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224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摘要 生态城市反映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也是最易产生污染的区域。生态工业区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要体现生态学的理念。将生态学的理念全方位地贯彻到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全过程,是建成生态城市的保证。 1 工业区规划走向生态化 生态工业区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的。生态工业区规划从最初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到现在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生产过程生态等综合的生态系统理论,形成了生态工业区的规划体系。生态工业区规划具有综合性和极大的研究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

2、展的必然模式。工业是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又往往是城市污染源的主要产生地,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建成生态工业区。 生态工业区规划的目的,是使工业区各系统之间得到协调平衡,即使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达到最佳,这实际上也是生态城市的目标。 因为生态学的原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应用于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各个环节。况且,生态工业区规划也是多目标的,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施过程的措施及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何规划,无论称为生态工业区规划还是应用了生态原理的工业用地布局规划,都不可能将与工业相关的事物全部包揽,其规划深度也不可能无限。就生态工业区规划与传统工业区规划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

3、于工业区规划,规划过程和阶段仍用现行模式和程序;其二是将生态工业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与其他城市规划专项并列,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下一个层次的规划;其三是用生态工业区规划取代现行的工业区布局规划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区规划来讲,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区发展战略问题、确定工业区性质和规模、合理布局各项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合理布局、合理规模和性质等要求,就是生态工业区规划的要求。实际上,现行工业区规划已在某些方面应用了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原理。我们可以说,生态工业区规划与现行工业区规划具有一致性,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目标、规划对象、规划

4、地域范围等方面。而其不同点则主要是规划核心、规划原理及方法、规划内容等。 将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原理用于现行的工业区规划,这显然是可行的。实际上,我们也在努力这样做。但现行工业区规划如何应用生态原理,哪些方面应用,应用深度如何,都尚无具体规定,这种应用也尚在探讨中。而且,在现行工业区规划的框架下,各个阶段完全用生态学原理,也是不可能的。 2 生态工业区规划 2.1 生态工业区内涵 生态工业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利用资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将

5、工业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工业区的污染物“零排放”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业区。该工业区内的各种产业,不受产业生产方式和行政边界的限制,在原料供应、产品分配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共同享有同等权力,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其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对生产的现实要求,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区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的工业区。 2.2 规划原则 2.2.1 工业

6、副产品要能交换共生 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遵循物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致力于企业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 ,即工业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企业间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园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共生。 2.2.2 空间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长为规划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园区产业结构特性、生产工艺等,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工业区

7、空间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约”为目标,实现精明增长。 “集中”要体现精明增长,即以精明增长理念为指导,在县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园区用地,内部实现不同功能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再集中。同时,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区集聚,在生活居住区内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内涵化发展和高密度增长。 “集聚”即体现有机集中,即以发展产业集群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工业园区现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各产业循环体系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产业区与生活居住组团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等,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同时,保留城市生态敏感区,设置城市生态景观廊道,避免各产业组团的过分集中,实现“大分散,小集聚” 。 “集约

8、”是实现紧凑工业区,工业区现状用地尽量占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变废地为宝地。转变传统的土地开发方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容积率,生产区提倡建设多层标准式厂房,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生活居住区将住宅、商业、办公、公建、公园等设施紧凑布局,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居住的多样性需求。 2.2.3 要以人为本 在工业区建筑、景观、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以景观生态原理为设计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首要原则,创造一个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业区。 2.3 生态工业区评价与目标 生态工业区一般都是在现有工业区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所以,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首

9、先要分析现状基础条件,只有在现状条件十分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做出最符合规划对象,科学合理的生态工业区规划。 2.3.1 生态资源多样化评价 利用生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的基本原理、概念,从栖息地分析、自然服务的角度,对工业区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资源分析、得出重要的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为生态系统规划提供基础。重点分析的生态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和人文资源等。 2.3.2 生态过程与生态敏感性评价 尊重生态过程进行景观和城市规划是生态规划研究的核心。在工业区规划中,如何维护工业区内部、工业区与周边的生态过程,保障物质流、能量流的连续性,维护现有优势的格局,是生态过程分析的重要意义。

10、 水平生态过程分析是指发生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单元或生态系统之间,包括风、水、土和其他物质的流动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的分析。水的生态过程贯穿了工业区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 垂直生态过程分析是指发生在某一土地利用单元或生态系统的内部,利用土地单元本身的土壤、植被、水、动物等资源特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垂直生态过程的应用表现为生态敏感性分析,即生态系统的抗扰动性。 2.3.3 生态工业区规划的目标 工业区的规划要三大体系协调,即产业循环体系、空间布局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的协调。规划通过三大体系内部以及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的互促共生。 生态工业区规划要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就

11、要淘汰污染企业。要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对污染严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使生产工艺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产品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还要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能耗、物耗明显降低。 工业布局的调整,要走集中治理污染的道路。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方针,加快工业的重新布局。乡镇工业要着重建设工业小区,避免分散的面污染。在工业区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做好环境保护等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创建清洁优美的工厂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态工业区要现代化管理,要对所有的企业进行梳理,排查出重点工厂,尤其是

