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接近性教学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摘 要接近性教学法可在新闻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找到理论依据,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从时间、空间、语言、行为等多个路径实施接近性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接近性教学法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着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接近性教学法;理论依据;路径选择;原则把握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单调
2、、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习兴趣,常常造成教学活动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可充分运用接近性教学法,从时间、空间、语言、行为等多个方面与学生接近,让学生与教师成为“自家人” ,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接近性教学法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着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一、接近性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本文所说的“接近性” ,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运用教材、传授知识、阐述观点、组织活
3、动时所包括或隐含的语义、信息,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基础、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重合、相似或接近,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认为, “接近性”是一个新闻学概念。 新闻学大辞典对“接近性”的解释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指事实同新闻受众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距离近则新闻价值大,距离远则新闻价值小。新闻发生地点与新闻传播地点间的空间距离的远近,对新闻价值的影响很大。人们对发生在身边事情关心的程度,一般要胜过对发生在遥远地方事情的关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会因自身需要产生亲切动机和依赖动机,即接近心
4、理。某些研究证明,新闻受众对那些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感。构成新闻接近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新闻的事件、地点、人物等都与新闻受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受众对新闻中的熟悉或相同、相似之处,都会构成接近感,促使受众愿意下功夫了解,甚至探索研究。从中可以看出, “接近”就是兴趣,“接近”就是喜欢,越“接近”就越有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与新闻传播有一定的类同性。新闻传播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可才能达到传播效果,教学也需要学生认可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正因如此,思品课教学可以从新闻学理论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一个时期内,新闻宣传更多的以传者为中心,因而其传播是单向的。教学也是如此,一个时期内,教
5、学以教师为中心,因而教学更多地体现为灌3输式、填鸭式。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新闻理论也在不断进步之中,新闻传播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传播方式由单向向双向转变,形成了传者、受者的互动。教学也是如此,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化,变教师单纯讲向师生互动转化。因此,新闻学中有关“接近性”理论可成为接近性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接近性是其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接近性是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改编自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的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 ,把接近性放在那些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的第一条来进行讨论:两个人能
6、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大多数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住得很近的人们中间,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对于那些沉浸于神秘的浪漫爱情幻想的人来说,接近也许是乏味的;但是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同一社区,或在同一个公司或单位工作,或曾在同一个班里上过课的人。环顾四周想一想,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他或她也很可能是居住、工作或学习在你步行可及范围之内的人。由沙莲香主编的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材社会心理学有关“熟悉”的说法,对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作出了解释: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说所谓的“曝光
7、效应” 。前几年颇为流行的一首歌曲同桌的你 ,就反映了时空的接近性带来的熟悉与喜欢。社会心理学家们所讨论的多局限于“人际” ,其实“人物”或“人事”的关4系也是这样。人们对熟悉的物品会有依赖感、安全感,如开自己的车,因为熟悉而放心,而临时换一辆他人的车就会担心:性能好不好,刹车灵不灵,轮胎气压足不足,等等。对熟悉的事情,则听到会感觉亲切,起码不会对该事表示怀疑。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对接近性教学法提供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赋予了“接近性”更丰富的内涵。苏联教育心理学家 M.M.季亚琴科在高等学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接近性”是教育过程中群体和集体心理泛化的表现,主要指师生间的“相互关
8、系,他们的心境、意见、自觉性、友谊、团结的水平和同情、厌恶等等。王振宏、李彩娜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在论及“恰当而灵活地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时强调,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来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效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情况,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和学习基础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他们在论及“建立有效课堂常规的原则”时指出,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课堂常规的制订既要以课的类型和课堂环境为依据,又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行为能力” 。他们在论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
9、则”时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及实施形式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这里所说的“符合”就是“重合、相似或接近” ,就是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和学习基础重合、相似或接近;制订课堂常规5要与学生的年龄和行为能力重合、相似或接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特点和规律” 、综合考虑“年龄特征” 。其既重视生理上的接近性,又强调心理上的接近性。既强调学习基础的接近性,又强调行为能力的接近性。总之, “接近性”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它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管理、健康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强调了“接近性
10、” 。二、接近性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从接近性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中可以看出,接近性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接近性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之中,其也为接近性教学法提供了诸多实现路径。它既可以从时间、空间上接近,也可以从语言、行为上接近。(一)时间接近法 所谓时间接近法,就是时间距离的接近,体现在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所应用的教学资料,应尽量体现时间上的接近,即在教学中所应用的知识、信息一定要新,要与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性,跟上或大体跟得上实践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时间上的序列,从心理学角度说,人们往往对新近的事物更感兴趣,鲜活的、水灵灵的,总是惹人喜欢的。新闻业的兴旺发达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追求“新人新
