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确保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文化困境、制度困境、法律困境以及渠道限制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困境;对策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民参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确保公共
2、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使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公民参与及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形式的概念阐释 公民参与是指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或公共组织,在公共领域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的一切活动 。另外,从公民参与的领域上讲大致可以分为政治上的公民参与(国家政策制定之前、制定过程中以及政策实施中的公民参与) 、经济上的公民参与、文化上的公民参与以及较小范围内社区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就是指在法律上保障公民以及公共
3、组织,享有自由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权力的同时,促使公民及公共组织能够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充分参与对居民自身生活产生各种影响的政策和决策的制订,并监督其执行情况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实困境 3.1 公民参与意识不足 官本位思想的误区认为公民只应接受公共政策的结果,而忽视公民应有的参与权利;即使是意识到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权利,却对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效果持怀疑态度,而片面强调“专家”和“精英”治国。同时,公民的参与意识相对淡薄,尽管公民享有种种参与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决策运作的封闭型和不透明性,使许多人都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个人的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力较低,导致公
4、民的不参与以及较低的政治效能感。 3.2 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 我国宪法法律法规赋予公民参与的权利,并规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多种渠道,如选举活动、信访途径、参与政党活动、参加政治团体的活动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一是选举制度不够完善。在这种选举制度下,较高层次的人大代表不直接由人民群众选出,使得通过选举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信访制度也很不完善;三是我国第三部门不够发达,使得公民缺少了一条参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有效的途径。 3.3 公民参与的实施机制不完善 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系统来讲,如果制度得不到实施,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让人们产生蔑视制度的文化心理。现行条
5、件下,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原因,在我国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已经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流于形式,公民的知情权难以运用,参政权难以充分发挥,监督权难以落实。 4 健全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4.1 提高公民参与素质, 扩大公民参与的渠道和范围 首先,建立决策议程的提前公示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从而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做好各种积极的准备。其次,建立和实施公开听证制度。听证大会代表的选择应该尽量扩大范围,尽量照顾各种群体和阶层,提高其代表的广泛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形式
6、多样的民主讨论,激发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再次,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疏通利益表达渠道,通过有效机制,保证公民的意见和愿望及时反映到决策中枢系统中来。 4.2 规范和培育第三部门,改进和完善第三部门的公共政策参与机制 由于在社会公私领域的独特地位,第三部门能够达到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以及社会公民之间利益的整合,在政府和公民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向广大公众传导政府政策;另一方面集合公众的意志,向政府反映民众的诉求,使不同人的要求找到一个合法的表达途径和利益代言人。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加强对第三部门的引导,改进管理体制,
7、促进其能力的提高。此外,政府应努力与第三部门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第三部门参与政策制定创造有利的环境。 4.3 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最重要的是使现有的政治参与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避免现有各种合理制度被曲解,得不到执行,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尤其是增设弱势群体,如农民下岗失业、工人打工族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4.4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氛围 为彻底摆脱传统顺从型政治文化的桎梏,转变消极被动的政治心态,建立参与型政治文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二是强化政府官员
8、的公仆意识;三是加强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总之,政府与公民双方都应该转变观念,公民一方应大胆主动参与,政府一方要敢于面对问题,给予公民参与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强力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5 结论 在利益博弈过程中经过多方讨论,沟通意见,彼此容让,并提供他们参政议政的途径和宣泄政治情绪的渠道,在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并达成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将政策诉求传递给决策系统,进而促进决策机关作出公共决策。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公民参与平台,这样才能引导公众在公共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布利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侯伊莎.政府社区与公民社区制的三维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3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6). 4李景鹏.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新华文摘,2006, (18). 5官灵芳.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 6曾国平.王福波.论公民参与视角下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完善J.云南社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