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观念转变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 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些以往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 观念的改变;知识的提高;创新 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效学习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 ,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 ;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
2、” ,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更谈不上创新了. 总之是学生缺少预习检测,没有及时的总结,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要想打破这个局面,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求知,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激发参与欲望 通常,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2揭示己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表象
3、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让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展开课堂的讨论,以总结报告的形式显示课堂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分析的过程,分享自我研究成果的乐趣,进行有意义的“数学交流” ,这种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维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分析有利于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探索能力. 可以这样说:“数学交流”对于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模式. 二、在教学中,实行“立足基础、多总
4、结、精讲精练、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 (一)立足基础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3起点,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 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 、 “中位线定理” 、 “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 (二)多
5、总结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 如:求值域的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反函数法、图像法等. 三、拓展教材,促进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一)应对知识原型予以特别的重视 具体地说,就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而言,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已包括了具体、特殊到抽象、一般的重要过渡,我们应注意对各个相关概念或命题、公式、法则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具体的分析.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又应十分重视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或命题、公式、法则等的典型的现实原型,以及相应的“数学抽象”过程. (二)帮助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成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致力于培养学生对
6、相应的条件模式和条件线索的辨认能力,从而就能很好地去判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及应当如何去运用相关的技能. 进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将“变式教学”推广于概念和知识的教学.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各个教学概念的实质,我们就不仅应当向学生呈现各种类型的正例,而且也应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反例,4特别是那些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事例,让学生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真正把握“变化之中的不变因素”. 四、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在创造性思维处发挥巨大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 “数学是思维运行的点火装置” 、 “数学使人精密、深刻、聪慧,是思维的放大器”等,这些著名提
7、法表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已认识了数学对思维开发的巨大作用. 数学是“思维学校”: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向那些正在学习数学的人展示数学与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有关;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求的思维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说,总有些茫然和不自然,他们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来理解,因此这些人无法直接进行数学活动. 总之,培养创造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同时又是一条有规律可循的必攀之路. 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当数学思维的材料是丰富的、广泛的、可变的;方向是明确的、清晰的、相对稳定的;内容是系统有序的、开放的、综合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辩证的、有层次的,才能发展思维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才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龙安.创造能力与教学.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1. 4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