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9296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绪论概念( P3-4) 国际行为主体: 它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独立行使国际权利,并能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实体。在国际社会中,行为主体经历了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 国家是具有固定的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领土和居民是国家得以生存的客观前提与物质基础,一定的政权组织是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而主权是国家最根本的属性,国家因而被称为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它是一种跨越国家的机构,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营利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以称为国际组织,

2、既包括政府国际组织,也包括非政府国际组织。 国家 利益: 利益是影响国际行为的根本因素,而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概括的说,一切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因素 都是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的内容,根据轻重缓急不同,可以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根据不同的时效性,可以分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根据不同的内容领域,可以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国家实力 : 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以及对外部世界发挥影响的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一国的物质力量,又包括一国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国已有的现实力量,也包括一国潜在的以及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机制。国家实力是国家在国际舞台

3、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章: 1、雅尔塔体系( P3) : 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 1943 年德黑兰会议,1954 年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基本蓝图,其实质就是大国 划分势力范围。战后两级格局基本上是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两极格局( P5) : 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

4、霸权。 3、尼 克松主义( P8) : 主张:对“盟国和朋友”要建立“伙伴关系”,让他们“分摊负担和责任”;对苏联实行以实力为基础的“现实威慑战略”代替“对抗”,即“从实力地位为出发,明智的进行谈判”,同时推进美中合作的“三角战略”来牵制苏联;从亚洲收缩兵力,以集中力量同苏联在欧洲进行争夺。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P2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两极格局中的“极”具有确定性,就是美苏。而多极化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 ,目前还很难确定哪些世界政治行为主体是一“极”以及当今世界共有几“

5、极”。从目前力量分布来看,大体可以说是“一超多强”。但是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的合力作用和不平衡发展规律,会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变化。 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趋势中,即有美国这样具有全球和国际意义的强大中心,以及实力不如美国的次强大中心,也有类似南亚印度、中东以色列等的地区中心。他们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犹如长短不一的辐射线,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可以概括为“一 超多强,多边竞争”。“一超多强”是各国力量对比,尤其是大国力量对比的一种现状,它是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 5、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6、( P25) (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新干涉主义盛行 “遏制”中国的战略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美国的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 2)局部动荡频繁发生 (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6、伊斯兰国( P30) : 2003 年,约旦逊尼派激进分子扎卡维率“穆斯林圣战者组织”参与伊拉克的教派冲突,大搞恐怖袭击。 2006 年,伊拉克国内的教派冲突演变为大规模内战。“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内战中继续壮大,合并其他一些组织,改名为“伊拉克伊斯兰国”。 2011 年底,随着美军撤离伊拉克,“伊拉克伊斯兰国”得以迅速扩张。在巴格达迪的

7、领导下,从零星的恐怖主义袭击,转向有组织的军事叛乱和夺取政权。 2011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成为“圣战”狂热分子的温床。 2013 年初,巴格达迪抽调部分主力挺进叙利亚,并与 4 月 9 日宣布成立“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 ISIS)。 ISIS 在叙利亚内战中积累了实力之后继续以武装斗争掠取地盘。 2013 年底到 2014 年 6 月,巴格达迪逐渐打通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大战场,攻克摩苏尔、提克里特、费卢杰等重镇,控制尼尼微、萨拉赫丁等省的大部分地区,逼近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并控制伊叙、伊约边界的全部过境点。 2014 年 6 月 29 日,巴格达迪宣布将“伊拉克和沙姆”字样除去,“

8、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更名为“伊斯兰国”( IS)。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 第二章: 1、布雷顿森林体系( P36) :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 协定作为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另一个是美元及其他货币的国际汇率制。意味着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可以代替黄金

