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151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与转型摘 要:我国传统的数量快速扩张而质量低下的粗放型城市化被称为“低成本城市化” 。从人口流动的视角,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其转型受到财政约束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约束。由此,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转型只能是渐进式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为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转型提供了推动力,分步骤向农民工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按照一定次序分行业进行渐进式产业升级。 关键词:低成本城市化 人口流动 转型 产业升级 我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保障水平低下、城乡分化等问题,理论界和实践界因

2、此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模式和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对于克服传统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如何由传统的城市化模式转型到新型城市化模式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对于传统城市化道路或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传统城市化模式的实质,探寻其形成原因,以及转型的约束条件,从而提出向新型城市化转型的对策。 一、我国的“低成本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既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及传播的过程(孙久文,2003) 。从量上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我国

3、的城镇人口由 1978 年的 17.9%提高到 2012 年的 52.57%,年平均提高大约 1 个百分点。但从质上看,有学者认为,1949 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一直是“不健康”的(闫小培等,2008) ;学者们概括了我国传统城市化的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匹配、土地城镇化超越人口城镇化、不完全城市化、城市病与乡村病、城镇化负面效应等(沈清基,2013) 。概而言之,我国的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数量快速扩张而质量低下的粗放型城市化。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提高产量或产值的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增长方式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扩张,如我国和前苏联都曾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一定方式

4、汇集大量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是这种方式实现高速增长的关键,而要素使用的低效率是这种方式运行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制度改革使得农村大量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通过征地制度使城市发展获得了大量廉价土地;大量低成本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传统城市化的基本特点,这种城市化被称为“低成本城市化” (于猛,2012) 。在我国的低成本城市化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他们的工资水平非常低,没有社会保障或者保障残缺不全,享受的公共服务很少,使得他们没有融入城市而呈现出所谓的“半城市化”状态(王春光,2006) ;用较低的代价大量征用农村土地为城市提供了充

5、足的土地供应,在缺乏科学的土地使用规划及集约使用土地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使得土地粗放使用及造成大量浪费;资源、能源的大量开采、进口及粗放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 大量农村廉价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是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来解释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生产技术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使得在城乡间形成二元结构:在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使用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存在大量并持续增加的人口,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下,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而在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大量使用厂房、设备等再生性

6、资源,雇佣劳动力为利润而生产,生产规模随着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扩大的速度可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在二元结构中,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不是由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平均收入决定。一般情况下,工人的工资水平略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当城市工业部门以现行工资率增雇工人时,就能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入,资本家持续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生产并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使得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提高及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并迫使工业部门也提高工资水平,最终工业部门的扩张将剩余劳动力吸收干净,实现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尽管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与我

7、国的情况未必完全符合,但基本可用来解释人口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发展的。城乡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成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强大的推动力,而政府逐渐弱化乃至拆除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障碍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现实。从表 1 可以看出,除了改革开放初和最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处于持续的扩大之中(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的缩小应是“民工荒”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人口流动的政策方面,从 1984 年开始,我国开始出台政策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到1992 年后,政策调整为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进入

8、2000 年后,政策又调整为鼓励农民工的流动,提出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 数据来源:利用国家统计局各年统计公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数据计算而得,1980198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用“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由于农民的低收入及城乡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使存在一些阻碍农民进城的障碍,仍然形成了对于城市的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农民大量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只获得很低的工资收入。在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及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城市政府将资金更多地投入生产领域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

9、的发展及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迫使企业提高农民工工资及大力改善其生活条件不会成为城市政府的逻辑选择。可见,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形成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 三、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转型的约束条件 我国的低成本城市化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的潜力已经消耗殆尽并难以为继。我国已经难以大量获得并使用各种廉价的生产要素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也难以继续承担这种模式产生的成本及造成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及资源的浪费、农民工生活水平低下、收入的两极分化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等等。对此,我国学界及政府提出我国应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10、正如前述,我国走低成本城市化道路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与当前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城市化模式要转型为新型城市化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总体而言,人口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转型面临两个约束条件: 1.财政约束。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的低成本城市化表现为进城农民工的低工资、低下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残缺的公共服务。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及公共服务水平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政府税收的减少或者消费者支出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 年全国农民

11、工监测调查报告 ,到 2012 年,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已经达到 26261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 16336 万人。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为 10 万元左右,这样,外出农民工的市民化就需要 16.336 万亿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显然难以在短时间拿出这么资金。 2.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约束。我国低成本城市化道路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脉相承并相辅相成的。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城市依靠吸收大量廉价的农村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低价销售或出口,这样就形成了“低技术水平廉价劳动力廉价产品低端市场低端经营模式”的因果关系的累积循环和路径依

12、赖。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受到技术水平、产业层次、经营模式、消费者的观念等等的制约。 四、人口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渐进式转型路径 人口流动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转型面临财政约束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约束,这就使得我国城市化模式转型只能是渐进式转型。根据上述对于人口视角下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形成原因的分析,在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转型方面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型转型的推动力 在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城乡间收入水平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此前出现的几轮“民工荒”并不是真地缺乏农民工,或者说农村的过剩人口已经吸收完毕,而是在当时的工

13、资水平下难以招聘到足够多的农民工, “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切实提高了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全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会成为人口视角下低成本城市化模式转型的巨大推动力。 (二)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 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是学者们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前提。当前,很多学者主张尽快给予农民工城市户籍,这种方式有利于让农民工尽快获得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但受到城市政府财力的限制。应考虑农民工关注问题的程度,优先提高农民工就业及工作能力,考虑政府的支付能力,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以下顺序分

14、步骤向农民工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子女教育(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异地高考等) ;人力资本积累(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就业优惠、就业服务等) ;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住房保障(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 (三)农民工就业产业的渐进式升级 在农民工提高收入、融入城市等问题上,理论界及实践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上,但试图仅仅依靠再分配及政府服务来达到目标是很困难的,关键仍然在于生产领域,这就需要改变我国粗放型的城市化模式及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推动产业升级。要进行产业升级,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产业经营模式及对其的路径依赖,而

15、产业经营模式改变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技术水平,产业技术技术水平的提升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2)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在消费者收入短期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与产品档次的划分(人们愿意为更高档次的商品支付更高价格)及服务质量(消费者愿意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改进支付更高价格)有关;(3)其他因素,如竞争等(竞争越激烈,提高产品价格的难度就越大) 。根据这三个因素(见表 2) ,结合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见表 3) ,我们可以设计出分产业的有步骤的渐进式产业升级顺序: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对于这些行业,政府应通过行业

16、协会、相关服务机构等制定强制性的行业服务规范,如档次划分及标准、价格标准、劳动者准入资格等,迫使行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高档次的服务。在服务或商品价格提高后企业有能力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及提高劳动者收入的目标。 五、结论 我国的低成本城市化模式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并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辅相成。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转型面临着财政约束和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约束,因此,我国低成本城市化模式的转型只能采取渐进式的转型方式:利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城市农民工收入提高注入强大推动力;考虑城市政府的财政能力,优先考虑提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发

17、展能力,分步骤向其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打破传统的产业经营模式及对其的路径依赖,根据技术水平、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及竞争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分行业进行渐进式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鹤,尹来盛,冯邦彦.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国 城市化道路的未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3(1). 2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3于猛.城市为谁而建N.人民日版,2012,12,3.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5闫小培,魏立华.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 规划师,2008(5). 6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责任编辑:晓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