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歪打正着的杯葛行动我的困惑 小丁是我们班里最能惹事的孩子,坏就坏在他那张嘴上。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吵大闹,有时仅仅是一语不合,他立刻大发雷霆,骂骂咧咧。 “你神经病啊!” “你脑袋被门挤了吧!” “你可以滚了!”“你真是个大白痴!”这些伤人的话都是他的日常用语,也是他和同学多次发生冲突的导火索。本来可能只是意见不合,随即就变成了对骂,甚至是动手打架。 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我都会耐心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尽管我知道问题大多是由小丁引发的,但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还是要求争执的双方都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在全班承认自己的错误,握手言和,也借此教育全班。虽然我在班里多次批评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
2、鼓励大家通过和小丁真诚的交往,帮助他改掉随便骂人的坏习惯,不要轻易被他激怒,多宽容,多包容。 我相信,有效利用集体的力量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但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同样的纠纷还是持续发生,小丁争执的对象不断增多,而且他越来越不会从自己身上反思问题了,总是以“他先骂了我” “他先动手”等理由为自己辩解。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处理方法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所期望的用集体改变个人的行动失败了吗?是我最初的思路就错了,还是我用错了具体2的方法? 歪打正着的“杯葛行动” 这天,值日班长小童记下了小丁的名字,理由是“骂粗话” 。放学总结,我一点小丁的名字,小丁立刻站起来说:“我没有骂人!小童冤枉我!” “我听到他骂
3、小云是肥婆的!小云发本子不小心把他本子碰掉了,他就骂人!”小童的话引发了大家的议论。 “你们都针对我!肥婆不是粗话!”我真是火冒三丈,立刻喝止了他的嚷嚷,大家都吓了一跳,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这一刻,我对小丁真是失望至极。 “小丁!这次老师不想去耗时损力地了解所谓的真相了,你有没有骂人, 肥婆算不算粗话,会不会伤害到别的同学,你有你自己的判断!” “他们”小丁还想狡辩。 “不要再说别人针对你了,你从开学到现在,和多少同学吵过架,动过手,你自己清楚得很!既然你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懂得反思自己,就不值得大家真心对你!” 对小丁说完后,我缓了缓语气,对全班同学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
4、谐相处是我们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准则。但就是有个别的同学永远要出口伤人,总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所谓的理由。为什么大家都能遵守的准则,只有他一个人做不到呢?我们已经给过他很多次机会,他却屡教不改,他所伤害的人往往是那些真心愿意和他接触的人。所以老师只能做一个艰难的决定大家暂时都不要再和小丁有过多的接触,直到他学会如何与大家相处,遵守大家都能做到的行为规范为止。老师并不是要求你们抛弃任何一个同学,只是既然有人总是做不到,我3们只能减少或避免接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很多孩子都在点头。“老师也要问下有没有特别喜欢小丁的同学,如果你觉得可以和他友好相处,你现在举手,老师也绝不干涉你们的交往!”没有一个人
5、举手,甚至没有人看小丁。我瞄了一眼小丁,他的脸上写满了愕然,他不敢相信,班主任居然要求全班同学杯葛他!就这样,我直接放了学,甚至没有和小丁多说一句话。 冷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有点冲动了,开始纠结,这么做到底对不对?要求大家杯葛一个同学是不是太过分了?想起之前一件件事情,我还是打算坚持下去;不过我打算在这个惩罚上加一个期限,也算是给小丁一个台阶下,尽量减少杯葛行动对他的打击。 第二天早读前,我又重申了对小丁问题的处理方法,这次我的语气缓和了许多。我把这件事情定义为“帮助小丁学会与同学相处的一次尝试” ,并且再次询问:“有没有觉得小丁特别好,一定要和他玩的同学,有的话一定要赶紧举手哦!老师一定尊
6、重你的选择!”还是没有人举手,小丁特别沮丧地低着头,一言不发。 “好的,既然大家都不举手,那就要说到做到哦!今天是周二,周五之前,如果小丁不再闹出什么事端,能和大家友好相处,我们就再次接受他!但是之前谁要是犯规,老师可要惩罚这个犯规的人哦!”大家都笑了。小丁还是一脸严肃,只见他咬了咬嘴唇,大约是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平安度过这不能随便发脾气的一周。 这一周,我和小丁过得都不轻松。小丁努力保持小心翼翼的状态,忍受着无人搭理的寂寞。他最初很焦急,时而气呼呼的,时而自问自答,4时而嬉皮笑脸地逗同学们说话,时而大声抱怨大家都不理他。我谨慎地观察着班里的动静,如果有人开始忘记约定,和小丁有“特别”的互动,我就
