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7826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 ?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 答:( 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 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

2、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 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

3、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同时各国都意识到 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

4、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 答:( 1)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生活中,当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就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的

5、反映。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于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然后才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价值。正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随时可购买商品,货币能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可用于各种支付,所以人们才贮藏货币,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从历史和逻辑上讲,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进程。 2 ( 2)货币的职能最少不 能少于三个,即赋予交易对象

6、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现代的经济生活中,作为交易的对象都具有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示的价格。马克思把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交易对象如果不具备用一定金额表示的价格,则无从设想交易如何进行;或者说,没有价格的对象就不称其为交易对象。 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购买手段。在赊买赊卖过程中,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 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

7、,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 答:如何界定货币,由于时代背景、观察角度、观察深度、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稍许全面的理解。 ( 1)马克思从职 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较简明完整。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

8、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 黄金 割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上 面讲解了两条: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 ( 2)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

9、商品比,与任何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 意区分。 ( 3)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

10、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列宁特别重 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 4)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 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3

11、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国际通用的是 M 1 , M 2 , M 3 ,系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 M 1 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 M 1 之外可构成 M 2 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 5)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货币。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但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6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制度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 答:( 1)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的客

12、观条件。 在现代社会,建立有效的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 2)当今世界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 信用 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 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 答: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转化和延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它既区

13、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 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而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

14、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 ?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 ? 答:( 1)将现代经济说成信用经济是对现代经济的一种描述。信用经济是 从金融的角度提出来的,体现在现代经济的特点上: 信用关系无处不在。现代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打着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的烙印,商品货币关系覆盖整个社会。信用货币代表着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负债,而持有货币就是拥有债权,货币从金属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覆盖着整个社会。不仅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于企业经营单位来说,借债与放债,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国内的经济联系中是这样,在国际经济

15、联系中更是这样。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而各国政府对 外国政府,往往是既借债又放债;银行通过办理个人储蓄,吸收企业、政府存款,发放贷款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个人依靠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及房屋。在经济不发达的过去,负债是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则相反,若能获取信贷,正说明有较高信誉。 信用规模日趋扩张,并加速扩张,这是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主体拥有债权4 债务的规模在年复一年的加速扩张,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财富积累的结果。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不是贬义词。 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为了规避风险,大量信用工 具和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使得信用关系和信用结构复

16、杂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用网络越来越复杂。信用活动同时就是交易活动,任何一个买卖都是信用关系的重新变动,这种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不开信用。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调控过程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有国债筹资作为基础,而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无不利用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信用作为传导。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的飞速发展。个人、企业、政 府和有经济联系的国外各单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作为媒介要聚集资金,从而形成它们的债务;

17、作为媒介要把聚集的资金通过诸如贷款等方式分配出去,从而形成它们的债权。信用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合理分工的表现,它的出现使信用成为联结整个经济的网络。 因此,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使经济加速,使经济的影响面很宽,信用对经济的渗透力很强。 ( 2)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论述,譬如,大学里的助学贷款、各商 业银行为在校大学生们办理的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 答:(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有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它包含了销售与借贷两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

18、,调节资金余缺,对经济有润滑和促进作用。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规模上也受到局限。 商业信用主要有以下特点: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企业。商业信用的发生必包含两种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或者说是两种行为的统一。商业信 用在生产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服务,与产业资本循环密切相联,其增减变化也受产业资本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给企业的信用。它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与商业信用比较,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 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则是企业。银行成为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

19、和信用中介。 银行信用在规模、方向和时间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由于银行一开始就是以借贷行为这一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出现 ,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制约,而且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因此,银行信用彻底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中,货币资金可以自由地调剂,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通规模的限制。银行信用既可聚小额的、闲置的货币为巨额的资本力量,以满足社会再生产对大额资本的需求,也可使大额的货币资金分散满足较小数额的货币需求;既可把短期资金集中起来利用其稳定的余额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也可以将长期的货币资本分散满足效益可观的、短期的货币需求;如此等等。因此,银行信用较之商业信用有绝对优

20、越的灵活调剂功能,这也是银行信用 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信用形式的原因所在。 银行信用可以满足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对于流通中追加货币的需求,可使信用相对于社会再生产而发生“膨胀”。银行办理商业票据贴现靠的是它们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当这些货币资金不能满足贴现业务的需求时,银行发现可以签发自己的票据来代替企业家的票据,银5 行的票据即银行券。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券日益不限于用来代替商业票据流通,而是被更广泛地用于信用业务之中独立地发挥作用,并最终和货币融为一体。 (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现代信用制度中,在世界各国, 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银行信用均居于主导地位,但却并不否认商业信用的基础地

