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730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奉化市普通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家庭影响等方面入手,针对奉化市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意在为深入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觉的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以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对策 体育弱势群体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体素质低于一般水平,而且基本无体育特长,体育活动显得单调和乏味。并且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研

2、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奉化市高中在校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体育差生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奉化市高中生发放问卷 350 份,收回 326 份,其中有效问卷 3002份。 (3)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并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弱势群体的种类以及人数所占比例 表 1 奉化市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种类及人数所占比例调查表 由表 1 可见,所调查的学生总数是 300 人,其中体育弱势群体的人数是 35 人,占总人数的 11.7%。在这部分学生中,男生 11 人,女生 24人,可见体育弱势群体中女

3、生的比例远大于男生。肢体残疾和特殊疾病的学生占体育弱势群体的 11.4%,由于教师、家庭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体育弱势群体占 88.6%,肢体残疾和特殊疾病所造成的体育弱势群体人数远小于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的体育弱势群体人数。虽然肢体残疾和特殊疾病患者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他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学校和教师应该多加关注。 2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兴趣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表 2 奉化市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兴趣与参与活动动机的调查表 由表 2 可见,体育弱势学生对体育活动喜爱的仅占 11.4%,88.6%的体育弱势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由表 2 还可看出,只有 5.7%的体育弱势学生把锻炼身体作为参与体育活动

4、的动机,而 94.3%的体育弱势学生则把应付考试和迫于学校规定作为参与活动的动机。这说明体育弱势学生对3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自身健康因素的影响 表 3 奉化高级中学学生自身健康因素的影响调查表 由表 3 可见,影响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健康因素是身体肥胖,占体育弱势学生的 62.9%。身体瘦小、体质差所占比例相对不大,但是其中的怕苦、怕累、怕讥笑居然分别高达 57.1%、77.7%,自信心不强所占比例也相当高。这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可见,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4教师、教学环境的影响

5、表 4 影响奉化市高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因素和环境因素调查分析表 由表 4 可见,65.7%的体育弱势学生认为场地、器材的限制是影响他们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他学生也认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由此可见,学校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开放度不够,并且没有为体育弱势学生专门设置的活动场地和器材。80%的体育弱势学生认为考试方法不尽合理,65.7%的体育弱势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42.9%和37.1%的体育弱势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组织方法呆板、不能因材施教。 5家庭、习惯的影响及自身参加活动的情况 表 5 奉化市高中学生家庭、习惯的影响及自身参加活动的情况与对4比表 由表 5 可看出,多数体育弱

6、势学生认为,中小学的习惯与家庭的限制是影响其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多数体育较好的学生也认为这是影响体育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目前家庭和学校对体育的认识偏差及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体育课、课外活动经常被挤占,未能接受正常和必要的体育教育是形成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方面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愿孩子出去参与体育活动,从而造成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由表 5 可见,体育弱势学生每周进行三次以上身体锻炼的人数仅占5.7%,91.4%的体育弱势学生每次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于 30 分钟。以上充分说明大部分体育弱势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缺乏

7、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安排,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三、对策研究 1各级升学考试体检应备案,开设相应体育课程,修订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上放宽了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以及高校扩招,使体育弱势学生逐年增多,这种现状应引起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对高考的体检也要严格把关,把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病历存档。对体育弱势学生做到充分认识,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内容,开设相应课程。对病、残学生实施健康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医务监督,及时调整运动处分、控5制运动量,逐渐增强其体质。 2培养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是学生

8、对学习产生高层次需要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注意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让他们以深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热情投入体育活动之中,尽情地品尝体育活动中合作、竞争、挑战等带来的乐趣。3因材施教,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针对体育弱势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以正面鼓励为主,教学中不能讥笑、讽刺他们的外在表现。对身体肥胖的学生开设一些慢跑、太极拳之类的体育活动;对身体瘦小的学生开设健美操、乒乓球、跳绳等轻灵的体育活动。其实大多数的体育弱势学生希望自己参与体育活动,但由于参加体育活动受到限制而感到自卑、忧虑。而且,目前学校又没有对体育弱势学生

9、组织专门的活动,从而使他们远离体育。因此,体育教师应针对体育弱势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从发展的眼光去鼓励、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树立其自信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做保障。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弱势学生的存在,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人文健康观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6学习的意识,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5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对

10、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中学体育教学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及技能性教学,注重体育项目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例如,开设一些散打、健美操、花样跳绳等课程。而且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授体育文化、体育保健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体育弱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6开放体育场馆,建设相应的场地 目前奉化市的很多体育场馆和设施不对外使用,尤其是在周末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例如:篮球馆、塑胶操场等。因此,学校的场馆和设施要适当开放,它们是用来健身而不是用来观赏的,并且学校也没有为体育弱势学生专门设置相应的活动场地和器材。建议学校应加大体育投资,改善

11、相应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使体育弱势学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有一个安全、合适的运动场所。 7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创设成绩评定新标准 学校对体育弱势学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体育测试和最后的结业考试,成绩评定单一。有些体育弱势学生虽然最后没有达到评价标准,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很不容易的。建议体育考核评价应当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 78改革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仍然实行统一命题高考制,这种方法弊端很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尽快改革目前的应试考试,增加体育项目的测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只有这样,体育弱势学生才能产生积极参与

12、体育活动的需要和动机,从“要我参与体育活动”转变为“我要参与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改革了目前的应试考试,能够增加体育人口,培养了体育人才,从本质上消除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重文轻武”的思想,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汪海燕.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5):2528. 2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4):3133. 3徐家林.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态度、兴趣与体育锻炼行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2):6667. 4李向东.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08)3335. 编辑 董慧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