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512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祝福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形象的比较在众多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有一类人物形象常常不为读者所重视,甚至有时会被人忽视那就是看客的形象。人们的眼光一般都停留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因为他们是作者着力打造的对象,是作品主题的体现者,是作者心声的代言人。然而,看似无足轻重的看客群体,似被作者以闲笔处置的观众却恰恰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对塑造主要人物,描写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就苏教版必修二中的祝福与必修四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里的两组看客形象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以探讨看客形象在各自作品中的作用。 一、 表现不同 祝福中的看客是 20 世纪初鲁镇上

2、的群众,他们的集中表现是在祥林嫂再到鲁镇之后。祥林嫂因为连遭丧夫丧子之痛,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又因为对儿子的思念,逢人就说那阿毛的故事。一开始这故事颇有效,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收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说到她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泪水,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到后来,人们听得“纯熟了”就“烦厌得头痛” ,祥林嫂一开口,他们就立即打断她的话,后来又“似2笑非笑”地拿她的痛苦开心。就连与她同样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柳妈对她

3、也毫无同情之心,在她一声叹息后,柳妈就迅速而不耐烦地堵她的嘴“祥林嫂,你又来了。 ” 起初,这些看客们是带着一种好奇心,怀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来听祥林嫂讲故事的(请注意是来“听故事”的) ,这其中或许还带有一点同情的成份,但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的需要,一旦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那份耐心或者同情心去听她的故事了,他们有的只是“烦厌”和“头痛” 。因为“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这些看客的出现只是为了鉴赏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的痛苦,因而,当祥林嫂在鲁镇的祝福声中寂然地死去时,那个短工也只是“淡然的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一滴眼泪换一

4、滴水中的看客是 15 世纪巴黎的市民,他们出现在格雷沃广场的刑台四周,等候观赏公开行刑。当敲钟人伽西莫多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 “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事件中,看客们始终都在笑: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 “便爆发出一阵哄笑” ;听了若望?孚罗洛的喊叫后, “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 ;甚至当那“受苦受难”的人吼叫着“给水喝”时,这“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再一次“令人心碎的声音”响起,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这是因为“人群里没

5、有谁有理由或者觉得有理由去怜悯圣母院的可恶的驼子,人们看见他出现在刑台上都觉得非常高兴” 。 3除了笑之外,看客们给予伽西莫多的就是憎恨和诅咒,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然而,当“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这一动人的情景出现时,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 二、 作用不同 祝福中看客的作用在于表现人物悲剧的社会性,展现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鲁镇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偏僻、落后、

6、闭塞的中国乡村的代表。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麻痹与毒害,百姓们变得愚昧、麻木,无聊、庸俗,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他们缺乏同情心,是非不辨,对别人的苦痛不以为意,反而鉴赏咀嚼他人的痛苦,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要。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祥林嫂得不到一丝的同情与怜悯,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在几重绳索的紧勒下,一步步滑向痛苦和死亡的深渊。这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这也就从根本意义上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人性根源!好人,坏人,都一样歧视,一样打击祥林嫂。 “祥林嫂就是在歧视与冷漠中一步一步被逼上绝路的。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看客

7、描写,也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但更主要的是用来进行对比,展现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在伽西莫多发出“给水喝!”的呼喊时,看客们回应的是嘲笑与咒骂,4扔过去的是“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 “一块石子” “一个破瓦罐” “一块瓦片”!而只有那善良娇弱的爱斯美拉达为那可怜的敲钟人送上了解渴的水。这一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中世纪看客们的无知、麻木,缺少应有的善良和同情心,而在那美丽的姑娘身上却体现了未泯的善良与同情,体现了人性的美好。而在爱斯美拉达给敲钟人送上水之后,看客们也都被感动了, “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这不是看客们在起哄,而是他们在看到那美好而动人的一幕时发自内心的欢呼。看客

8、们前后的表现也形成了一组对比,先前的嘲笑是因为不知道真相,后来的欢呼也说明了中世纪的人民虽然无知与缺乏同情心,但没有完全丧失人性。三、 目的不同 “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描写的这一群生活在偏僻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愚昧、麻木、落后、无聊的看客,目的是“暴露国民的弱点” ,表现民众的愚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作为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雨果,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欧洲中世纪的愚昧与黑暗也深表痛恨,对民众的麻木不仁、缺乏善良与同情心而深表遗憾,因而想通过对这一群看客的描写,来呼唤人性中的美好,鞭挞人性的丑恶,以拯救民众的灵魂。同时,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这样就促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作者5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由此看来,在这两篇作品中,不同的看客群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在描写社会环境,表达作品主题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我们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