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探究摘 要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认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寻找衔接的途径,各自向对方靠拢,在教学中做好架桥铺路工作,切实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联系,为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乃至更高层次的学校一直都能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衔接; 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其宗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来说,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且理论性强,小
2、学生刚升入初中大多不适应,学习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在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靠中小学教师双方共同努力,各自向对方靠拢,在教学中做好架桥铺路工作。 一、架牢教学内容衔接之桥 (一)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 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七年级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为这种飞跃做好了铺垫,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负数的2初步认识,这主要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耳闻目睹了许多有着相反意义的量:如“收人和支出
3、” “增加和减少” “上升和下降”等,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中学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的是小学教师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注意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 ,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 , “整数包含自然数” 。(二) “数”到“式”的过渡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用字母表示数”来架好这座桥梁。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用含
4、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生更感到困难。如已知父亲年龄比儿子大 30 岁,用 a表示儿子岁数,那么 a+30 既表示父亲岁数总是比儿子岁数大 30 的年龄关系,又表示父亲的岁数。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他们既要理解父子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他们往往不习惯将 a+30 视为一个量,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先教学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3
5、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三)算术法到列方程的过渡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后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现在,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安排了解简易方程,并且
6、是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这样,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中学数学的需求,抓住每一次衔接的切入点,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以实现与初中教学的平稳过渡。 (四)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数学里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大多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本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往往侧重于操作计算,缺少逻辑论证。如 “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小学多采用
7、4把三角形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或将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量出来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的结论。而中学学习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逻辑推理论证。因此,中学教学时应注意复习小学知识,甚至使用小学用过的模型重现,启发学生学习辅助线的作法和证明思路。有些概念,中小学的讲法不同,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 从 “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是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的逻辑推理因素。 如学校买来一些足球和篮球,已知 3 个足球和 5 个篮球共花了 281 元,3 个足球和 7 个篮球共花了 3
8、55 元,现在要买 5 个足球、4 个篮球共花多少元?二是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二、筑好教学方法衔接之路 衔接上另一个大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陡;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丰富,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单调,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往往感到不适应。 (一)初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
9、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5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促进他们快乐学习。到了初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导致很多教师忽略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突然加大了抽象性,致使学生难以适应。中学教学也应延续小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二)小学适当“放” ,初中有针对性地“抓”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讲得多、管得紧, “填鸭式”方法主导,导致学
10、生缺乏独立思考、自觉预习的能力。到了初中,由于课程增多,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对于一部分自觉意识差、钻研劲头不足、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在教师管得不够紧的情况下,出现成绩滑坡,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教师要适当地“放一放” ,尽力做到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初中教师则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深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全方位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三)小学要预设,初中重衔接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
11、为三个学段,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各学段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合理衔接就更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6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则注重与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教学。如小学在教学解方程时,可利用等式的性质,不必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 。这样,学生到中学后就不需要另起炉灶再学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将使他们学会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夯实计算基本功之基 通过与中学教师交流,初中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
12、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 然而,近几年,初中教师对刚升入初中学生的计算基本功普遍不满意。原因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小学教师在落实新理念时出现了偏差,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算法多样化,对计算的结果与速度教学有弱化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到中学学习不受计算基本功的影响,小学仍然要加强对学生计算准确性和速度的训练,建议加强 100、200 以内的加、减、乘、除训练,小数、分数四则运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常用的数值,如背诵大九九表、熟记 2、3、4等 的不同数值。有了扎实的笔算、心算能力,才能达到运算基本功过关。 责任编辑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