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摘 要:作为新课程倡议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普遍开展。笔者结合教学片断,呈现小组合作存在一定误区。本文将从小组合作开展的不同时期对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31-02 一、小组合作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将有利于学生积极建构新知识,促进小组成员
2、间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的误区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存在一定的误区。小组合作往往是为了展示课堂气氛活跃而开展,以简单讨论为主,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笔者尝试结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片断 1:教师问:“同学们,统计图中的一格代表 1 个单位量,格子2不够填涂。屏幕上展示三种方法,第一,直接往上填涂;第二,在旁边的格子填涂补足;第三,换用一格代表 2 个单位量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最科学。 ”课室顿时沸腾起来。笔者走进小组合作却发现,个别小组成员一
3、言不发,部分小组成员讨论的是其他话题。2分钟后,教师请一组成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并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都很热烈,都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最科学的,大家真棒!” 片断 2:教师问:“同学们,根据各小组红花情况的统计图,请小组合作完成题目,第()组的红花比第()组的多()朵。 ”3 分钟后,教师请同学们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全班只有 2 种答案,没有达到预设的 4种答案,开放性题目没有呈现答案多样性,剩余的答案由教师展示。 反思:小学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片断 1,教师只是简单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最
4、科学,而没有深层次地明确小组合作的具体任务:先分别说说每种方法的优劣之处,再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哪种方法最科学。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一下子作出判断后,剩余时间无所事事,干脆用来聊其他话题,或者不吭声。片断 2 中,开放性题目充满探究性价值,十分适合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若小组合作前,教师明细分工,明确任务,并奖励学生:“看看哪个小组思维最活跃,讨论的结果最多” ,又或者“看看哪个小组思维最严谨,懂得从大到小,或者从左到右寻找答案” ;同时,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小组成员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发掘答案,必将促使小组智慧火花的迸发,打开学生广阔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的3创新思维,收到良好的
5、小组合作效果。 三、促进小组合作有效开展的建议 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这一重要的教学学习方式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准备与配合。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必将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数学思准活动,是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1、小组合作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有力保障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低,小组合作观念尚未建立,合作意识处于朦胧阶段。教师必须科学分组,明确分工,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内容,作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准备。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长等情况后,教师科学调配组员,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的人数和人员。其次,小组内各成员间明确岗位
6、与分工,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字体工整美观的同学担任记录员,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担任最先发言员,话音清晰的同学担任汇报员等,让每位组员有明确、具体、清晰的学习任务来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待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组员间互相明了各自岗位与任务后,还可以不定期地轮换岗位,让组员间尝试不同岗位,使每位组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与提高。第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情况,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简单的、浅白的内容,可让学生个人探究、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的内容可倾向于较复杂的、较抽象的、较综合的、有探究性价值的题目,例如学习的重难点,开放性题目,有质疑的题目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
7、作的有效开展,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及其产生的过程。 2、小组合作时,把握机会,启发引导,有力促使有效小组合作的开展 小学数学学习中,每一节课的现实生成不一样,小组合作也不完全一样。教师应善于把握每一个小组合作机会,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组员进行启发与引导,促使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小组合作集各人所长,融合组员们的智慧,共同解决;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迸发思维的火花,达到共识。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固然离不开组员间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但也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密切相关。教师应准确把握自身在小组合作中的定位与角色小组合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合作
8、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该以友好的态度、富有引导性的言语,主动融入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及时地给予启发建议,简明地回答问题,巧妙地点拨思维瓶颈,合理地指引总结概括,最终提升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结果,实现组员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碰撞。 3、小组合作后,多种评价,形成习惯,有力推动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在这理论指引下,教师应走出小组合作评价误区,不再把合作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
9、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第一,教师对合作结果予以5评价,引导组员积极发言,响亮回答,清晰表述,指出不足之处,赞扬优胜之点。第二,教师对合作过程予以评价,组员是否积极融入小组合作,是否主动调整态度情感,是否秩序表达意见想法,是否愉快体验合作过程等,从不同方面肯定小组合作,增强组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第三,教师对每小组予以评价,哪些小组开展得最好,积极主动性最高,完成质量最好,互帮互助度最高等,促使组与组之间开展良性竟争,形成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完善的评价机制、和谐的竟争氛围,组员才能逐步形成认真倾听、敢于发言、各尽其职、团结互助的小组合作良好习惯,才能越发地热爱小组合作,享受小组合作,有力地推动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 钟启泉. 总主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