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627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摘要:中国的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的,灿烂而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对传统道德的教育却极其缺少,这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以传统道德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融入到当代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中。 关键词:传统道德;高校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53-0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千百年来,传统道德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影响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并成为了

2、在法律以外占据第二位的约束人们行为的价值行为标准。然而,由于当代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对传统道德的教育并没有纳入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获得的关于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认识极为有限。 一、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在文化道德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育领域 现行的高校教育注重于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训练,而缺少关于专业的“人文”教育;在这一高校教育模式之中,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技巧的培训,而往往忽视了专业教2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关于专业精神、专业的历史发展、专业的社会定位与作用等关于专业的人文知识的教授。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大

3、学生专业精神的缺失,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薄弱。可以发现,在许多从现行高校教育模式中走出的大学毕业生身上,很难找到一种由高等专业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学生的专业精神。比如,理工科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科学精神,人文科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严谨精神,在他们身上,更多的只是拥有各种各样的有限的专业能力,而成为缺少专业精神的现代“技工” 。这种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帮助其培养长期自我发展的能力与视野,往往只停留在“授之以鱼”的层面。同时,专业精神的缺少而导致的另一结果,则是大学生对于一些职业价值规范的漠视,以及对应的职业道德的缺失,科学家缺少科学的研究精神,医生缺少基本的医德,学术工作者

4、学术良知的欠缺,这一切虽然都是自我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造成的结果,但究其源头,专业精神的缺失应该算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公共教育领域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里,政治教育成为了公共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而更为重要的大学生独立人格教育则明显配置不足,甚至有被排挤待空的趋势。高校在设置公共课程的选择上,过多地夹杂了政治因素的考虑,意识形态教育占据了公共课程之中的极大部分,且多以一种简单的说教形式进行授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反感与排斥。在笔者所在的调研小组,就开设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的问题对一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过采访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将传统道3德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误认为是

5、学校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而对其产生抵触心理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过多地强调政治教育的做法不无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培养学生独立精神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甚少。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从未有过系统的学习与完善的认知。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独立精神的培养。一个缺少坚定的价值取向与思想基础的人,往往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怀疑精神,容易受到外部某些看似激进的思想的煽动,从而跌入非理性的行为方式之中。由此可知,缺少对学生的文化教养与精神塑造,缺少对他们理性的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培养,是当代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又一大弊端。3.

6、高校的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方面,行政过多地干涉教育领域,学术缺少自由,是体制中存在的又一问题。中国的高校由于受到政府管理的限制,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教育管理始终没有明确分隔开来,从而在很多时候往往导致高校的领导层、行政层对教育工作的直接干涉与指挥,且带有强制性与政治性,高校的管理呈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等级管理模式,由此导致教职人员只能被迫接受行政领导的“指导精神”和强制安排,而缺少自身足够的学术自由。同时,这种行政化的高校管理机制,也导致了一部分高校教师开始将教学工作任务化,他们对在自己的工作中寄托职业追求与理想感到悲观,从而把教职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既而也影响到了授课的质量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7、 4二、传统道德与当代高校教育的契合路径 当代高校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为传统道德的推广带来了不少障碍。鉴于此,关于两者具体的契合路向,笔者结合高校体制改革以及教育优化等相关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首先,在高校管理机制内部,行政与教学之间应该划分出明确界限。在学术活动领域,教职人员应该持有基本的自由与空间,行政应尽可能减小对教学干预的幅度。教师在如何开展教学计划、采用何种教学形式、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考核、甚至采用什么教材进行授课等领域,应该拥有主要的决定权。而在行政方面,学校的行政团队应该致力于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刺激师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术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而方便的

8、环境,同时增多对于科研与学术研究的项目的资源的投入与支持,并能够合理地分配资源。 2.优化高校教学体制 首先,在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科学性的条件下,笔者建议将以传统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纳入公共课程。这里所指的以传统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非是指对以往所有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挖掘出适应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涵。例如,在笔者所在的调研团队,就大学生对于传统道德的认可度的问题所进行了调研并发现,传统道德中“忠”的范畴是相比于其它道德范畴中学生对其认可度最低的一个,究其原因,则是很多学生将“忠”与中国古代的“愚忠”联系起来,从而认为“忠”是传

9、5统道德当中的糟粕,应该被摒弃。然而, “忠”的道德范畴其实在传统道德中还有其更深刻的内涵,而且“忠”不等于顺从。比如,忠也可以是忠于人民,忠于集体,忠于祖国的“忠” ,同时也可以是与人交往中的“忠实” , “忠诚” 。孔子倡导“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这都是“忠”的深层次的内涵。 第二,在关于传统道德的教学形式方面,应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倡导自由学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传统道德教育对于教师“言传身教”的特殊要求,在教学过程,教师可注重个人人格魅力的发挥,多以切身体会教授生动的知识、与学生保持交流互动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从

10、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三,关于传统道德的实践,可从三个方面完善对于学生传统道德的培育。一是在前述相关公共课程设置的同时,可预留一定的实践课时,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比如定期的志愿活动与爱心活动,并且将参与活动的体会收获进行适时的回馈。而是高校应适当增多人文素质教育类的活动,让更多大学生、尤其是非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人文氛围,增进人文方面的交流。此外,应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对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好网络、广播、报刊或其它学校媒体的力量,使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期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在学生方面,可以完善学生组织的体

11、制架构,增强其自我管理的功能,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传统道德宣传。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团形式,也有助于高校校园自由风气的形成以及学生独立6人格的培养,校园的自由环境也更能激发出高校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学生团体的建设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由,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理性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使学生在实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3.建立富有人文氛围与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 社会整体的功利化趋向已在校园范围内有所体现,当前高校的教育、学术领域都面临着社会化、功利化的挑战。倘若此时商业因素也大张旗鼓地入主校园,那么学风将更难以纠正和改善。其实,教育本身应

12、着眼对学生长期的教化与培养功能,而非引导学生如何去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可想而知,倘若置身于功利色彩浓厚、商业元素充斥的环境中,人心随之浮躁起来,试问,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如何得以发扬?传统道德的本身因此可能成为怀疑的对象,又如何得以接受以及传扬呢?高校应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重整校园风气,重视以修德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建立起重德、重知识、重思辨、重实践的校园文化精神,不应让其它过多的不确定因素渗入到校园环境中。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德润.浅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J.嘉应大学学报,2002, (4). 4吴秀霞.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识与评判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1). 75张斌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11). 6胡文范.试论我国目前学校德育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承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2). 7杨晓梅.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途径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 (7). 8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