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华大袁:养猪专业村的标本效应依靠养猪致富的西华县东夏亭镇大袁村,正在逐步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结构体制和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市场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农户养猪的风险,增加收入。 河南省西华县东夏亭镇大袁村是豫东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2000年以前,这里还是人均年收入不到 1500元的穷村。而今,村子里仅养殖生猪 500头以上的农户就有 20余户,200 头以上的农户超过 50户;年生猪出栏达 3.5万头,销售收入 5000多万元,成了西华县闻名的养猪专业村。2012 年,这个村依靠养猪年收入 50万元以上的有 10多个农户。 大袁村养
2、猪致富源起于一个人,村民们习惯称呼她为“张代表” 。 “张代表”的创业史 “张代表”名叫张桂萍,是大袁村的媳妇,现任村委会主任。因其带领乡亲们养猪致富,张桂萍先后当选为西华县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周口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67 年 3月出生在东夏亭镇北街的张桂萍家中兄妹多,她高中毕业没几年便嫁到了大袁村。丈夫原来跟着别人做泥瓦工,后来自己承包工程,常年在外奔波,留下张桂萍操持家务,侍老教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张桂萍也闲不住了,1996 年春天,听说“养猪赚钱”的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在村子里养猪。 当时大袁村西南角有一处废弃的窑厂,占地 10多亩,周边树木
3、杂草丛生,水坑遍布。经过土地部门审批,张桂萍的养猪场就建在了这里。平整土地、建猪舍、购买种猪,连张桂萍都没想到,等养猪场开始运转,投资竟接近 100万元,自家的积蓄扔进去不说,还借了不少。100 头种猪是张桂萍带着周口农校的一位兽医教授专程从天津宁河种猪场购买的单系长白猪品种,一头 2000多元。 养猪是门技术活儿,周期长,也很费心思。那时的张桂萍已经在西华县城买了房,为了养好猪,她和十几名雇用的工人一起吃住在养猪场,一年里才回县城住了不到 10天。从种猪的繁育、产仔,到幼猪的保育、育肥,还有饲料选择、疾病防疫,每一道工序张桂萍都是从头学起,不懂就向专家请教。这些还不算啥,养猪的前期是只出不进
4、,为了筹钱买饲料,张桂萍没少作难,把个别亲戚都借怕了。直到 1997年年底第一批生猪出栏销往广州,养猪场才有了可周转的资金。 养猪同样有风险。刚刚起步的张桂萍在 1998年就遭遇了饲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下跌的行情,卖一头猪赔 300元,不卖又不行,急得她欲哭无泪。好不容易迈过了这个坎儿,2000 年夏天又逢连绵大雨,村边的小河决口,张桂萍的养猪场被泡在一片汪洋里。猪舍淹了,村子里的路淹了,饲料也运不进来,为了保住自己的心血,张桂萍借来水泵不停地抽猪舍的积水,在猪舍栏杆上搭木板把刚出生的小猪架起来。洪水 7天才彻底退去,她又和工人们把该出栏的 100多头猪沿着村道赶到几里地外的公路上才装车运走,
5、提起当年的场景张桂萍至今都觉得像老天跟她开的玩笑。 之后,张桂萍的养猪场才慢慢好转起来,连年盈利。同时,张桂萍还在专家指导下研究将最早引进的单系长白猪与约克猪杂交,生成二元猪,进而杂交生成长得快、瘦肉率高的三元猪,即商品猪。这种商品猪经过两个月保育和 3个月育肥,一般半年时间就能长到 110公斤以上,可以出栏了。通过销售这种商品猪的种猪,也为张桂萍的养猪场带来一大笔收入。 带动乡亲致富 养猪真的能挣钱,大袁村村民从张桂萍身上看到了希望。1998 年起,便陆续有村民开始养猪。 袁五营是张桂萍丈夫的堂弟,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平日里靠种地养家,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一有人生病就愁得不行。张桂萍的养猪场有了起
6、色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堂弟,在她的鼓励下,袁五营 1998年开始先在自家院子里养猪。5 头种猪由张桂萍先“赊”给他,没有饲料先从张桂萍的猪场里拉,几乎没投入一点儿本钱的袁五营在张桂萍的帮扶下很快富裕了起来。如今,袁五营养殖生猪约 400头,仅 2011年就挣了 50多万元,还买了一辆崭新的上海大众小轿车。 今年 41岁的袁建伟初中毕业就外出闯荡,先后在西华县和周口市的一些建筑工地打工,一天收入 58 元钱,一年能挣 2000元都算不错了。等到结婚生子,日子过得更是紧紧巴巴。2000 年起本来打算养两头猪,过年时一家人好有肉吃,靠养猪挣钱想都没想过,几千元的本钱也凑不起。张桂萍听说后,一下子“
7、赊”给他 4头种猪,当年袁建伟就赚了8000多元。这使得袁建伟信心大增,慢慢扩大养殖规模,2005 年修建了专门的猪舍,种猪 15头,2008 年种猪 30头。2011 年,种猪达到 60头,当年收入近 70万元。 “张代表对俺帮助真不小,有时候从她那里买种猪都没给现钱,等卖了猪才给。这些年养猪技术管理、疾病诊断、防疫知识什么的,她都是免费给俺提供。今年俺还想扩大规模再增加几十头种猪,争取一年赚个 100万!”袁建伟的话语里对张桂萍满是感激。 中专毕业的袁海军在大袁村也算是有能耐的人,2006 年以前他承包了东夏亭镇周边的 50多亩地种棉花、玉米,一年纯收入 3万元左右,四口之家过得和和美美。
