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提示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提示语”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语文教学中深受广大教师的重视。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 96% 以上的教师都很重视课文提示,在学习课文之前,都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文提示。既然“提示语”在教学中如此受到重视,那么编者在设计时是不是该考虑到它应发挥的作用呢?然而,我们现行教材的“提示语”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笔者通过翻阅教材,发现“提示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现行教材“提示语”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个人建议。一己之言,或许不当,只希望引起教材编者的注意。 一、 “提示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过于具体,剥夺学生的初次体验。 通过翻阅所
2、有的“提示语” ,发现有很多提示已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思想情感等,使得学生不用具体看课文也能对其有个大致了解,不利于学生纤细感受力的培养。请看最新版本七年级上册中散步的“提示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 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多地关注“提示语”所说的结论,他们的阅读很容易变成验证式的阅读。再看紫藤萝瀑布 里的这句话:“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2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该话语直接将文章作者的情感
3、变化告诉了学生,在学生对课文还没有感性认识之前就一古脑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阅读过程成了印证“提示语”所说结论的过程,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定势,无形中扼杀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语言游离于文本之外,存在无价值的语句。 有些“提示语”不是立足于内容本身,而是根据编者自己的理解编写而成,这些语句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不了作用,反而误导学生。 请看落日的幻觉的“提示语”:“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其实,正所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日出和日落时景象也大为不同。你是否思考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乍看,笔者会以为文章是围绕日出与日落两种
4、景象展开,可是细看文章内容,便会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在描写日落,对于日出也只是一笔带过。笔者认为这段提示不仅会误导学生,而且也会发散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进入课文。在课文我的早年生活的“提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以全校倒数第三的成绩考入哈罗公学;他凭着运气通过了征兵考试。他真的是靠运气吗?”笔者认为上述两处“提示语”的价值都不大,既不能启发学生也不能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内容、语言等。 (三)人文性较强,语言意识淡薄。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科书的革新态势主要表征于“人文性”的彰显上,即崇尚“人文”主题来组织教学单元。而课文的“提示语”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它们多从文本散发开,让学生谈谈自身经验等
5、,已经3脱离了语文味,走向了人文大道。 如老王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现在很多教师原本就关注课文内容多于课文形式,再加上课文提示的推波助澜,教师们便会在教授完课文内容后更加自然而然地散发开去,让学生大谈特谈身边的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或许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视频就会出现在课堂上。这样的课堂,学生们说得十分起劲,看得也是热泪盈眶。但如果问他们是否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写老王的,也许答案很不理想。因为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可能是自己所说的身边的人或是视频中的那些感动中国人物而已。 二、
6、 “提示语”修改建议 (一) “提示语”应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 提示是“把对方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提出来,引起对方注意”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说,课文提示既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也要有利于学生的独立阅读。 如之前提到的散步一课的“提示语” ,笔者认为可以更简明扼要点,改为:“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品味他
7、所描写这件小事,体4会其中的神情。 ”笔者隐去文章内容和主题,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文去欣赏、体会。笔者认为“提示语”应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提供那些通过阅读或经过思考才能够获得的信息。 (二) “提示语”应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提示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应当对语文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不应该存在毫无意义或让人误解的语句。 因此笔者建议落日的幻觉的“提示语”可以改为:“和日落相比,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日出的景象比较壮观,然而日落的景象却和日出是一样的。可如果再告诉你日落的景象都是幻觉,你是否会感到诧异?用心阅读本文,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 ”笔者认为这样修改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文
8、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从常人的观念出发,进一步打破常规想法,吸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对于我的早年生活 ,笔者认为可以将上述提到的语句删去。省去不但可以使“提示语”更加简洁,而且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正确赏析文章内容。 因此,笔者建议,编者在设计“提示语”时,应考虑每句话的必要性,并且能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三) “提示语”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 课标对于 79 年级学生阅读部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提示语”作为教材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表达形式,让师生们更多地关注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那样是不是更有利于
9、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毕竟,语5文课程“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 ”那么,教材“提示语”在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因此,笔者建议老王一文的“提示语”可改为:“感人的文章,不在于用语的豪壮,而在于用心的真诚。 老王就是这样一篇细水长流,但读起来又耐人寻味的文章。用心品味本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 ”笔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杨绛先生精细独特的语言风格,感受主人公老王的性格特点。又如人生的“提示语” ,笔者认为最后一句可以修改为:“阅读本文,细细品味作者是怎么将这四者与人生
10、联系起来的。 ” 当然,也有一些“提示语”是注重课文语言表达,比如像大自然的语言的课文提示:“阅读文本,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 ”教师和学生在阅读完这段提示语后会不会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更加注意作者是用怎样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的呢?可是这样的“提示语”毕竟是少数。笔者在翻阅人教版初中语文六本教材后发现这样重视课文语言表达的“提示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编者在编写“提示语”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重语言形式的表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通过体悟、探究语言形式,最后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标对于教材编写有这样的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那么, “提示语”作为教材的一部分且6在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要具有激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功能。如果课文“提示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魅力,更好地服务学生,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