9、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道奇路线( P37) : 早在 1945 年日本还没有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美国在美苏冷战迅速激化和共产主义红色政权的迅速扩张的压力下,认为有必要在亚洲建立一个基地,以遏制红色政权的发展,所以在东京大审判过程中,美国就做好了与日本合作的计划,开始准备战后扶持日本,这个计划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著名的“道奇路线”。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因此,建立一个以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要求为准则的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就成为了美国二战后主要经济目标,而日本的惨败为建立美国领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

10、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另 外,在国际关系方面,自从 1947 年以后,美苏两国对立关系明显加深,冷战开始公开化。而中国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也使美国看到了红色政权的扩大。基于这些情况,美国认为制定一个“遏制政策”已经成为当前美国发展新经济,政治体系的重要一环,而战后日本将会成为“遏制”政策里的重要一环。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就一直想在远东地区建立一个“反共堡垒”,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遏制红色政权的屏障。为此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在经济上,政治上重建日本,着重在经济上重建,鼓励促进日本早日自立,尽快 复兴。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 1949年 2 月,当时的美

11、国总统杜鲁门请求底特律银行家约瑟夫道奇作为麦克阿瑟的经济财政顾问指导对日本的经济新计划,即实施“稳定经济九原则”和“稳定工资三原则”,积极推行道奇路线 3、凯恩斯主义( P38) : 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对“福利国家”型的国家干预主义做了最为系统而有力的论证,对缓和与拜托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具有一定的作用。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利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敢于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使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反战的黄金 时代,使死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他没有找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4、跨国公司( P48) : 跨国公司主要

12、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5、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P54) (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 3)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和多种模式的共存竞争 ( 4)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6、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P61) ( 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 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 ( 3)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P65) : 可持续发展是

13、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4、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第三章: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背景与原因( P73) ( 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 2)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 3)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 战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战后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构建的国际经济机制,使发达国家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掠夺性地购买和利用第三世界的原材料,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制度环境与重要的物质基础。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也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和发

15、展提供了启示 2、宏观调控机制( P74) : 是政府发挥 干预经济职能的一整套方法与制度,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与其相互充实、相互促进。发达国家经常是将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综合起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最主要和最经常使用的手段是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此外还通过指导性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行业规章、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 农业政策、交通政策、能源政策、教育政策、地区政策和制定法律等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3、第三条道路( P76) 4、发达 国家福利制度建立的四大支柱( P77) ( 1)混合经济,即 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并存 ( 2)充分就业,即把失业率控 制在 3%以

16、下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自愿就业) ( 3)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指税收 ( 4)社会保障,构成了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基本形式: 社会保险,有固定职业的人参加,费用由政府、雇主和受益人共同负担 社会扶助或社会救济,主要向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费用由政府承担 社会福利,包括家庭补助、公共教育政策、住房补助政策 5、不同的经济模式与面临的共同问题( P81) (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也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限定政府的作用,比较注重个人主义与市场竞争。 德国模式:也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

17、企业,同时以社会因素保障市场的运行。市场竞争和社会平衡结合起来,注重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相结合,在鼓励竞争的同时,注重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追求利润的同时,向工人提供较普遍的社会保障;在企业管理方面,建立起共同决策制度等。 瑞典模式: 其特点是推行经济民主、自由和社会平等。为此,让工会代表参加董事会,允许职工将资金集中用于投资,实行工资一致原则和集体谈判制度,特别是实行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度,把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涵盖几乎全体国民的福利支出 日本模式:也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不但调节市场,同时直接引导企业,并把重点放在对企业的引导上。 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18、的深层矛盾( P82) ( 1)周期性经济危机困扰: ( 2)结构性失衡: 各 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就业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 。 ( 3)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加重,贫富差距扩大。 ( 4)生态失衡问题日益显现,消费主义原则之下的增长方式的弊病暴露无遗。 7、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状况的变化: (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 对立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是各阶级内部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阶级内部明显分化成不同的阶层、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 工人阶级的队伍扩大,内部构成多元化。 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比重