8、2006 年 6月,在袁建伟的影响下,他也投资 5万元在自家院子旁边建起了猪舍、引进 15头种猪,第二年就挣了 7万元。到 2012年,袁海军已经建起了 4个猪舍,种猪 30头,一年出栏生猪近500头,收入 16万元。2013 年,袁海军还准备再增加规模到 50头种猪,预计年收入超过 20万元。 10 多年来,张桂萍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积累的养殖经验,帮助过多少村民养猪致富,连她自己也没计算过。2009 年她在养猪场基础上创建了西华县鑫丰牧业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丰公司) ,成立生猪繁育、防疫、饲养、销售联合体,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先后带动周边 30多个行政村,发展养殖户 300多户,其
9、中仅大袁村养殖生猪 500头以上的就有 20多户,200 头以上的超过 50户,形成了年出栏 3.5万头瘦肉型育肥猪的大型养殖产业。鑫丰公司也被河南省畜牧局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 ,指定为“河南省二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检测点” ,并通过周口市畜牧局牵线搭桥成为“供沪定点企业” 。 富了不忘乡邻,2005年张桂萍当选大袁村村委会主任后,7 年间她捐资 5万元修建村里的柏油路,解决了村民出门行路难问题;捐资 2万元改造村小学硬件设施;捐资 4万元帮助本村的贫困生上学;村里的路灯是张桂萍出资修起来的,每年的路灯电费她也全包了。 因带领乡亲养殖致富的事迹突出,张桂萍先后当选西华县、周口市、河南
10、省人大代表。2012 年 3月,河南省妇联、省畜牧局联合授予她“养殖女能手”荣誉称号。 合作社的生意经 西华县桂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09年 3月,注册资金 150万元,张桂萍被选为理事长,3 年多来社员已由 20多人发展到 104人,涵盖大袁村及周边 60多个自然村。其中河湾村一户社员自建的猪舍占地 40亩,比张桂萍的鑫丰公司规模还大。2012 年 12月,西华县桂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河南省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展评活动中获得三等奖,被奖励一辆价值 5万元的昌河汽车。 今年 1月 22日,张桂萍在她的鑫丰公司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话快言快语,办事风风火火,也透着一种沉稳。带领记者参观她的养
11、猪场,从种猪选育到幼猪育肥的各个环节,张桂萍都讲得头头是道,而提起当年创业的艰辛,她也会陷入沉思。 “养猪最怕疾病和饲料价格上涨,2012年流行腹泻很厉害,生猪价格也不稳定,养殖户都有损失,但全年收入影响不大,大家能渡过这一关。因为我的鑫丰公司是政府部门确定的专供上海市场企业,2012 年通过公司,我们合作社已向上海的屠宰场供应生猪近 2万头。 ”张桂萍说。 养猪场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猪粪,最初,张桂萍的养猪场将猪粪卖给当地和相邻的扶沟县菜农。2005 年,张桂萍尝试着修建了一个小型沼气池,用猪粪生产沼气,供自己的养猪场使用。2010 年,张桂萍在猪场旁边又修建了一个 500立方米的沼气池,给大袁
12、村的 100多户村民免费使用。成立合作社后,张桂萍积极推广这种环保模式,引导社员每户建立一个 10立方米的水压式沼气池,对养猪场的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张桂萍还不定期从西华县畜牧局和一些大专院校聘请专家给社员们开办科技培训班,把自己的鑫丰公司作为示范养殖点供社员们学习和参观,并逐步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结构体制和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市场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让大家尽可能地减少养猪风险,增加收入。 “现在,我们合作社社员的生猪一出栏就有客户抢着订购了,除了上海市场,还销往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2011 年价格最高时卖到一公斤 20元,大家都赚了钱,好几家都买了小汽车。合作社还打算建个网站,将销售信息上网。并利用这个平台及时获取最有利的市场行情,聘请专家加强疫病会诊,指导社员防治。再说我们大袁村,以前,一个留守老人看护几个留守儿童很常见,孩子管不好,家里不像样;如今,一些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养猪了,在家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好老人孩子,多好啊。 ”养猪和大袁村的发展,任何时候似乎都是张桂萍关心的话题,在记者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成就感。有这样的带头人,豫东平原上这个村庄的未来注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