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本理解应培养学生的三“读”习惯“阅读方法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 。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读书不得要领,思维习惯、思维层次还停留在浅表层面,没有将思维的视角真正指向文本。通常情况下,要完成一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会经历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 一、粗读文本 所谓粗读文本,就是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情感、表现方法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弄清楚文章是写什么人、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粗读了一面之后,要能够说出本文主要是写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相见,得到了鲁迅先生帮助的事件;读了济南的
2、冬天之后,要说出这篇文章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读了蔚蓝的王国之后,要能够说出本文在写作上的最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借助想象。此外,粗略地读了文本之后,还要明白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是记叙、议论还是说明,是总分、并列还是逐层推进等。 此外,还有几种文本的表现手法需要把握。第一种是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人物的今昔对比,主人公对其他人物不同态度的对比,两种不同场景气氛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凸显文章的主题。第二种是烘2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通过某种场面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三种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章
3、想要表现对人、对物赞颂与褒奖的情感,起初却表现出对他的厌恶与贬抑,然后通过自己的见闻与经历,改变了初衷,获得了对他的好感。第四种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唐代诗人杜牧赤壁一诗,借一只沉沙折戟来表现赤壁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谓匠心独运,令人拍案。 二、细读文本 所谓细读文本,就是通过细致阅读,领会言语内在的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感悟其内在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借此提供更多感悟的可能性。 我在阅读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体会,凡优秀文本的作者,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了美不胜收的文本世界,而且会教给我们进入这个世界的一把隐秘钥匙,文本细读便是掌握这把隐秘钥匙的挈口。尤其对改变当前较为浮躁的语文教
4、学状况,让阅读教学真正回归文本、回归“语文” ,意义深远。 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它应该是边读边思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含蓄隽永的语境词、修饰限制的副词进行思考分析。这些词语表现出深刻的内涵,特定的语意,丰富的情感,值得我们慢慢咀嚼。一方面,对文本中佳句的仔细体会也不可少,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两类句子,一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就要思考这些句3子的表达效果;一是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就要思考这些句子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某一段落进行认真的分析,如起始段总领全文的作用;议论揭示文题、引入下文
5、的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题的作用;问句设疑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引用诗句、歌词,增添作品的文学色彩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通过描写、议论来引出话题,引出文章描写的对象。中间段落,有时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文末段落,可以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以是言简意赅,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是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从根本上说,以上对文本的细读,都要借助于思考,都取决于进入细读过程中的读者的语文素养。这里的素养,包括读者的解读姿态、解读经验、解读策略、解读智慧、解读动机等,也包括读者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生阅历、人格特征、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 三、研
6、读文本 所谓研读文本,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一些不很理解、内心产生疑问的地方进行发问,进而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合理解答的过程。 平时考试试卷上设计的考题,就可以说是命题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已经出现的和他人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疑问罗列出来,从而引导自己或他人对这样的疑问进行解答。通常情况下,研读文本的角度有:解释语境词,赏析句子的表现效果,辨析词语的表达作用,研究某一段文字的思想内涵,链接课外知识并作分析比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课堂上的发问,实际上就是这样产生的。4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文本是学生课堂
7、学习的凭借、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要提高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质量,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至关重要。要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教师必须精心研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要经历一个由认识进入到统摄的过程,进行从读“薄”到读“厚”的反复循环,进而拓展出一个丰富的空间,这样才能准确、深刻、多元地解读文本、体认文本,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指导阅读,做好课堂阅读的组织者,自如地应对课堂上的一切。总之,教师本人对文本的体验、感悟、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 精心研读文本,才能发现文本中蕴涵的目标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等。有效地拓展文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 总之,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因此,教师必然要实实在在地研读教材,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关心自然和生命” 。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授课、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都应该三“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