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989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一、小班化教学概念的界定 小班化教学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是指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少. 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 25 名学生,一旦超过 25 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来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的是个性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所以,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小班化教学是把学生数量控制在 30 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发展而发展的教学活动.

2、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基础教育”(叶澜)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事业”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发展和实现,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学生在越多受到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 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2容易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而且小班化教学也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

3、充分. 三、关于课前导学案设计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小班化教学必将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而且涉及的范围必然很广.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在一个良好的开端中进行,以达到我们理想的互动、合作效果呢?有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有效的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要想发挥课前导学案的功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学案的编写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预习、去探索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在字体的大小、排版的要求、页面的设计上要让学生产生预习的冲动

4、,从而主动地去预习,另外,要保持学案页面格式的连续性和前后的一致性,以便学生对课前导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2. 启发性原则 预习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导学” ,要尽可能地以问题或问题串的形式展开. 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填空式或简答式甚至是练习题的简单堆积,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数学导学案. 要让学生在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梯度的问题的解决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地去领悟所要学习的知识,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3. 探索性原则 课前导学案的使用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在编写时要对教材内容合理的调整,进行有效地拆分与组合,从而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 让学生

5、通过对问题的质疑、解疑,来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有效的数学课前导学案包含的几个环节 1. 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 要让学生知道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而具体的、明确的学法指导,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该部分知识. 2. 问题背景 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种现实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能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放在头脑知识框架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3. 概念性知识 把一些简单易懂的概念性知识放到课前预习导学案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

6、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思维深度. 另外,每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将概念性的知识前置,可以让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提前将知识消化吸收,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能力参与问题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维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44. 生成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设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中不能预见的.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正是学生思维的“断点”. 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有效地解决这些“断点” , 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个性化教学” ,也就是真正意义上“全纳教学”.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新生成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确定教学起点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以课前导学案要设计问题整理环节,便于学生深化知识,也便于教师确定教学的起点. 一份好的课前导学案,必将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到课堂,使我们的课堂交流变得充分,使交流的问题更加深刻,从而能够有许多新的“生成性”内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景焕.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叶澜.教育学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