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200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 要:为了维持在经济世界毫无争议的霸权地位,同时打压中国、巴西、东盟等新兴势力,美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坚决地打“贸易保护牌” 。在国际对华投资日益增长的今天,中国便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为了应对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减少其对中国的负面影响,需要了解并认识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及特点,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经济;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33-02 一、目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2、 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限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余年里,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中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

3、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蜕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政府自二战以来的霸权地位岌岌可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负债累累的美国经济风雨飘摇,奥巴马政府激进的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果迁怒于中国,甚至幼稚的认为起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缘起于中国。为了维持在经济世界毫无争议的霸权地位,同时打压中国、巴西、东盟等新兴势力,美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坚决地打“贸易保护牌” 。自 2010 年以来,原本一度缓和的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从最初的借“谷歌事件”推崇互联网自由,

4、到不顾中方反对多次向台军售,奥巴马政府会见达赖,到如今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上过于“暧昧”的态度,都使得中美关系遭遇“寒流”2。 2.产生的原因。各国在从事贸易活动的时候,始终会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制定各项制度与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总体来看,导致一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因素主要有两点:(1)国内因素。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恶化,政治环境中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这会促使该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消费者当期收入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期收入都会下降,因此会减少当期的消费支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具有消极的判断,因此会减少投资3。另外,疲软的国内市场还要受到国外进口

5、产品的挑战。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一国贸易政策的重点往往是保护本国市场,运用各种手段把其他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拒之门外4。这种封闭国门,拒绝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跟帝国主义“以邻为壑”转嫁经济危机的政策是如出一辙,都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2)国外因素。美国采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会诱发其贸易合作的国家或地区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策略。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各国约定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这无疑会使各国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但是,如果一国不遵守约定,采取了贸易保护策略,其他国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策略,其结果是各国都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陷入了“囚徒困境”3。欧美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让原本萧

6、条的世界经济更加冷清。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与特点 1.形式。一国(或地区)政府实施或支持实施的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1)违反或不履行该国(或地区)与中国共同参与的多边贸易条约或与中国签定的双边贸易协定;(2)对中国产品或服务进入该国(或地区)市场或其他国家(或地区)市场存在或潜在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或阻碍;(3)对中国产品或服务在该国(或地区)市场或其他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竞争力存在或潜在存在不合理的损害。 2.特点。 (1)主要贸易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

7、护主义政策5。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 (2)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贸易保护政策对工业品的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其对本国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另外,其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 (3)贸易壁垒的门槛越来越高。贸易保护措施中对其他国家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必须不断提高进口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指标和要求。 三、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应对的策略 1.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贸易保护主义有趋于严重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甚至出现“只买本国货” 、 “只裁外国人”的口号。新贸易保护主义着重限制发展中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

8、”的生命型产业,从而导致它们原有的比较优势丧失。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中比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靠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价格优势抢占世界市场。因此,中国的出口产品往往成为各国反倾销的重点目标。中国自 1995 年起,连续十五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最多的国家6。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专门针对中国而实行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外贸的发展。 中国加入 WTO 以后,其他成员国对中国的单边限制按照 WTO 规定逐渐取消,但这些地区对中国产品的技术壁垒则是加强了。以欧盟为例,2004 年取消了对中国的光学仪器和钟表等产品的普惠制待遇,2005 年启动了对九类中国纺织品的特保调

9、查,2008 年对中国钢铁紧固件征收五年高达 87%的反倾销税。而美国也对中国产品采取各种限制措施,轮胎特保案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案例。 中国的出口额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2009 年以来,中国出口持续下降。另外,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了应对他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需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这对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稳定具有负面影响。 2.应对策略。从中国的角度,回应对本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如下:(1)积极交流和沟通,陈述利害关系。众所周知,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效果是以邻为壑,最终结果是拖累世界复苏的步伐。中国政府领导人和主管部门应当明确陈述贸易保护带来的利害关系,最终是没有一方

10、获得利益,全球福利遭到巨大损失。 (2)积极开展政府间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近年来,一些国家已宣布不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在谈判、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时,应该把不对中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回击国外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策略。它是一种保护成员方合法权益的手段,也是督促其履行义务的工具7。可以采取合理的贸易救济措施,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工具,不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而且维护国内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也会对那些对中国滥用贸易保护的国家起到威慑作用。 (4)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增强企业应诉能力。首先,规范

11、出口商的市场行为,避免授人以柄。通过行业组织协调本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防止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尤其是杜绝个别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可以大大降低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指控的机率。其次,继续发挥“四位一体” ,特别是涉案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各类信息,做作好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工作;组织企业认真研究国外贸易救济法律法规,聘请相关专业人才,采取合理的规避措施;建立应诉与受益对称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共同分摊应诉费用,分享应诉成果。 (5)积极扩大内需,转出口为内销。与其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不如通过国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这需要我们改变经济结构,重新配置投资、出口和内需这三大经济成长动力之

12、间的比重8。改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扩展国内市场,从而缓解本国受贸易保护策略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宁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J.当代财经,2005, (1):101-104. 2 宋才发.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夹缝中振兴的中国经济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 (3):15-20. 3 王凤.浅析经济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 (1):17-20. 4 李燕.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 (4):66-74. 5 居占杰.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42-47. 6 秦菲菲.中国贸易摩擦案金额创历史最高N.上海证券报,2009-12-22. 7 薛荣久.WTO 如何遏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J.国际贸易,2009, (6):39. 8 陈柳钦.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J.广东经济,2010, (1):26-31.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