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281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谈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及安全防护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地下建筑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可言喻的。然而地下建筑由于地势等原因,比较封闭,发生火灾后的扑救难度比较大,破坏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加强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就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护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安全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立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在向高层空间发展的同时又向地下空间发展,多用途的地下建筑也随之建立起来,尤其是各类新兴高档的消费、休闲、办公、娱乐等综合性一体的建筑、地下建筑的建造使用越来越多,规模也是

2、越来越大,结构功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也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所以很有必要针对地下建筑火灾扑救以及其安全防护对策就行研究。 一、地下建筑的概述以及其火灾特点 1、地下建筑的概念 地下建筑是指建筑物整个主体在地下,用于生产、贮存、停放车辆、布置商业网点等,并由地下道连接起来的地下群体。地下建筑主要以地下的洞室和隧道作为主体工程,除了通向地面的出入口外,其余部分均在地面以下。地下建筑的类型有:附建和单建的地下建筑,是主要依附于地面上的高层建筑或多层的建筑;通过地下道或地下街连接起来的地下建筑群体。 2、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2.1 地下建筑场

3、所发生火灾,产生高温会对建筑造成破坏,影响疏散 由于地下商场内可燃物较多,火灾荷载大,发生火灾时热烟很难排出,高温高压以及“火风压”的形成易造成火势蔓延在地下建筑火灾的初起阶段,室内的风流和烟气,是朝着某个扩散方向流动的。当火势进一步扩大时,室内空气成分发生变化,温度增高,会形成一种附加的“火风压” ,地下商场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快,极易产生“轰然” ;而可燃物越多,发生“轰然”的几率也就越大,发生时间也会越短,其产生的高温将对建筑结构及防火分割产生更大破坏,造成建筑倒塌,引起火灾蔓延从而缩短疏散允许时间,严重影响疏散。 2.2 阴燃面积大,隐蔽火点多 地下建筑火灾中冷空气补充缓慢,物质燃烧不充分

4、,绝大多数处于阴燃状态,特别是成垛的棉毛纤维织物最容易形成阴燃,且烟雾笼罩,着火点短时间内很难发现,对迅速消灭火灾产生困难。同时,阴燃物质一旦与外界空气接触,会瞬间形成猛烈的有焰燃烧,给扑救工作造成意外困难。 2.3 火场内部压力大,易形成“轰燃”现象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后,由于空间密闭,烟雾相对稳定,燃烧热量不能及时扩散,室内温度居高不下,导致建筑物内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形式“轰燃”现象:一是当某一部位突然同外部形成空气对流,大面积阴燃火势会突然形成猛烈的燃烧,形成“轰燃”现象;二是阴燃到一定程度的堆垛火势,当受到外力作用倒塌或自然倒塌时,突起的火势形成“轰燃”会疾速地沿着通道向四

5、周扩展,将人员退路封死,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2.4 烟雾密度大,中性平面低 地下建筑火灾烟雾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烟雾扩散渠道有限,生成的烟雾多数积存在有限空间内,造成单位体积内,烟的密度大于其它类型建筑物火灾;二是地下建筑内空气补充缓慢,导致大量不完全燃烧产物生成,从而又增加了烟在空气中的含量。同时,地下建筑火灾形成的大量烟雾向外流动时,同空气接触的水平面低,烟雾流动通道几乎变成了一个大烟囱,使战斗人员深入内部进行火情侦察和灭火战斗十分困难。 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几种方法 1、强攻法 强攻法即就是避实就虚,选择进风口强攻。当地下建筑内有人员被困,需要抢救时,可避实就虚,将主攻阵地

6、选择在地下建筑进风的出入口处,用多支喷雾水枪实施强行内攻。鉴于地下建筑火灾的独特性,通常消防队到场后主要采取这种避实就虚的强攻战法。 2、封堵检测指标 封堵检测指标一定要注意通常应在封堵数小时后对封堵区内的情况进行第一次检测,并予以逐项纪录,然后每隔半小时左右再行检测,已确定封堵效果。当达到下列几项指标时,可视为明火已熄灭:温度降至100以下(此数据参考木材的燃点约 210) ;空气中含氧量低于 14%;易燃易爆的混合气体浓度低于该物质爆炸浓度下限。 3、窒息法 窒息法即就是全面封堵,实施窒息法灭火。当地下建筑内火灾荷载比较大,火势迅猛的时候,温度会上升到很高,而且现场又缺乏大功率的风机,或者

