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张奚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张奚若(18891973)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在担任教育部部长期间,他结合当时教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张奚若,1889 年 10 月出生于陕西省朝邑县(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乡仓西村,字熙若,自号耘。18 岁到陕西最早成立的新式学堂之一宏道书院读书,并于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一至四届全
2、国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52 年 11 月,张奚若担任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和主张,促进了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形成,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担任教育部部长期间,张奚若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主张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教育和体育卫生的偏向” ,强调“实施全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他主张要通过开展好学校的体育工作、支持少年儿童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减轻学生负担等方式2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他强调要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3、纠正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反对“搞体育怕影响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的错误思想,反对不顾学生的身体状况,强制体育锻炼,损害学生健康的行为。 张奚若认为,体育工作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反对因为“营养不好、不能锻炼” “设备条件差、没办法搞”等理由拒绝体育锻炼,必须立足现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他提倡学校领导干部和体育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体育教育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学校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领导,学校体育教师也要增强主动性,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体育活动。张奚若认为,开展少年儿童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要把它当作实施基
4、本生产技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与整个教育过程结合起来,不仅要配合课堂教学,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活动。社会各界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努力培养祖国的新一代。 劳动教育,树社会主义新风 1957 年,学生升学、入学和就业的矛盾非常突出,大量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相当数量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张奚若指出要积极引导群众,依靠群众,突出劳动教育,缓解社会紧张情绪,逐渐形成新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他强调,要引导群众了解国家建设方针,认识到教育事业和工业建设之间的关系。 3他指出,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文化教育建设必
5、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予以发展” 。如果教育事业“企图越过经济建设的发展,那就必然会分散重点建设的力量,影响工业化的实现,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结果是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物质保证” 。 张奚若认为,要依靠群众,通过发挥学校和社会潜力缓解入学压力,一方面学校要挖掘潜力,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动群众,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对生产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自身要“明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为着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教养的劳动者” 。社会上要宣传好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
6、新风气,树立典型。 师范教育,促教育事业发展 师资力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教育事业刚刚恢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张奚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主张要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他认为师范教育与普通学校和国家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干部大多由各级学校培养,而各级学校的教师队伍则由师范类学校培养。 在 1953 年召开的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上,他指出, “高等师范学校办的好坏,数量多少,直接影响中等学校的质量和数量,间接影响到国家培养建设干部的计划” 。他认为, “发展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师范
7、教育跟不上,普通学校的师资就会出问4题,国家培养干部的计划就会受到影响。 他指出,在师范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任期间,他力主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现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张奚若认为,大力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必须团结、教育好现有师资,两者不可偏废,新旧教师之间应该秉承“彼此尊重、团结一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原则和谐相处。 当时,国家正规学制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四年、师范专科学校进修两年方可执教中等学校。正规学制师资培养的年限较长,难以缓和现有师资供需的矛盾。张奚若主张在保持正规学制不变的前提下,积极采取一些必要且可行的临时过渡办法来满足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
8、一方面从师范学校内部入手,根据师范学校和当地教育情况调整毕业生工作方向,一种是缩短学制,例如,有些师范学院或某些系因为师资条件不足,可以允许其三年级的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另一种选择则是降低对师范类学校毕业生任教条件的要求, “原为培养初级中等学校教师的二年制专修科毕业生”可以通过“改变培养目标并相应地改变教学计划”来担任高中教师。 另一方面,他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师资,采用多种渠道来解决师范教育的不足:一是利用其他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师资;二是在各级机关团体中抽调一批具有适当条件的人员到中等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三是现有师资通过短期培训,可以担任更高一级的教学工作。在他的支持下,1953 年我国高等
9、师范学校在校学生较 1946 年增长了近一倍。 治学严谨,反急功近利做法 5张奚若治学非常严谨,他认为,做学问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应该鼓励钻研、容忍失败,必须反对急功近利的做法。 他提出:“治学是要投资的,给一批人时间,叫他们去研究,即便这批人中间可能只有少数能真正有所贡献。 ”他对教书的要求十分严谨,因此他的课有个特点:“好上不好下” 。课上,他对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有褒有贬,讲课的声音也随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下课之后,学生必须按照他的要求阅读参考书,这是一项繁重的作业。因为,他从不主张多读教科书,而特别注重阅读思想家的原著,如柏拉图的共和国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都是必读的。 应该说,张奚若担任教育部部长的 5 年间,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奚若一生治学严谨,著述不多,主要有社约论考 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 卢梭与人权等论著,在当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3 年 7 月 18 日,张奚若于北京逝世。去世后,其著述经整理辑成张奚若文集 ,于 1989 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