19、下降,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较大增长,同时资产阶级的成分复杂化。战后,大垄断资产阶级随着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而扩大。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化是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和中产阶级的扩大。 ( 2)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工人运动在战后初期和 20世纪 70年代曾掀起过高潮,主要目标是争取社会民主和社会公正。不过从总体来看,以工人为主体的阶级斗争呈缓和、下降趋势。 ( 3)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和相互交融的趋势,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国内 中产阶级的兴起,社会政治多元化的长期发展,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现实,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使

20、西方国家政治思潮和政党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政坛上的分野与政策制定中的争论繁复多变,各种思潮、流派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渗透与容纳,政治原则在实践中的灵活性,服从现实需要的实用主义 ,在各种主张和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的折中倾向,极端模式的淡化,政党政治的中间化,成为十分突出的现象。 8、水门事件: ( P87) : 1972 年 6 月 17 日夜,美国共产党尼克松竞选班子 5 名成员为了刺探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全国总部 水门大厦安装窃听设备,因行踪被发现而遭到逮捕。在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等诸多新闻媒体的不断追踪报道和民众的强烈抗议下,包括尼克松总统的特别助理在内

21、的数名高级官员相继被捕判刑。 1974 年 8 月 8 日,尼克松总统在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而面临弹劾危险后被迫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面临弹劾 而辞职的总统。 2005 年 5 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他就是“水门事件”中的秘密线人,也就是所谓的“深喉”。 9、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实质: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 ,首先,它是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结构形式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 10、分权学说简史: ( P90) 11、准确把握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

22、主政治的实质: 要准确把握当今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必须对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局限作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 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中世纪的专制统治,民权代替君权,分权代替集权,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 资产阶级积累了管理国家的经验。在不断探寻有效合理的统治方法的过程中,在解决使政府发挥管理被统治者职能的同时又能管理好自身,使社会政治生活在民主与权威、自由与秩序之间保持平衡等难题上,资产阶级积累了颇有价值的经验。 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 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内存在的 矛盾,即形式上的民主、平等与事实上的不民主、不平等,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

23、有制基础上的民主制势必面临的矛盾。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彻底消灭了封建的政治特权,倡导公民在政治上平等 ,但并没有摧毁经济领域的不平等关系,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资产阶级的力量全部取决于金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尽管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形式上日臻完善,但是它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财产对政治的操纵。因此金钱政治成为西方民主制的基本特性。 简言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政治形式来看,就其包含的丰富的管理技术来看,是有效的;就人类文明所追求的权利平等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程度来看,它达到了西方社会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现存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其突出表现是政治与金钱之间深厚的亲缘关系,这使

24、它一直存在 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与固有的内在矛盾。 1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民主的危机与讽刺 : 西方民主政治在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 战,出现了所谓“民主的危机”与“民主的讽刺”。 这一方面是指由于民主的实行强调平等和个人的权利,冲击了社会的共同目标,导致了政府权威的削弱和统治能力的疲软;另一方面,指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实际上往往表现为权利的独占性,即国家独占、政府独占以及个别党派集团独占,导致民主蜕变为商业利益的附庸。它们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过度追逐党派私利与金权政治的不断发展。 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 :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

25、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势力。其中美国的种族歧视已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顽固的、难以消除的思想、心理和无形的社会制度。种族主义、民族至上主义甚至反映在欧美一些主流派学者和普通民众思想中,他们担心西方世界的非欧裔种群超过欧裔种群的人数,会导致西方文明的丧失。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矛盾趋于表面化,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普遍抬头的动向是一致的。同时,它更是一些 深层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世界范围的南北贫富差距的矛盾、地区动荡冲突的矛盾以及国内贫富悬殊的矛盾通过移民问题、种族问题的折射。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