21、位。两者之间有其固有联系。 从信用发展的历史来看,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与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没有商品经济就不会有商业信用,而没有商业信用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直接和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联系,在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单位之间,它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甚至不必求助于银行信用。因此,即使在银行信用发达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 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并在银行信用的促进下得到进一步完善,二者在总体上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商业信用不断呈现票据化趋势,而票据则成了部分银行信用的工具,如票据贴现、

22、票据抵押贷款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大银行不断集中借贷资本,为垄断组织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从而促使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也进一步融合渗透。 总之,两种信用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应充分利用两种信用,相互配合,以促进经济发展。 8 1997 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其意 义何在 ?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 ?大学生助学贷款算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 答:( 1)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

23、我国消费信用开始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现阶段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也表现出其特别的积极意义: 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1997 年到 2000 年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遇到了一定困难,表现在物价指数上是相当 一段时期的持平甚至负增长,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出口难以有太大作为,因此必须扩大内需。而当时在短期内收入无法有大的增长,消费信贷便成了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但是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也是当务之急。 启动新的消费热点,改善人民生活。目前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但又难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对汽车住房等奢侈品的消费。因此

24、必须借助消费信贷,形成消费能力,加快启动消费热点,提前进入下一个消费阶段,提高生活水平。 配合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当前 我国陆续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个人生活形成冲击。例如住房改革取消了实物分房;教育产业化要求每个享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必须交纳学费等等。商业银行适时推出的住房贷款和教育贷款起到了很好效果。如果没有消费信贷作为各项改革的润滑剂,改革就很难平稳进行。 促进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脱媒”现象的威胁,对企业贷款业务逐渐萎缩,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坏账增多,银行不得不惜贷。消费信贷成为了商业银行又一个利润增长点,有利于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 (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有关

25、消费信用的贷款 有以下几种: 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二手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个人住房转让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 个人消费类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一般商业6 性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权利质押贷款。 个人助学贷款。 ( 3)助学贷款是我国的新型教育辅助政策,主要是解决我国贫困学生教育问题的,适用的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这些学生可以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此贷款是一种信用 贷款,无需担保,申请的条件是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贫困证明。 我国的助学贷款也属于消费信贷的一种,是关

26、于教育消费的信贷,是学生借助自身的信用资源和预期的未来收入,利用自己的信用资源完成学业的一种提前消费行为。在中国农业银行等网站,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归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第三章 金融 3金融范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现代金融涵盖了哪些领域 ? 答:( 1)金融范畴的形成源于货币和信用的发展。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货币范畴的发展同信用范畴的发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流通中的货 币形态其大轮廓是:最初的实物形态;尔后的金属铸币形态;再后的信用货币形态。信用的产生是与财富非所有权转移的调剂需要相联系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7、,作为财富凝结的货币在借贷中日益占据了重要地位。信用的发展,对于货币的流通确实起过强大的作用,但总的看来,货币与信用仍然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 。 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职能。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一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信用活动也同

28、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布。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 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则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这个新范畴就是金融。 ( 2)伴随着货币与信用相互渗透并逐步形成一个新的金融范畴的过程,金融范畴也同时向投资和保险等领域覆盖。 投资( investment),其古典形式,是个人出资或合伙集资经营农工商业,将本求利。而伴随着金融范畴的形成过程,投资也发

29、生了质的飞跃 形成了以股票交易为特征的资本市场。 保险( insurance),包括财产保险( property insurance)和人身保险( 1ife and health insurance),其存在的根据是危险、是风险、是生命周期均独立于货币、信用之外。但早期的保险业务,往往是与贷款业务同处在一个金融机构之中 保险的集中货币资金与货币资金的贷放直接结合。很快,保险集中的货币资金虽然主要不再用以直接贷放,但却主要投放于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保险资金所占的份额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单之类的保险合约也成为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至于其中的人寿保险,从其产生伊始,就是保险与个人储蓄

30、的结合,一直到今天。而 在后来发展的相互人寿保险( mutual life insurance)的形式中,保险又与投资结合起来。所以,从不同角度,保险均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因素。 此外,信托( trust)与租赁( leasing)等等,或几乎完全与金融活动结合,或大部与金融活动结合,成为金融所覆盖的领域。 7 综上所述,金融涵盖的范围有: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 保险、以及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31、 2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主要有哪些论点 ? 答:( 1)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的决定取决于以下因素: 平均利润率 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润总量越大。而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的约束。因此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率越高。 借贷成本 它主要包括两类成本:一是借入资 金的成本,二是业务费用。银行再贷款时必然会通过收益来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并获得利差,所以它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就必然要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和业务费用之和,否则银行就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当然,银行还可以靠中间

32、业务的手续费等其他收入去弥补成本。 通货膨胀预期 物价变动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物价下跌,货币升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本息均由名义量表示,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考虑到对未来物价预期变动的补偿,以防止自己因货币实际价值变动而发生亏损。所 以,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趋于下降。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可贷资金的数量。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投入量,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这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同时会刺激对利率的敏感

