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卷与参考答案2 / 91简述题(1)马克思主义文化: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文化即“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其内涵严整性和实用效应到宋明时代发展到顶峰。程朱陆王吸收道佛思想方法,将儒家道德说教发展为哲学,兼顾了天人、道体、心性、知行等思考,进一步为内圣外王的价值人生和纲常伦理的社会理想提供了统一的逻辑认知和信仰原则,成为统摄人心、维系政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大者而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处相融的特性: 其一,传统儒释道是中
2、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 其二,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其三,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大同。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相通。 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研究路径和思维理念上是同质性的,即:本原或本体与万事万物或现象统一于现实生活世界,本原或本体内在于万事万物或现象,
3、万事万物或现象分有本原或本体。这些相通相合之处,是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人接受,与中国文化相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的重要因素。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和别的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1)中国的国体和政体1)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最根本的国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2)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国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宪法和法律是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 /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
5、有广泛的自治权利。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
6、。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
7、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宪法和法律是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大创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
8、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3.内涵:建设的基本途径:(1)生态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建立多元文化下的生态共识。人们的生态思想必然蕴含着区域或社群属性。多元化的生态思想共同展现同一个生态主题,并且包含着公共的生态理念。 生态学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层面的变革要以
9、个人精神的“内在变革”为前4 / 9提。深层生态学主张生态行动首先通过个人行动来实施,个人通过其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社会发生变化。 生态观念需要平等的思想环境:生态思想本身应当处于生态化的思想环境之中,生态文化不可能在非生态的环境下生长出来。 (2)发展和依靠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所谓绿色科技是指节能低耗并且对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它表现在传统的科技形态的各个领域中,也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其他活动中。 绿色科技首先表现在科技思想、方法、工艺、手段与技能等具体的传统科技要素中; 绿色科技还体表现在其他的科技活动中,包括科技决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产品生产、消费和循环再生产等过程。(3)以
10、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前提。人与自然冲突的问题或者说生态危机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有待于社会的整体改变。不和谐的社会必然出现病态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只是病态,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在根本上就是错误和丑恶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人类社会还处于动物式的形态时,通过损害自然来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一种有利于人们的手段,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人类的第二次提升,即人从社会关系上与动物区别开来。(1)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
11、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2)途径:宣传教育,转变观念,重构价值观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开展生态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的首选途径。循环经济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12、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经济、环境的共赢。实现“两型”社会,法治建设应该先行。两型社会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法治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军,为两型社会的建设引航和护航。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是实现“两型”社会的关键。科技对于任何社会的进步无疑都是最关键的,而科技的创新为“两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4.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态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
13、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5 / 9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二是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论述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
14、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
15、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坚持和发展中
16、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做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
17、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18、本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6 / 9机统一,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等重大问题。文化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如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
19、神纽带等。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要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
20、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革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2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3.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存在的问题:(1)企业自主创
22、新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万分之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75%企业缺乏专职研发人员;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 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 0.6%。(2)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问题 一是缺乏创新的教育环境 二是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是人才分布存在体制性缺陷。(3)创新文化受到压制打破常规者“异类” ;富有个性者“不成熟” ;对待创新的潜规则“枪打出头鸟” 阻碍创新的因素:7 / 9群体:遵从传统、经典崇拜、权威迷信个体:经验主义、群体惯性(4)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尚未根本解决。 (5)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合理的决策体
23、制和组织机制。 (6)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消费政策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衔接。经过 30 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在资金、人力资源总量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但我国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仍较创新型国家落后。表现在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尖子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1)实施正确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竞争力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依靠我们的自主创新。 (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
24、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5)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1胡锦涛在庆祝中
25、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 90 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6、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8 / 9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改革开
27、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要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28、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
29、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革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30、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3、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建议。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们来说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政策的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二是科技投入强度和结构难以适应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科技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
31、低,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三是产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体现。我们很多产业都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增长后劲乏力。目前的增长还没有转入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是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集中表现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不足等。9 / 9对策:1、实施正确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32、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依靠我们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
33、通,构成一种新技术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
34、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5、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