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9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做事要有耐心。 【教学重点】 认字,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乌鸦喝水歌曲。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鸟,但你们知道有一种鸟叫做乌鸦吗?(出示课件“乌鸦”并随机教学“乌”字) 。乌鸦告诉老师,它很喜欢跟有礼貌、上课专心的同学交朋友,今天它要把自己的一个故事讲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乌鸦喝水 (课件出示“喝水” ) ,我们一起齐读课题。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初步感知课文
2、1.课件出示动画,欣赏课文。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刚才,吴老师看到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2肯定是很喜欢这个故事,你们也想来读读故事是吗?下面我们把语文书翻到第 14 课。在读课文前,请看清老师的要求。朗读要求:(1)读准课文里的每一个字词,圈出生字。 (2)读通句子,感觉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然段标出的情况。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5.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6.介绍识记的方法。 7.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听谁的介绍记住的。 三、解疑、识字、读文、感悟句子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1)请仔细观察画面,找找课文中哪个部分是在描述这幅图画?(第 1
3、 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请你告诉同桌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 (1)随机教学“渴”和“喝” 。在这句话里面,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两个字长得特别的像,但又有些不同,看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能把它们找出来。 (教学“渴” “喝” )它们长得这么像,我怕同学们下次遇到它们会认错,那可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我们现在想个办法,看怎么样记才不会把他们认错。 (2)句子朗读。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让人一听就知道这只乌鸦已经很口渴了。 (指名朗读) 。老师听出来这只乌鸦的确是口渴了,你们听出来了吗?要读出乌鸦口渴的感觉,要特别注意哪
4、个词?3(3)理解“到处” 。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乌鸦找到了水,可是你们看,它没有喝,它不是很口渴吗,那为什么还不喝啊?仔细看看课文,找到句子读读。 (2)有了水但没的喝,如果你是这只小乌鸦。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难过、伤心、着急) (3)对,这时候小乌鸦是又难过又着急,那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语气来,那我们来比比看,谁读的好。 (4)你们读得都不错,可是光难过、着急有用吗?我们还是得想办法啊。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时候我们的新朋友乌鸦想出什么好办法来了,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下面的课文。 (2)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金瓶子里。 ”听老师来读这句话,看
5、看你会发现什么。 (一个一个读得特别慢)(3)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放进去呢?(4)聪明的小乌鸦知道小石子要一个一个地放,我们也来学学聪明的小乌鸦,听听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5)这个办法可真好啊,瓶子里的水开始有变化了,你们猜猜会有什么变化呢?(慢慢升高) (6) “慢慢”还可以换成哪一个词来表达?(渐渐) (7)所以,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把“慢慢”读得慢一点,你们愿意试试吗? 四、课外延伸,动脑筋 你们太厉害了,老师发现你们比乌鸦更聪明,那再出个题目考考你们。乌鸦的这个办法的确是好,但是“要是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办”? 五、小结 4现在,学了课文后你们是不是更加喜欢和这只聪明可爱的乌鸦
6、交朋友呢,那请用一句话来夸夸你的朋友。 六、作业 把这只聪明可爱的乌鸦介绍给你爸爸妈妈认识,给他们讲讲这个故事吧!评析: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 14 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 在学习中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积
7、累语言,运用语言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发现的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 把实践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的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知识的获取并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最后设计的“动脑筋”让学5生通过合理想象,发散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了双向互动,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