26、国情的特殊性,在这方面的问题与上述国家有所不同。它表现为嫁接在传统国家主义和权威主义之上的,在完全忠心与奉献于国家的精神下否认侵略、不作反省、惟我独尊的狭隘民族意识,以及由于侵略历史对日本在今天成为政治大国构成障碍所进一步诱发和滋养的偏执的民族情绪。种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无疑是极具煽动力的剧毒品,对国内社会的统一和谐与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宁都会带来严重威胁。 精神和信仰危机 : 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价值观念的过度膨胀和泛滥,是精神和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崇尚通过奋斗实现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价值取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以个人主义不受拘束的过度膨胀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物欲横流,追求个人任何欲望的满足,认为

27、一切价值是相对的,从而更为推崇个人的自由选择,使社会失去道德判断标准,造成个人精神和信仰的空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家庭危机、酗酒、吸毒、犯罪,等等。一个极端的表现是脱离社会的邪教组织活动猖獗,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 到精神寄托而醉心于寻求某种超凡的信念,并把死亡视为超凡的途径。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表现是反社会思想和组织的蔓延,例如美国各地的一些民兵组织主张公民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机构,宣称要拿起枪来对付美国政府,甚至直接持枪对当地官员进行威胁、绑架和审讯。 1995 年造成 169 人丧生的俄克拉何马城联邦政府机构爆炸案就是美右翼民

28、兵组织的外国成员所为。可见资本主义物质的富裕发达也会滋养出精神的贫困,从而破坏社会健康,同时个人中心主义的精神信仰与私有制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这类问题很难根除。此外,还有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 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发达国家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并困扰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3、美国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历史上,美国曾长期奉行孤立主义,避免卷入欧洲国家的争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实力凌驾于其他西方国家之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制定和推行全球性战略,因而扩张的欲望大大膨胀,把确立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作为首要的目标。在各个时期里,随着国际形势和

29、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在调整。 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 从战后初期到 60 年 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杜鲁门政府( 1945-1953 年)上台以后,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订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建立大量军事基地。艾森豪威尔政府( 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 “解放战略 “、 “和平取胜 “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 “大

30、规模报复战略 “和 “战争边缘政策 “;加紧向印度 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肯尼迪、约翰逊时期( 1961-1969)。肯尼迪政府确立了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 “的“和平战略”,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 “多米诺骨牌理论 “和 “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美国以 “灵活反应战略 “取代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搞武装颠覆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把 “特种战争 “发展为 “局部战争 “。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和“人权外交” : 1969 年尼克松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 1970 年 2

31、 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提出以 “伙伴关系 “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 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具体内容是: 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同盟国的 “伙伴关系 “,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以谈判牵制苏联,保持苏美之间的均势 ;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在美国绝对霸权失灵的情况下,采用“均势”政策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和霸权地位。 1974 年 8 月,尼克松因 “水门事件 “辞职。福特政府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卡特时期( 1977-1981 年),“人权外交”得到发展,恢复美国

32、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为美国在国际社会里的形象增添道义色彩。 1979 年以后,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趋于强硬。 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 里根政府( 1981-1989 年)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雄心勃勃的“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标志着美国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质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此举给苏联造成极大的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政策进行调整,遏制与谈判双管齐下。 1982 年美国与中国签署了八 .一七公报,减少了在技术转让方面的限制,两国交往扩大。布什政府( 1989-1992 年)针对苏东改

33、革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全球 战略。 A“超越遏制 “战略。内容是: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超越遏制 “战略同 “遏制 “战略相比的特点是:目标更高;战略实施的空间更广;手段更多。 B 建立 “世界新秩序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描绘了体现美国理想的世界蓝图,其要点是在美国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整个世界。 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 冷战后,美国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随着美国综合国力遥遥领先和相对战略地位优势得到强化态势的形成,美国的霸权主义气势极大地膨胀

