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2014 年粮食流通工作2014 年是改革年,是贯彻实施中央确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第一年。全国粮食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工作大局,以全面深化改革总揽粮食流通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守住底线、加快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4 年粮食流通工作的重点是:认真贯彻“一大战略” ,着力深化“五项改革” ,继续实施“两项工程” 。 一、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
2、全战略,切实履行好粮食部门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的行业职责 中央确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粮食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必须贯彻到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必须落实到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的各环节,必须贯穿到粮食流通工作的全过程。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是粮食部门的基本职责,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行业使命,各级粮食部门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抓收购,就是要做到对农民的余粮应收尽收,兜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要认真组织粮食收购,督促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 ,促
3、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要积极创新收储方式,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政策性收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探索粮食目标价格改革,做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保供给,就是要组织配置好粮食资源,保证正常供应,守住“吃粮买得到”的底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搞好粮食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加强储备粮轮换指导,强化粮食库存监管,抓好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建设,做好政策性粮油销售工作,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确保市场供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确保军粮供应安全可靠。要更加重视粮食质量安全,加强粮油质量监测监管,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稳粮价,就是
4、要在掌握粮源、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善于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加强粮食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搞好信息引导,稳定市场预期,确保市场粮价稳定在合理的区间。 二、深化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 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这项体制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的同时,全面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稳定区域市场和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真正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 国务院关于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文件
5、正式下发后,国家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拟定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各地粮食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要按照国家粮食局的统一部署,及时抓好文件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由粮食部门牵头负责的有关事项,确保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在本地区得到层层落实。这次会议上推介了一些地方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经验和做法,各地要相互交流借鉴。 三、深化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改革,提升服务宏观调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 要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的功能定位、调控责任。地方储备粮主要是用来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是区
6、域内应急保供的第一道防线;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应大灾、守底线、稳预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撒手锏” 。要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责权清晰、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的原则,深化储备粮管理机制改革,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 中央储备粮要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外部监管,加强内部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管住管好。地方储备粮要适度扩大规模,产区和销区都要保持必要的储备规模,销区要适当多储。要调整优化地方储备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中城市、敏感地区和灾害频发地区要适当多储当地需求量大的品种,特别是要储足必要的成品粮。要切实加强储备粮监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
7、存粮,发挥好周转储备的市场调节作用,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库存制度,依法承担社会责任。要倡导和支持农户存粮,引导农户存粮备荒互济、择价出售增收。 四、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构建国有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方式。要因地制宜地推进以“一县一企、一企多点”为主要模式的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引导企业着力转换经营机制,搞活生产经营,彻底改变坐站收粮、坐库守粮“吃政策饭”的经营方式,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与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经纪人的合作,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鼓励和推动
8、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稳步推进股权多元化。要积极稳妥地推行“粮食银行” ,扩大农民储粮用粮售粮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要引导和鼓励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 ,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 五、深化粮食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切实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要改变过去重国有粮食企业、轻其他市场主体,重企业经营管理、轻维护市场公平,重行政手段、轻依法管粮的行政管理模式,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全
9、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市场主体的监管者、公平竞争的维护者、市场秩序的执法者。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不该管的要坚决放手,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着重在市场调控、储备管理、行业建设、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突出服务“三农” ,着重抓好粮食收储、储备管理、军粮供应、应急保供、流通统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质量监管等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国家粮食政策、坑
10、害农民和消费者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的涉粮案件,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加强粮食法制建设,认真总结“两部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的经验,积极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 六、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为政府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粮食流通统计是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基础性工作,扩大粮食统计调查的社会覆盖面和提高粮食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各级粮食部门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适应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调整统计口径、归口统计管理、精简统计指标、优化统计报表、提高统计效率,构建统一、精简、准确、管用的粮食流通统计体系。 要按照国际通行方法调整现行“
11、粮食”统计口径,以准确反映我国粮食安全实际状况。抓紧推进粮食流通统计职能整合,归并管理,避免力量分散、数出多门。要大力精简统计指标和报表,推行数据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要加强粮油信息工作,强化粮情监测预警,适当增加监测点,健全粮油市场监测网络,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及境外流入粮油的跟踪监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粮情的粮油市场预警模式,建立预警模型,实施先兆预警,做到“未涨先知、未抢先知” 。要完善统计调查体系,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改进全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工作。粮食统计数字必须真实,玩虚的就会祸国害民,要确保粮油收购量、销售量、库存量等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要加
12、强统计队伍建设,充实统计人员,保障必要工作经费,下大力气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七、全面实施“粮安工程” ,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是今年中央 1 号文件部署的重要任务,要把“粮安工程”作为粮食安全的守底线工程,放到农业现代化大局中统筹布局、协调推进。要创新投资机制,管好用好中央的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粮安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争再用 34 年的时间提前完成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20092020) 提出的 1000 亿斤仓容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储粮罩棚建设,去年已安排的 80 亿斤建设任务
13、要尽早完成。继续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整省推进的原则,加快主产区“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同时做好其他地区的仓房维修工作。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抓紧打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提高西南、西北通道的接卸能力。抓好粮油加工业技改专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继续为一批质检机构配备仪器设备。大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粮食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机制,加快“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示范工程” 、 “数字化粮食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项目研发试点。进一步实施“放心粮油” 、 “主食厨房”工程,加速推进主食产业化,着力提升粮食行业“食” “粮”并进的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节粮减
14、损,今年再为 242 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启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科学储粮专项试点,在粮食流通各环节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学校、进军营、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专项行动,在全社会树立起爱惜节约粮食的新风尚。 八、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兴粮工程,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软实力 “科技支撑”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粮食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在攻尖端、应急需、夯基础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瓶颈,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扩大“四合一” 、低温、气调储粮技术应用覆盖面,加快生物降解真菌毒素等新技术工业化应用试验。今年将召开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专门研究部署科技兴粮工作。 要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继续实施“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粮食院校、科研院所培养高端人才的骨干作用,在全行业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粮食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大力推进粮食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粮食文化,提高粮食行业的文化软实力。 (摘自作者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