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摘要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文化人和环境育人,这不仅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功能定位,而且是高职校园文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以文化人的原则、合目的性的原则、传统继承的原则和发展创新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原则 作者简介苏小冬(1964- ) ,女,江苏宜兴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业教育;马多勇(1972- ) ,男,安徽来安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46) 中
2、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27-02 高职校园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建设和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笔者以为,作为高等教育的“起搏器”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职校园文化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遵循文化的一般规律时,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高职自身的特质为起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和合目的性的原则,把“发展”人和“完善”人统一起来,把培育“职业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另外,应把传统继承与发展创新纳入高职校园文化建2设的原则中,在坚持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具有
3、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新一代高职大学生。 一、以文化人的原则 众所周知,环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其意不在染丝,而是以染丝譬喻环境对人的浸染;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也曾十分明确地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西方 18 世纪爱尔维修更是明确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 。高职校园文化是当下中国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有的国内外学者指出的那样,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家园。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功利性
4、发展和迅速膨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开始转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功利性发展道路,过多地关注学生“高技能” “实用性”等“工具理性”的培养,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忽略校园文化的价值理性与伦理功能,使转型社会的高职校园文化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精神消解、理想信念迷茫、伦理价值缺失等。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和观点盛行于校园,严重冲击和消解了高职主流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加速了长期形成的高职校园文化环境的退化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弱化。 以文化人的原则是由文化的功能决定的。 “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养育性地维护或维护性地养育着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也就是说文化
5、对生活其中的个人与社会组织或团体具有教化和社会化的作用,对其成长3具有熏陶、影响、导向、塑造的意义。 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和阅历经验影响并熏陶学生,使学生能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构中,应该确立明确的发展方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等主流价值观去熏陶影响广大师生。让高职“充满着一种由伟
6、大思想、不朽著作和长远观点形成的令人陶醉的气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确立起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建构学生亚文化群的自我教育的实践体系,用先进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以良好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二、合目的性的原则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而且这种目的性具有社会性和意向性这两个最基本的性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都把内在的尺
7、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尺度来构造。 ”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不打上人的烙印,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4有指向、有意图的,是“合目的性”的。 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合目的性”来建设和营造,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当前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如果放弃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顺其自然,那么,作为社会大文化缩影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 20 世纪发生在高职校园的各种诸如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思想等非主流思想造成当时校园主流文化和健康文化的缺
8、位。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冲击,高职校园文化没有了对理想的坚守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只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累赘和高职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必须遵循“合目的性”的原则,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中动机和意向的多维性,坚持价值取向的现实性,坚持个体发展的多样性,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在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真正地发挥文化的维护和育人功能。也就是说,高职校园文化的开展应符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结合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实际,以高职大学生成人成才为主要目标,通过丰富充实的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和教育高职大学生,使其在校园文化的浸染下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
9、高远、胸怀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三、传统继承的原则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以民族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或民族印记。当前的高职5校园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上产生的,它立足于中华大地,传承优秀文化,展现时代脉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共同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得以鉴别、得以持续发展的不懈源泉和内在张力。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同样,一个抛弃传统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离开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高职校园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在众多的喧
10、嚣声中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方向性,进而沦为庸俗文化的附属物。如果这样,高职校园文化不仅不能成为构建高职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要素,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少数反动文化的帮凶,成为阻碍人类进步的绊脚石。 高职校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是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交融点,因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果,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就是说,从构成维度来讲,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民族自身独特的标签和符号,其悠久的文明和历史底蕴使其成为在众多亚文化中脱颖而出并得以蓬勃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因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开展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与“民族本色” ,即
11、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具体来说,就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把继承作为首要任务,用中华优秀文化和德育资源张扬民族个性,保持文化特质,培育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新一代大学生;要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立足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必须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情感情操培养、民族人格国格的熏染与塑造等任务,通过活动唤起高职6大学生心中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操守的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为此,高职校园文化要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奉献爱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人格等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12、使其成为当代高职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资源。 四、发展创新的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深处社会发展之中的高职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对市场经济中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差别意识,以及法律和契约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道德进步和思想意识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应该说,这种认同对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积极的和正面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也给高职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各种不良影响,喜欢“猎奇”和
13、“尝新”的青年学生对西方思潮带来的所谓“民主、自由、博爱”和“人权、普适价值”以及“西方式的民主政体”等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缺乏必要的警惕和辨别能力,从而在当下的高职校园中出现了一些不良文化现象,使处于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困惑,甚至拒斥,严重干扰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的形成和巩固。如果我们仅仅抱残守缺,不用新的文化去发展创新,那么,高职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就会易手。 因此,在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7多样化的原则,在先进文化指引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在“以人为本”的生态关照下,用和谐发展
14、观和先进的文化促进校园文化乃至整个文化的百花齐放和繁荣昌盛,不断创新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特色的高职校园,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引导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在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无论何种性质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原则不能去除,这是校园文化得以开展的底线。因为“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也就是正确处理好传统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注释 王绑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5. 何大可.“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2(6):49. 李振远.大学生的一九九四:“非理性”的衰落与“实用主义”的深入J.中国青年,1995(4):1 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中国文化研究集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9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8参考文献 1王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的反思及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3). 2张立华,路占武,王淑梅,等.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