7、会半开玩笑地告诉他:“要坚持哦!不能做叛徒哦!” 渐渐地,同学们也开始把这个“杯葛行动”当作是一次游戏,一次帮助小丁顺利回归的考验。如果有人突然忘记了规则,想和小丁说上一句,其他人就会很默契地用手指做出“嘘”的动作,然后大家都笑了。实在遇到一些必须说的话,大家就用手势、小纸条和小丁沟通,就是不和他说话。看到小丁窘迫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我们又好气又好笑。从大家的眼神和举止中,我感受到大家明白了我的用意,也感受到大家慢慢原谅了小丁。比起听我长篇大论的批评教育,看小丁作秀般地和同学们握手言和,大家显然更喜欢这样的“集体行动” ,因为没有遵守集体行为准则的孩子真正受到了惩罚,而这个惩罚是遵守集体行为准
8、则的所有人共同给予的。渐渐地,小丁也由最初的抓狂变成接受,还曾经偷偷地问我:“是不是只要坚持到周五,下周大家都可以和我说话了?”虽然我心里暗自偷乐,但还是一脸严肃地告诉他:“你好好坚持到周五再说!” 周五放学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了全班同学,我说:“感谢大家这一周的坚持,你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某些同学,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相处环境,我们可以做到不争吵,不打架。谁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准则,谁就无法获得集体的尊重!”然后我看着小丁,认真地问他:“小丁,你愿意回到这样一个和谐的集体,并按照大家的方式处事吗?” “嗯,我保证再也不和同学们吵架、打架了!这一周真是憋死我了!”小丁像是5听到大赦一样,赶紧回答我。
9、 “那大家觉得怎么样?要不要接受小丁的回归?”问大家的同时,小丁赶紧特别委屈地看着大家,那种眼神和他吵架时的盛气凌人完全不同,再联想到这几天小丁的一举一动,大家都乐了,纷纷表示再给他一次机会。于是我宣布,因为这一周小丁没有再和同学发生争执,所以从下周一开始,我们对他“解禁” ,希望下周一能够看到一个全新的,懂得和别人相处的小丁。 从杯葛事件到现在,大约有一个多月了,小丁再也没有和任何同学发生过冲突。一来是被人杯葛的滋味实在不好受,相信小丁一定记忆犹新。二来,一旦小丁摆出要骂人的架势,就立刻有人会说:“你忍住啊!我们不和骂人的人玩!”小丁就把即将脱口而出的话重新咽回了肚子。久而久之,小丁也学会了
10、控制脾气和使用文明语言。其他同学之间的小纠纷也少了很多,毕竟谁都不想被大家杯葛嘛! 从心理学寻因 其实我一直庆幸这次“杯葛行动”歪打正着,我一时冲动下的举措反而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有了深刻的反思。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次我是利用了集体的力量纠正了个体的偏差行为。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出某种行为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作“从众” 。很多人认为从众会使人丧失自己的个性,而我认为其实从众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集体价值观,并从多数人着手,让这多数人去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去跟随。本来,我希望依靠个别同学对于小丁的宽容去改变小丁,
11、却纵容了小丁在具体的细节上大做文章,推6卸自己的责任,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还让吵架和打架成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常见方式,陷入不断处理孩子们纠纷的怪圈。而杯葛某一个孩子却很有效,看上去很残忍,但对于教育小丁这样的孩子,与其要求别人去宽容他的行为,不如使他感受到集体的压力,令他放弃自己错误的做法,真正意义上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最初小丁也许只是为了避免可能会遭受的集体的惩罚(杯葛) ,而顺从于集体处事方式,但久而久之,他会慢慢开始相信集体的处事方式是正确的,从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集体的价值观靠拢,最后改变自己的坏习惯,逐渐变成一个懂礼貌并真正遵守集体行为准则的孩子。 这是一个成功利用集体力量纠正个别孩子错误行为的成功例子,当然杯葛的方法不能常用。但从中我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教育应该面向大多数,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带领学生。很多时候,只有把班级的大部分人牢牢抓住了,形成一种正能量,才能吸引那些游离在边缘的孩子通过改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向集体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