11、事”是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而新闻业正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一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初中生自然也有“从众”心理,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说的多是陈年旧事,会让学生兴味索然,而多讲一些“新事” ,自然能达到时间的接近,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施时间接近教学法时,初中思品课教师要对课文6中的一些事例进行时间距离上的“改造” ,对教材上的事例时间进行“拉近”处理。因为无论如何更新出版,我们的课本总有个时间上的滞后性,如我们现在所用的课本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 年初审通过” ,距今天已过了好多年了,不少“人事”已是“人是物非” “事过境迁” 。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的
12、“相关链接”是“截至 2003 年 12 月 31 日”的数据,说到“全球有 4 亿人使用因特网”“我国上网人数 7950 万人” 。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果在讲课时采用这样的“老”数据,肯定会被学生“吐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1997 年 11 月发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后,形成半年一次的报告发布机制。2012 年 7 月 19 日发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39.9%。其中 2012 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 2450 万,普及率提升 1.6
13、个百分点。这“新”数据与课文中的“老”数据已是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当然,属于历史范畴的“时间久远” ,不在时间接近法讨论范围之内。(二)空间接近法 所谓空间接近法,就是地理距离的接近,体现在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所应用的教学资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联系本地、本校的实际甚至联系学生和教师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而尽量避免远距离的事例。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空间布局中发生、发展和运动的。从心理学角7度说,人们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与地理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小,兴趣越浓;距离越大,兴趣越淡。而我们所采用的课本,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其编著所考虑的
14、空间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其中的许多事例对当地学生来说,看不见、模不着,因而引不起他们阅读、了解、理解的兴趣。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施空间接近教学法时,就要对课文中所讲的事例进行空间距离的“改造” ,变远距离为近距离及至零距离,变外地为本地乃至本校,变“他们”为“我们”及至“我” ,让教学事例成为发生在学生周围或身上的事,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从而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指导,这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的珍惜新起点时,就可以大力实施空间接近法:说到“新学校,新同学”就可以说学生所在的自己的学校,说学生自己的同学;
15、说到“创建新集体” ,就可以说自己所在的新班级;说到班级同学的“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也不用说课本上的“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个班级” ,而说学生自己所在学校的班级就是了。这样近距离的事例,会让学生兴趣大增,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中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就笔者所在的义乌来说,就可以由教师或家长带着学生上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异国风情街进行参观,从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元文化,感受到改革开放对我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当然, “距离产生美”也有其心理学依据,它属于空
16、间接近法的反向案例。 (三)语言接近法 所谓语言接近法,就是初中思品课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他所采用的语言体系应与学生日常所用的语言体系相同、相似或相近,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是“同龄人” ,有着“共同的语言” ,从而更多地接受你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体系中,初中生也会受到社会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网络交流也越来越普通,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风生水起,且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人民日报的一句“给力”曾让网民们欢呼,今天已是风光不再。在笔者撰写
17、此稿之前, “元芳你怎么看”遮天盖地、漫山遍野,但月满则亏、盛极则衰,不久就呈消退之势。正是语言的这些特性,表现为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语言体系,会有不同的语言爱好。如果缺少持续地学习和自身语言体系的进步,不同的年龄段之间就会有很大的语言年龄差。就“社会人”而言,坚守自己年龄段的语言体系并无大碍,而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如果这样,就会使学生有“你 out 了”的感觉,会与你“隔代相望” ,增加语言沟通的难度,弱化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初中思品课教师就必须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充分让学生感觉到你与他们是“同时代的人” ,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 ,减少沟通上的“语言障碍” 。 9
18、(四)行为接近法 所谓行为接近法,就是思品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在授课内容中融入学生所喜欢的、所痴迷的活动内容,让他们感受到你是他们的同类,你与他们一样“好动” “好那样动” 。总之,就是投其所好。 一般来说,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也有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初中思品课教师也许与学生已有一定的年龄差,也就有了“行为差” ,但你虽说不能与他们有一样的“行为” ,但你要深入地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把他们的爱好、兴趣融入到讲课内容之中,把自己“退回”到初中年代。如在上到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并进时必然会涉及“早恋”的问题。就如何防止与矫正初中生早恋倾向,教师
19、可以“以身试法” ,说说自己初中时可能有过的“早恋”现象:“记得班上有位女同学,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她,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她一眼。 ”教师的这一行为,与有“早恋”倾向的学生就有了自然的接近。然后,教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初中生们会觉得亲切可信,从而对教师的建议愿意听取采纳。如上八年级上册第 6 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必然会涉及“网瘾”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说到自己也曾上网成瘾,也喜欢玩游戏,然后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会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有时是无意的,有时则是有意的,即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以此达到教学目
20、的。有意施加影响的技巧很多,其中初中思品课教师要想方设法、殚精竭虑10地与学生进行时空、言行等全方位的接近,使学生把你当成“自己人” ,达到“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 ,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三、接近性教学法的原则把握 接近性教学法充分体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就“接近”而“接近” ,不能本末倒置,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认定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目标性原则 所谓目标性原则,就是接近性教学法的运用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无论是接
21、近性教学法的路径选择,还是教案实施,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而进行。 实施接近性教学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不是就“兴趣”而“兴趣” 。我们可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左右驰骋、上下翻滚,可以稀奇古怪、千变万化,但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切围绕教学目标,一切为教学目标服务。总之, “接近”只是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才是目的。比如基础知识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前提和理论来源。能力主要来源于对基础知识扎实、灵活、全面、熟练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以理解记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做到运用自如,才能对各种社会现象或时政热点进行思考、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接近性教学法的过程中,抓好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