33、项目,如房地产、企业厂房和设备的支出。当中央银行想要限制经济过度膨胀时,会减少货币供给,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使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受抑制。 商业周期 利率 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期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期下降。 借款期限和风险 由于期限不同,流动性风险、通胀风险和信用风险也不同,所以利息率随借贷期限的长短不同而不同,通常利息率随借贷期限增长而提高。为了弥补这些风险现实发生后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所造成的损失,贷款人在确定贷款利率时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风险越大,利息越高。资金从投放到收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购买力的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和机会成本损失风险等等。 借贷资金

34、供求状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总体上说, 平均利润率等因素对利息率起决定和约束作用,但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上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则要下降。 政府预算赤字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水平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下降。 8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方面影响利率的变化。在产品市场上,当净出口增加时,会促进利率上升;当净出口减少时,会促进利率下降。国际资本 流动状况对利率的影响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动在货币市场上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相类似。

35、当外国资本(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短期的证券投资)流入本国时,将引起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利率下降;当外国资本流出本国时,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国际利率水平 由于国际间资本流动日益快捷普遍,国际市场趋向一体化,国际利率水平及其趋势对一国国内的利率水平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者体现出一致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他国家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二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 。而欧洲货币规模的增大和范围的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的加强,也会降低国内利率水平或抑制国内利率上升的程度。 ( 2)利率的决定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论、实际利率理论、货币

36、供求论、可贷资金理论和 IS-LM 利率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对利率的决定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即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 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认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否则归职能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这样平均利润率构成了利率的最高界限。至于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从理论上说是难以确定的,它取决于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但不管怎样一般不会等于零,否则

37、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一般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 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实际利率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被称作实际利率论,该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 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其中,生产率用边际技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

38、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点。图 4-1 说明了这种关系。 图 4-1 实际利率论 图中, I 为投资曲线, I 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S 线为储蓄曲9 线, S 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I、 S 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0为均衡利率。若当投资不变而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使 S 线右移至 S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 r0下降至 r1;当储蓄不变而边际投资倾向提高使 I 线右移至 I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 r

39、0上升至 r2。 货币供求论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 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当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如图 4-2 所示。 图 4-2 货币供求论 图中的货币供应曲线 M 因由货币当局决定,故为一条直线; L 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两线的相交 点决定利率。但 L 越向右

40、越与横轴平行,表明当 M 线与 L 线相交于平行部分时,由于货币需求无限大,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不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流动性陷阱”说。 可贷资金理论 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俄林倡导。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经济学对货币因素的忽视而将利率的决定仅限于实际因素;另一方面又批评凯恩斯只强调货币供求而否定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的投 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用公式表示,有: DL=

41、I+M D SL=S+M S 式中, DL为借贷资金的需求; SL为借贷资金的供给; M D 为该时期内货币需求的改变量; MS 为该时期内货币供应的改变量。显然,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就总体来说,均衡条件为: I+ M D =S+ M S 这样,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之上。如果投资与储蓄这一 对实际因素的力量对比不变,按照这一理论,则货币供需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如图 4-3 所示。图中的 M 0 是尚未增加 MS 的货币供给量,M 1 是增加

42、了 M S 之后的货币供给量。 10 图 4-3 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做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 IS-LM 利率理论 IS-LM 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创,由汉森补充 和发展而成,它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全面均衡来阐述了利率的决定机制。只有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满足储蓄等于投资、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才能确定。如图 4-4 所示。 图 4-4 IS-LM利率理论 IS曲线和 LM曲线的交点 E所决定

43、的收入和利率就是使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E 点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利率组合都是不稳定的,都会通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整达到均衡。 7什么是市场形成的基准利率 ?它起什么作用 ? 答:( 1)基准 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必须是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另一方面,也只有市场机制中的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其变化才可以使全社会其他利率按照同样的方向和幅度发生变化。 ( 2)通过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可以

44、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另外,基准利率处于利率体系的核心主导地位,它不仅是稳定利率体系的“锚”,更是调控利率体系的“纲”。“纲举目 张”,整个利率体系将随之调整。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能够充当基准利率的只能是位于整个利率体系的底部,风险最小,最满足公众流动性偏好,最能引导公众的预期,最便于央行操作,传导效果最好的利率。目前世界各国的基准利率大致分为短期国债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再贴现率等,央行通过对这些利率的调控就能实现对整个利率水平,乃至对经济的调控。显然,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有实质性突破,并能获得持续的进展。反之,如果没有规范基准利率的主导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就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9什么是利率的 期限结构 ? 从中国债券网查一查我国国债市场上利率期限结构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