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承大力 画龙点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并结合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育的真,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与历史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换句话讲就是,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能明了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科学之真,体会前人生活道德之善,感悟前人生
2、活智慧之美。 一、何为“传承大力” “大力”可作知识与能力讲,既可以指人类丰富的史实和经验教训,也可以指很强的关于解决问题的三个能力,即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而具体的思考力是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能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的能力。表达力就是交流沟通的能力。执行力则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历史教育的本就是“传承大力” ,就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史实和经验教训) ,并培养学生使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的过程。 2二、为何要“传承大力” 这是由历史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
3、公民的基本素养。历史教育不是简单地为高一级院校学生学研历史打好专业基础,更不是简单地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料库。历史教育就是借助书本历史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同时,借助了解关注历史的一系列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必要的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我在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对学生说:“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也就是要掌握人类发展的相关史实和规律;还要通过学习历史,掌握历史学科的相关能力,特别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
4、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会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完成自我积淀,进而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优化,进而带动他人或团队、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 三、如何“传承大力” “传承大力”需要掌握传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我们历史的传统教育方法非常有利于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这里我就不多赘言。而关于能力的培养,我在讲到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让学生先完成课前预习,接着在课堂表演历史短剧,并由其中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和董仲舒就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策论,然后3我再加以点评。以下是当时的课堂记录。
5、 汉武帝(学生甲,下同):听说你是当今最伟大的儒学者,那你看朕之大汉天下状况如何? 董仲舒(学生乙,下同):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 汉武帝:哈哈,那你可知这盛世何来? 董仲舒:那是因为汉朝自建立以来,列位先皇,包括高祖、文帝、景帝,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所致。 汉武帝:那你认为当今社会就没有什么问题啦? 董仲舒:形势大好,但也有些不妙。 汉武帝:不妙在哪? 董仲舒: 第一,皇上势力强而权不稳。自文景帝至今,诸侯国势力日涨,危及皇上权威和国家统一。第二,社会平民安而贫民不稳。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严重,部分农民失地且无衣食来源,蠢蠢欲动,可能会起来造反。第三,中原安而边
6、陲不稳。北方匈奴经常南下抢掠,扰我边陲。汉武帝:那你可有妙计解决? 董仲舒:第一,可行“推恩令” ,分散诸侯国实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第二,还需以“春秋大一统”为正念。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统一民众思想,以维护国家统一。第三,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王和民众都要服从皇上您的统治,使民众不生杂念。第四,现在社会安而不稳,可抑土地兼并,以安民心,可以“三纲五常”之标准维护正常秩序。第五,可派强将率兵北击匈奴,以4安边疆。 汉武帝:(作沉思状)诺,果然是人中贤才。 旁白(学生丙):随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议政,以儒家学说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为了推
7、广儒学,儒家经典被定为教科书,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社会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教师(我)总结点评: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在于董仲舒和汉武帝实力强大。具体来说,在于董仲舒和汉武帝具有很强的思考力,董仲舒能根据当时的形势构建新儒学体系。他们既能分析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还在于董仲舒的表达力强,由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策论过程可知,他能大胆与汉武帝交流沟通,令汉武帝愿意接受他的思想。更在于汉武帝的执行力强,能采取具体措施将儒学推广成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同学们如果想将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多成绩,一定要有意识地
8、在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上锻炼自己。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情景再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主编排历史剧) 、动手能力(做道具) 、表达力(将所学知识通过人物对白的设计及表演展示出来)等。这样就改变了原来的历史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并达到历史教学中的第二维目标(讲究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最后的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从而将历史教学过程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5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四、何为“画龙点睛” 我个人将历史教育过程看作“画龙点睛”的过程。 “画龙”就是通
9、过“继承和积淀”成形,让学生通过识记、理解和运用,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教学过程与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点睛”就是通过历史的归纳总结和体会,最终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为何既要“画龙”又要“点睛” 简单地说“画龙”只是教育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才。但教育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德。只有让学生有德,也就是让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将来才能将知识和能力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有才有德之人,能带来民族、国家的进步;无才有德之人,虽不会带来什么社会进步,但
10、还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无才无德之人,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但危害不大;有才无德之人,可就是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所以,德育教育在人的培养工作中特别重要。教育在让学生具备才的同时也具备德,也就是“画龙”结束后一定要“点睛” 。 六、如何做到既“画龙”又“点睛” 就是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知识能力教育的过程当中。例如,我在讲到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2 课时,就将几个知识点作了归纳: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纷纷6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从而使社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典型现象。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
11、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成为蔚然大宗。但总的来说,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儒家思想并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备受冷落。而法家思想在当时备受推崇,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最后统一全国。秦朝奉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受打击。到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强。而到汉武帝时,各种社会危机出现,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而采用积极“有为”的思想。由此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变化;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更是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是“与时俱进” 。
12、 诸如爱国主义、人文主义、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传统美德、科学精神、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健全的人格、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等都是可以在课上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总结归纳出来的。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的本就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也就是要完成力的传承;而历史教育的真就是通过历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是画完龙还需点睛,让学生得到思想品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2003. 2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J.教师之友,2004(5). 3夏学銮.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使命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4-04-10(3).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