7、是根本无法使用大功率的风机,另外消防人员在实施内攻的时候,行动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在确认没有人员被困以及被困人员已失去生还的可能的状态下,为了更好地减少火灾单位和消防部队的火灾扑救损失,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全面封堵出入口、进风口和排烟口的战术方法,实施窒息法进行灭火。 4、拆除封堵技法 拆除封堵技法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出风口(下风口)处拆开一个人员出入口,派侦察小组进入内部侦察火情。二是在确定火已熄灭的情况下,拆除出风口处的封堵物。三是待地下建筑内烟雾、毒气和温度消散后,才能拆除进风口处的封堵物,拆封是要组织好灭火力量待命内攻,防止死灰复燃;必要时可调集矿山救护队协同

8、作战。 三、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安全防护对策分析 1、加强内部火情侦检,搞好情况记录和数据分析 调派有经验的干部带队,组成若干火情侦察小组,每个侦察小组 23人,在着火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不间断地进行各方面火情侦查,随时向火场指挥部报告火情发展趋势,做出火情发展判断,提出灭火建议。利用内部消防控制中心监测火情,掌握局部火情变化。在通信不畅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开通事故广播系统,及时向内攻小组下达命令,使其及时调整战斗部署,牢牢掌握灭火主动权。火情侦察小组深入到内部侦察火情时,应充分运用热像仪、测温仪、可燃、有毒气体探测仪和其它侦检仪器对火场内部可燃、有毒气体及其它各种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将检测结

9、果作为实施灭火对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检测工作要专人负责,严肃认真,数据准确,并且要实施反复检测,每一次检测都要明确记录,随时向火场指挥员报告情况。要对进入内部人员姓名、数量、进出时间、空气呼吸器压力认真登记。 2、及时做好火情侦察,紧抓“五个第一时间”方案 及时做好火情的侦查工作,务必做到第一时间到达的中队指挥员应与地下建筑知情者快速取得联系,弄到建筑图纸。只有在情况清楚后才能下达进攻命令,而决不能像扑救地面火灾一样凭直接观察下达命令。在询问情况不清楚,地下火情不明确,指挥员不能做出决策时,应立即派出侦察分队,以确定地下情况。深入侦察时要注意查明地下是否有被困人员,搜索洞室、过道、厕所等各

10、部位,及时救助遇险人员。确定火源位置,火势情况等,并及时向火场指挥员报告。因深入地下侦察火情环境恶劣,危险性大,选派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才能胜任。 3、完善前沿指挥部的设立,加强通信的畅通 对大型地下建筑火灾,为便于指挥,确保命令和信息上传下达,可在总指挥部下成立前沿指挥部,负责前沿灭火战斗指挥。在地下建筑物内部,现有无线通信设备很难达到要求,要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传达,必须安排若干名灵活性强、反应力好、经验丰富的通信员,通过多种通信方式传递信息,这是灭火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 4、随时掌握火场情况,灵活组织排烟排热工作 积极有效地排出火场烟雾,可提高能见度,降低洞室温度,有利于

11、尽早展开灭火,缩短施救时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排烟口,排烟管道口及通风口排烟。另一方面要用排烟风机进行的强制排烟。在火场自然排烟速度慢、效果不佳,又无机械排烟手段的情况下,可集中二、三支喷雾水枪进行排烟排热作业。排烟时,应注意正确选择时机及方法、部位,以防止因排烟改变火势蔓延的方向和扩展速度,对灭火工作造成新的困难。 5、确保封堵物资和全淹没灭火剂的充足,充分实施全封闭的灭火形式 全封闭灭火是扑救地下建筑火灾最有效方法。在运用其他手段均失败的情况下,采取堵塞一切通风部位,以断绝外部空气对流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因此,在灭火的同时,应准备好封堵物资,如沙袋、泥土、石棉被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

12、济的不断发展,地下建筑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好地发展前景,它的使用将会更为广泛,而它的消防工作仍然是一大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地下建筑建设的同时还要不断重视消防的重要性,并要不断完善消防措施,积极研究、开发更为先进的设施,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保证一旦意外发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潘一平.地下建筑火灾现场烟气控制方案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02:46-47+60. 2毛成发.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41. 3武福胜,范媛媛.高层与地下建筑火灾防控对策J.门窗,2013,02:356+358. 4戴刚.解析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治理对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8:183+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