34、。 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 1992 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入主白宫。克林顿提出美国外交将建立在“三个支柱”的基础上,即: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原则。 1994 年 7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其实质是在各领域保持美 国的优势,确保下个世纪仍然是“美国的世纪”。其内容和主要做法: A 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 合作”的世界秩序。 B 调整地区战略部署,防范的主要对象是对美国不利的地区性大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仍然在欧洲,巩固北约和推动北约东扩是其核心性政策;在亚太,巩固和加强美日、美澳、美新和美韩双边安全 同盟,对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实行预防性遏制,同时奉行对华接触战略

35、。 C 提升“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甚至一度将其置于全球战略的首位。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 把更多的国家纳入到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之中。 D 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并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 1999 年科索沃战争,包含了将西方势力扩展到整个巴尔干的地缘战略意图,同时谋求在欧洲进一步普及西方的制度与价值观,是也重要动机之一,并通过消 除“人道主义灾难”等旗号树立道义形象。E 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 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 : 2001 年,共和党人小布什成为白宫的新

36、主人。尽管布什任职时间还不长,但其以实力政策谋求美国的绝对安全与霸权的全球战略已轮廓初现,布什政府推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尤其引起全世界的 极大关注。迄今为止,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 将维护美国的军事安全置于对外战略的首位,将恐怖主义作为首要威胁,确定所谓“邪恶轴心”,追求军事绝对优势和国家绝对安全。 B 采取“点菜式的多边主义”,一方面利用多边主义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坚决摆脱多边机制与多边合作对其权势与行动的限制,经常一意孤行地采取单边主义政策。 C 调整全球地缘战略,构建国际安全新框架。阿富汗战争以后,继续坚持欧洲第一,但相对降低欧洲的中心地位;重视增强在亚洲应对未来

37、挑战,大幅度提升中东和西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通过鼓励日本向海外派兵从而为美军事行动赢得实质性支持,借在东南亚开辟反恐第二战线而 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改变中亚地区地缘政治面貌和军事力量平衡,这些已经使亚洲安全体系的天平向有利于美国的一方倾斜。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内在连续性十分突出,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 霸权战略并非为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 A 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内部权力关系的本质是霸权而不是平等。不过美国建立和维持联盟体系的方式仍具有较为灵活的特点。 B 美国竭力赋予其霸

38、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 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美国的道义外交是实用主义的;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一个关键性课题仍是实现其野心勃勃的全球“义务”与有限能力之间的平衡。 C 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文化战略攻势以及挟经济科技优势而形成的文化强势,使得美国霸权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形成所谓“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美国霸权战略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既使我们看到美国霸权得以建立和保持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美国霸权所蕴涵的内在矛盾。不管霸权的样式多么文明 、巧妙,它所蕴涵的统治与控制的根本内核都是无法长久和不可接受的。 14、美国例外论: ( P96

39、) 15、新东方政策: ( P106) 16、日本“和平宪法” :( P113) 17、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实质是霸权主义) : 霸权主义,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控制,谋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甚至整个世界实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强权政治,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的政策与行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种在国际关系中对权力的滥用,是与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禁止干涉 内政、禁止侵略和以武力相威胁等国际法准则完全背离的;但霸权主义更侧重于指追求权力地位至高无上的

40、绝对性,而强权政治更侧重于指对权力的野蛮使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第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竞争性,成为促使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经济制度方面的基础与动因;第二是强大的实力地位,提供了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物质基础;第三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的信奉、对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权力地位的留恋、对强权思 想和扩张传统的继承、对自身文明的强烈优越感和对其他文明的极端排斥与敌视等,这些也是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因素和政策因素。由于当代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形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仍不时诉诸炮舰外交,但总的来说越来越趋向于使用更加多样和隐蔽的方式,如制度霸权、话语霸权、规则霸权、文化霸权等,其中制度霸权不仅是最重要的霸权手段,也突出反映了西方霸权力图实现全球资本主义化的实质。制度霸权是实力与强权在国际关系机制化中的反映,是国际机制与制度受挟制于强势权力及其利益而形成的。 西方国家的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掌握着国际强权的西方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