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103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 3 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分析摘 要:本文主要就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和盖层的遮挡条件等因素对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 3 油层组油藏的富集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 3 油层组油气的分布受到长 4+5油层组泥岩和长 3 顶部泥岩和长 2 油层组泥岩的双重控制。当长 4+5 油层组泥岩发育较差,同时长 3 油层组顶部泥岩和长 2 油层组泥岩发育的时候,长 3 上部砂岩储层才能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 关键词:沉积微相 鼻状隆起 盖层 富集分布规律 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石油主要分布在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延长组长 6 和长 3 油层组,且在个别井也有长

2、 4+5 裂缝型油藏发现。根据石油地质理论,油气的富集主要受到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等六个条件的综合制约。但是在具体的某一个地区,这六个条件所起到的作用却不是一样的,总是有一个或几个条件对油气的富集起到主要作用,成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清泉-柴窑区块长 3 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东北角,其他地区只有个别井点发现工业性油气流。通过研究发现,长 3 油层组主要的油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其次为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油藏的富集分布规律主要受到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其次还受到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和盖层的遮挡条件的控制。下面我们对以上三个控制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油气分布主要受

3、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 陕北斜坡三叠系延长组长 3 油藏大多属于低孔低渗透率油层,因此油藏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储层物性的控制。而储层的物性又与储层的沉积微相密切相关的。长 3 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是分流河道和河道间,且分流河道相对更发育。由第三章的研究我们得知,长 3 油层组的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 10%16%之间,最小值为 2.0%,最大值为 16.5%,平均为 12.4%。渗透率主要分布在 310-3m22010-3m2 之间,渗透率最小为 0.210-3m2,最大为24.910-3m2,平均为 5.010-3m2 如图 1 所示,本区长 3 油层组油气主要分布

4、在水下分流主河道的沉积环境中,而在分流河道的侧翼和分流间湾则很少有油气分布,这说明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图 1 清泉-柴窑区块长 3 油层组沉积相与油层显示厚度及产量叠合图 沉积环境对储层的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储层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沉积环境中,所沉积的储层其物性也不尽相同。储层的物性和沉积环境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长 3 油层组的油气主要分布在储层孔隙度大于 12%,且渗透率大于310-3m2 的范围内。而在孔隙度小于 12%,或渗透率小于 310-3m2 的大部分范围内,则很少有油气显示。这说明,孔隙度和渗透率两者共同对油气的分

5、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二、油气的分布受到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的控制 陕北斜坡为一个倾角小于 1的西倾单斜,以往研究认为其上构造极不发育,主要的油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油气的聚集基本不受构造的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精细构造研究的深入,发现在这个巨大的西倾单斜之上,并不是一点构造也不发育的,在局部地区也发育了一些低幅度的鼻状隆起。而这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区延长组总体上为一西倾的单斜,但是在工区的东北角等局部地区,也发育了一些低幅度的鼻状隆起,且长 3 油层组的油气主要集中在这些鼻状隆起发育的地区,说明其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非

6、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三、油气的分布受盖层遮挡条件的控制 1.长 4+5 油层组区域性盖层的薄弱点是长 3 油层组成藏的重要条件 通过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我们确定,本区长 3 油层组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其下部的长 7 油层组烃源岩,而长 6 油层组暗色泥岩对其也具有一定的贡献。而对于长 3 油层组来讲,其与下部的烃源岩被长 4+5 油层组阻隔,而长 4+5 又是本区较好的区域性盖层。因此长 3 储层要想得到油气,并聚集成藏,首先油气要突破长 4+5 油层组泥岩的遮挡,运移至长 3 油层组储层中。这就要求长 4+5 油层组的泥岩发育存在相对薄弱的地方,油气可以突破其泥岩的遮挡而进入上部地层,也就是砂体

7、相对发育的地区。油气在这些泥岩相对不发育的地区,得不到有效的遮挡,在连通孔隙、砂岩叠置点以及裂缝组成的通道体系中继续向上运移,进入长 3 油层组,遇到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2.长 3 油层组顶部泥岩和长 2 油层组的泥岩是长 3 油层组油藏的直接盖层。 油气仅仅能够突破长 4+5 区域盖层的遮挡进入长 3 油层组是不够的,还必须存在良好的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长 3 油层组顶部和长 2 油层组底部发育有一套厚层的泥岩,厚度在 2040m,为一套良好的盖层,而其下部又刚好发育有一套砂岩段,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长 3 油层组的油气就主要分布在这套储盖组合中。而长 3 油层组的中部和底部的砂岩虽然发

8、育较好,但很少有油气显示,大多为水层。说明长 3 油层组顶部和长 2 油层组底部的这套厚层泥岩对长 3 油层组的油气分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而长 3 油层组顶部和长 2 油层组底部厚层泥岩不发育的地区,即使砂岩发育,也很少有油气显示。 在长 2 油层组内部,特别是长 2 油层组的底部,发育了大段的泥岩,且分布稳定,直接覆盖在长 3 油层组储层之上,成为长 3 油层组的直接盖层,对油气具有很好的封闭作用。长 3 油层组的油气显示,大多集中在其顶部的砂岩中,而在底部的砂岩中,即使储层的厚度及物性都很好,也较少有油气显示,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长 2 油层组底部的泥岩段对长3 油层组的油气富集的重要的控制作用。 四、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下寺湾油田清泉-柴窑区块长 3 油层组油气的分布受到长 4+5 油层组泥岩和长 3 顶部泥岩和长 2 油层组泥岩的双重控制。长 3 油层组顶部的泥岩和长 2 油层组的泥岩是长 3 油层组的直接盖层,只有当长 4+5 油层组泥岩发育较差,同时长 3 油层组顶部泥岩和长 2 油层组泥岩发育的时候,长 3 上部砂岩储层才能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