12、对污染严重的电镀、造纸、漂染、化工等行业的企业,要限期治理,并加强现场监督执法,实现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目标,完善各类治理设施,保持环境质量优势。 生态工业区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按照清洁生产的涵义,通过改革工艺,更新设备,使用替代产品等,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把污染物质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清洁能源方面,除推广秸秆代煤技术外,尽可能多的利用新能源。在清洁生产过程方面,实施清洁生产,使工厂的环境保护达到生态工业区的要求。 2.4 生态工业区生态环境规划 2.4.1 用生态网格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 基于网格计算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能够将宏观的单一的生态承载力数

13、据转化为微观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空间分布,从而为生态工业区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该方法是将分析区域划分为 1 公里的网格进行分析研究。 对规划区内每个网格内部的土地进行分类面积统计,并转化为生物生产性面积,从而得到全区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如某工业区外围从生态承载能力分布上看,高生态承载能力地区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用地组合;而其他地区由于建筑用地占据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较高的人口承载能力,但处于不平衡状态。 2.4.2 工业区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 根据工业区周边环境(如沿河、环山、水系等)的自然生态格局以及城镇的分布特点,以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承载力分析为基础,确定以生态保护区、

14、生态控制区、生态廊道、生态开发区、生态修复区为主要功能区划原则,对工业区周边进行合理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合理的生态体系结构。 2.4.3 工业区环境连接带绿道网络系统 工业区应规划环境绿道。绿道是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栽植的绿带,如河流、山谷构成的绿化较好的廊道。也指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连接带地区,山水景观格局优良,具备良好的绿道构建基础。以主体水系网络构建区域主、次绿道,以城市交通线防护绿带和水系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生态隔离廊

15、道,构建连接带绿道系统。 工业区绿道是城市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作为河流廊道是构建工业绿道系统(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关键部分,它是连接绿道系统的主轴。 建立区域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廊道应有区域道路贯穿,道路与区内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相衔接。建立绿道与绿道,绿道与区域河流廊道形成的区域绿道骨架。 2.5 生态工业区废物生态排放 2.5.1 生产活动废弃物排放处理 生态工业区废弃物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城市中以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居多。因此,在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与处理系统中,至少应包括三个因子,其一为废气因子,其二为废水因子,其三为固体废弃物因子。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

16、济支柱是工业。就是说,城市的生产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要控制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对城市的污染,首先要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因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开放系统,市区还原功能差,要与附近区域结合才能实现生态平衡。由此出发,将三废产生多的企业布置在城市下游外围,减少与其他城市活动的交叉和影响,城市中心则以第三产业为主,是减少城市污染的措施之一。工业区内部的生态布局要按生态学“食物链原理” ,即“放牧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原理布置工业,要研究工业生产的工序和各工业的原料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使工序、原料、产品、废弃物有联系的工业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重组后的生态工业区应保证上一个工厂生产的初级产品在下

17、一个工厂进行深加工;上一个工厂的废料、废弃物成为下一个工厂的原料或配料,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 ,变单一利用资源的工业为综合利用资源的生态工业系统,以最少的“异化”换取最大的“同化” ,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2.5.2 废水废气排放 不仅要控制其排放浓度和总量,还要考虑工业区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总含量,要保证工业区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空气难与外界交换时,不致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 废水的排放,不仅要考虑对所规划工业区不产生危害,对下游城市、下游农业也不能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废水的排放必须达标,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及其他难以无害化还原分解物质的废水,必须严格控制,以免对地下水及河流造成长期危害。在世界

18、水资源越来越缺少的情况下,对废水深度处理实现循环利用、首先是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作为生态工业区,其水循环利用不应少于 90%。 2.5.3 固体废弃物排放 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侧重点是再生利用,例如生态工业链中的粉煤灰用作制造砌体等建筑材料、矿渣制作水泥等,都是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例子。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一般是卫生填埋或焚烧,但其填埋必须注意防渗和远离城市,并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焚烧的同时制砖或提取其他副产品的试验在各地也有不少,也将成为垃圾生态处理的主要方式。垃圾发电供热和分拣焚烧将是垃圾生态处理的方向。工业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根据其化学、物理特性,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 3 生态

19、工业区布局 3.1 工业区的生态布局 生态工业区布局大都是在原有工业区布局基础上的改造,需要生态城市的支持。对于资源环境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以资源消耗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方式的地区,就需要引入循环经济的与生态工业的理念,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里程来看,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明显,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阶段。 通过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引入,通过废弃物资源化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在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废物利用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最终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从产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产业研究的两个维度中,生态产业的发展主要分为厂商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园共生和生态城市共生群落三个层次。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后,产业发展既要通过专门化的分工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有力的促进产业合作互补,促进能源原材料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梯度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