳定,
8、而资本具有稳定作用,因此银行产生了对资本的需求。虽然银行资本弱化了流动性创造能力,但它却能使银行免遭危机而得以生存发展,最优资本结构反映了银行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资本的流动性创造制约和强制性借款偿还可能性之间的权衡关系。 Kleff(2003)在较低的交易成本情形下分析了银行规模与资本需求的关系,认为大银行很容易地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具有较高的财务灵活性,比小银行需要的剩余资本少。而且,大银行的投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此外,大银行更可能拥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因而大银行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所以银行经理人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资本。 Arturo E Strella 在 VaR 风险价值
9、分析基础上结合银行成本问题,对银行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进行了分析,认为银行资本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这一资本结构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三)银行融资方式选择 在综合考虑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后,银行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来达到资本结构最优。 Masaya Sakruagawa(2002)通过研究认为,当银行面临不可分散风险时,由于股权融资的成本较债券融资成本高,通过再融资等股权融资方式可以降低银行面临的破产风险,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优化债券与股权的比例。此外,研究发现,在弱势有效的市场坏境中,银行同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比单纯发行债券要好,而且,银行的总
10、风险和加权资本成本也会随资本结构发生变化。 Flannery 和 Rangan(2004)经过分析也得出类似于 Masaya Sakruagawa 的结论:由于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复杂,因而大银行最好采用股权融资方式。 Alfon 和 Argimon(2004)的观点是,银行持有较高的资本会减少管理者收益,降低管理风险,增强工作的安全性。规模较大的银行,股权较为分散,这使得小股东无法发挥对管理者的激励作用,几乎不存在能够有效表达小股东诉求的机制,因此,管理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代理问题,这一问题在资本比率较高时尤为突出。通过市场兼并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这种代理成本,对上市银行而言更是如此。 三、国
11、内商业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研究起步较晚,是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兴起的。 (一)我国银行资本补充需求 杨军、姜彦福(2003)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单一股东,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抓住金融业开放的有利时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完善银行的资本结构。 李辉富、刘明学(2005)提出,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在于其资产和负债本身,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其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必然影响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通过调整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即股权结构与债权结构,以达到完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提升其治理效率的目的。 王丽、章锦涛(2005)
12、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我国 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股权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将提升银行的经营业绩。 (二)我国银行融资影响因素 在对融资影响因素普遍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探究了在符合我国国情下影响银行融资的特殊因素。 邵曙阳采用我国 11 家银行 1994 年至 2002 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研究资产负债率的决定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银行规模、通货膨胀率对资本结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获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对资本结构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成长性对资本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张雪丽(2004)从政府和银行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
13、,认为考虑银行最优资本结构问题时,不仅要分析一般因素,还需要从政府和银行关系这一特殊角度进行考虑,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和政府扮演的“最后贷款人”的原因,它们相当于增加了银行的隐形资产促使银行增加财务杠杆。因此,政府必须对银行担保限定严格的条件,否则,道德风险的存在将会危及银行的稳健经营。 尚静、许长新(2004)运用一个两时期模型分别研究了在没有资本监管时银行对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和在实行资本监管时银行对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不存在资本监管时,银行资本结构达到最优的条件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有资本监管时,银行的最优资本数等于在没有监管时的最优资本数量加上缓冲资本。因此,由于监管的存在银行需要筹集更
14、多的资金。 王胜邦(2006)从银行的本质特征角度分析银行资本结构,考察了商业银行市场均衡资本的形成、银行安全网、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并从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会计资本的角度研究银行资本数量的确定,并认为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难以确定为具体的比例,可以大致地定义在一个合理区间内。 (三)我国银行资本补充应对策略 巴曙松、王文强(2005)通过比较次级债务发行前景和次级债务发行现状,发现次级债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的重要途径,并且次级债的发行对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研究中还针对推动次级债务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庞东、杜婷(2006)结合混合型资本工具的特
15、点及各国监管规定,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最佳资本结构选择,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一是在合理测算资本总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最佳资本补充计划;二是高度关注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态势,为国际发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谋求海外发展;四是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努力创新发行品种。 李红坤(2007)认为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是不合理的,表现为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产权结构单一,认为可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比重,发行次级金融债券来改善资本结构。 (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借鉴 虽然国内学者对我国银行融资效率的研究尚在进行,但对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研究已趋于成熟,可以对银行业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陆
16、正飞、辛宇(1998)研究了沪市 1996 年 A 股机械业及运输业的 35家企业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他们采用基本统计方法,将公司按不同行业分组,分析影响因素对资本结构的作用,其研究表明:资本结构在不同行业间有显著差异;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受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对长期负债比率的影响不甚显著。冯根福、吴林江和刘世彦(2000)分析了上市公司 1996-1999 年的面板数据有效样本,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求出主成分因子,然后对前 9 个主成分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论是:控股股东结构因素与长期负债/资产账面价值、负债/资产账面价值负相关;股权流通性与短期负债/资产市场
17、价值、负债/资产市场价值负相关;盈利能力与负债/资产账面价值、短期负债/资产账面价值负相关,与市价杠杆比率不相关;企业规模、负债税盾与负债率正相关;非负债税盾、企业收入稳定程度与负债率负相关;成长性、资产抵押价值与负债率不相关。 白明、任若恩(2011)基于部分调整模型提出了不同调整路径下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计算方法,并且从全样本、分行业以及分现金状况三个方面,测算和比较了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商业信用、短期负债、长期负债、股票以及内部留存五条路径调整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依靠外源资金调整资本结构,最有效的外源调整路径是股票,效率最低的路径是长期负债,调整路径的选择顺序与融资优
18、序理论相悖;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影响各路径调整速度的分布,各行业路径调整速度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现金充裕的企业主要依靠调整股票路径,而现金短缺的企业则主要依靠债务调整路径。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前人的研究成果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在 MM 理论基础上进行的,针对的是成熟资本市场,与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状况不同,并不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其次,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融资效率进行研究时,大多数只是借鉴企业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特征的研究较少,亟需在银行业资本结构及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上
19、得到改进并取得创新。 再次,在国内的学术研究中,对有关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尚未形成某一主流观点,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加大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为银行经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辉富,刘明学.完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调整资本结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 (28). 2.尚静,许长新.银行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04, (9). 3.唐旭,戴小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巴曙松,王文强.次级债务市场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1). 5.庞东,杜婷.混合型资本工具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J.国际金融研究,2006, (10). 6.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 (8). 7.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 (5). 作者简介: 刘任,女,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