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253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师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方式研究摘要:通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合理设定、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针对目前师范类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提出了具有较高适用性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措施,为培养合格通信人才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通信工程;就业;培养方案;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冯友宏(1979-) ,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丁绪星(1971-)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

2、jyxm118)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1xgxb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6-0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高校通信专业毕业生步入了一个较好的就业黄金期。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师范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非传统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范围、就业潜质不甚乐观。笔者在某省属重点师范院校担任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和兼职辅导员多年,一直积极思考和认真梳理通信2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

3、结,努力探索和切身实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到高等教育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1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以此引出共性的思考与交流,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建言献策。 一、通信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之所在 1.问题梳理 (1)就业层次较低。从近几年毕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毕业生能够按期签约,但他们主要从事产品销售、机械维护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能够进入技术研发岗位的学生并不多。学生工作待遇较低,长时间内难以进入公司技术核心部门。 (2)就业范围较窄。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大多集中在省内以及学校周边

4、城市的小型企业,进入大中型通信企业的微乎其微。 (3)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大部分毕业生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专业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在企业劳动中得过且过,不能激发职业潜能。 2.原因分析 (1)相关部门重视不够。通信工程专业是学校近几年才开办的新兴学科,对于师范院校如何利用有限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办好此类学科,校院相关部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路和做法,还未找到一条适合市场需求、具有校本特色的工科专业发展之路,这极大制约了工科专业学生培3养的质量。 (2)教育管理引导不足。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和作用最有效、最突出,但是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

5、自身的作用和地位,未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竭心尽力,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就业。 (3)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走入了自我认知误区,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导致自信心不足,对专业学习投入不够,在增强就业能力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自我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专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上勇敢坚定,必须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所担负的责任,在适应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通过实践,为学生的就业和成才服务,既有明确思路,又有具体做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就业目标 当前,我国正大力倡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下,通信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现实作用就是要为通信、电子、信息等现代化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大批既有学识又有能力的新生力量,帮助企业攻克科技难关,创造经济价值,搭建创新平台,实现跨越发展。高校理应承担起为企业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培养储备人才的重任,而这项任务落到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身上,就要求其平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有针对性的准备,并对学生进行4有效地鼓励、帮助、引导和支持。2,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 3G 通信业务的全面铺开,联通、移动等大型通信企业为占领新兴市场需要大批专业知识过硬、动手能力较强的通信类人才。笔者根据这一时代特征,在

7、专业课程学习和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对移动通信以及网络通信等通信知识的重视和学习,最终有 15 名学生在这类企业成功就业。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增加就业优势 在结合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识到能力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强调学生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制作,并且争取机会参加院级、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各类比赛。以笔者所带班级学生为例,班级学生代表学校首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就取得省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先后 8 人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奖,10 人在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8、。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奖项在充分调动整个班级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和提高科学创新氛围的同时,也为同学们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极有力的保障。 3.以等级考试为手段,提升就业能力 人们对于等级考试及其作用固然有不同争议,但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和考试,对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来说,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鼓励。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通过每次班会的沟通,让学生认识到学好专业课之余,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等级考试,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并能够让学生明确每个学期应该在哪项考试5中付诸努力。在笔者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下,所带班级同学大都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100%) 、三级(90%) 、四级和英语四、六级考试

9、,这在他们的就业杠杆上添加了一个极有分量的砝码。 4.以创新培养为契机,增加就业经验 缺乏工作经验是应届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劣势,而当前,很多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弥补应届毕业生这种先天性不足,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重视、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1)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引导参与创新活动。改革实验、实习教学,提高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强现代化实验、实习教学手段和教材的建设。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 ,将创新实践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创

10、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学分,此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突出校企合作地位。师范类高校办学历史都比较悠久,所在城市的电子通信类企业也比较多,这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创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工人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在广泛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6提升素质。 (3)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校企联

11、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规范,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介入科学实验或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并提供一定发挥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大局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及创新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和提高创造能力。4,5 5.以多元择业为抓手,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就业与考研相结合,本地就业与外地就业相结合,本专业就业与跨专业就业相结合,网上求职与现场应聘相结合,考编考职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等方式,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模式。鼓励同学们

12、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不固守,不局限,勇于接受挑战,以一种乐观开放的心态走向求职道路。这样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就业渠道,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就业选择。 三、结束语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时代大背景,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形势下的创新教育体系。必须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行业经济背景,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7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林青,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新生态系统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19-26. 2李祖林,易杰,姚胜姓.电气信息类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4(30):69-70. 3黄纪军,柴舜连,刘继斌,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 4李志军,张智勇,陈丽娟.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46-149. 5蒋陆萍,曾祥君,周任军.一种新型的校内外联合专业实习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9, (9):143-144. (责任编辑:孙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