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60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三 Q+三 C”发展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摘 要“环首都贫困带”是围绕首都形成的贫困区域,该区域的发展状态与首都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状况是由首都和环首都区域之间不对称发展所造成的。环京津的京南地区是环首都地区的重要区域,为了让该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必须顺次经过“丁” 、 “工” 、 “王”的空间构造步骤,最终打造成为“田”字型城市发展格局。在充分考虑自然垄断、行政干预等多种区域因素的情况下,应分四个层次使京南城市群得到发展,北京、天津是第一层次,保定、廊坊是第二层次,核心县级市是第三层次,普通县与镇是第四层次。这样就能够使京南城市群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整合,达到以强带弱的目的。环首都的京

2、南地区由此也就从“服务京津”变为“对接京津” ,从而逐渐培育起自身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三 Q+三 C”;“环首都贫困带” ;京南城市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4-0021-07 环京津区域有 24 个贫困县,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为使京津冀地区根据区位条件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环京津地区需要划分为京西、京南、京东三个区域1,通过软区划的方式逐渐实现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域协作发展,彻底改变“环京津贫困带”问题2。图 1 中的阴影部分就是京南城市群的范围。京南城市群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京西城市群(区域 1) ,京东城市群(区域 2)相互呼应的

3、。京南城市群包括了蔚县、涞2水、易县、涞源等环京津贫困带包括的县域,以及保定的顺平、满城、徐水、定兴、清苑、容城、涿州等县域,此外还有北京行政区划中的南部部分地区、廊坊全部和天津部分地区。该区域与京西区域、京东区域的差别在于面积小、小城市密集,分布在京广线的两侧,区位优势显著。该区域除了能够很好地与京东区域、京西区域呼应外,还能够借助较好的发展基础,承接京津的辐射。区域内的保定和廊坊这两个隶属河北省的中等城市,与北京、天津形成“丁”字状的空间构型,再以“丁”字为基础逐渐发展为“工”字结构,并逐渐发展为“王”字结构,再逐渐形成“田”字结构的城市发展格局。京南城市群包括了保定的大部分地区,保定作为

4、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3,能够与京津大城市进行充分融合。 一、 “田”字思路下的京南城市群构建 (一)第一步:“丁”字构架 “丁”字构架是京南城市群的脊梁, “丁”字构架的“”由“北京廊坊天津”一线构成,廊坊位于北京和天津的中间,在京津两个城市间发挥着桥梁作用。 “丁”字构架的“|”由“廊坊固安高碑店定兴徐水保定”一线构成。在这个“丁”字构架中,有京津两个大城市和廊保两个中等城市(如图 2) 。 “丁”构架中的“|”在高碑店与京广线汇合。目前在“|”中,高碑店廊坊之间的区域还没有很好的构架,“北京房山涿州高碑店”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丁”字构架的西侧区域较东侧区域在京南城

5、市群的构建中发挥较大作用。这样的“丁”字构架,不仅有助于疏散京津城市内部的拥挤程度,也能够促进廊坊快3速成长。在“廊坊高碑店”段逐渐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北京房山涿州高碑店”的压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拉动“廊高”段更广大腹地的发展,带动更多小城市成长起来。在“廊高”和“京高”两条线的作用下, “京廊高”就成为了受到重复影响的三角区。只有“丁”字线的“|”线纵深发展,京南城市群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二)第二步:“工”字构架 “工”字构架是在“丁”字构架的基础上纵深发展的, “工”字构架的北“”是“京廊津” ,南“”是“易县满城保定清苑高阳” ,这条线以保定为中心向两侧延伸。 “工”字发

6、展构架是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直接对话的城市发展模式。京津的城市辐射力逐渐将“工”的南“”线包括进来,在“工”字构架的南“”线上,保定是核心城市,也是京津南向发展的第一个中等城市。保定在历史上就有“京畿要地,华北干城”的美誉,说明了保定在区域联系中的重要性。 “工”字构架不仅能够将京津的影响力引导到更远的地方,而且可以在“丁”字构架的基础上在“工”字的南“”线上将这种影响力逐渐向东西两侧扩展,逐渐形成以保定为中心的次级城市群,与京津等大城市呼应。大城市的职能在逐渐向外围分解的过程中,在更大范围内扩展了城市影响力,在自身的拥挤程度得到缓解的同时,其他中等城市也得以快速发展。保定作为京津大城市周边的次级

7、城市核心4,在成长过程中,不但能够将邻近的周边县城如徐水、满城、清苑、顺平、高阳、安新等带动起来,而且可将保定西部更远的地方以及天津南侧区域较远的县域纳入影响范4围,保定在“接受辐射”与“产生辐射”之间有更多的主导性。 (三)第三步:“王”字构架 “王”字构架是在“工”字构架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在“工”字构架的南北二“”线基础上,在中间区域逐渐发展起中“”线的发展构架。从图 1 可以看到, “王”字构架下的中“”线是“房山涿州高碑店雄县文安” ,在这条线上,高碑店是核心,这条线贯穿了京南、保北和津西的很多区域,高碑店几乎位于“丁”字构架的“|”中,位于廊坊与保定的中间位置,该城市在“王”字构架

8、的南“”线与北“”线之间发挥着很好的起承转合的作用, “王”字构架的城市群布局中,重点是要发挥高碑店的承接作用。高碑店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发展速度很快,原来是新城县的一个镇,新城县政府由新城镇迁至高碑店镇后,高碑店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高碑店的带动下,新城县的发展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为了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将新城县改为高碑店市,城市京津保腹地内中等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样板。高碑店虽然距离中等城市规模还有较大差距,但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够汇聚京津以及保定的经济辐射,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大,很快就会发展成为京津南部的重要次级经济中心。 (四)第四步:“田”字构架 “田”字框架在“王”字框架的基

9、础上,可以逐渐完善周边的城市发展状态。如图 2 所示, “王”字框架的西侧是保定中西部山区地带,该区域城镇化水平低,易县、涞水、涞源、蔚县等都是“环京津贫困带”所属区域,完善“田”字构架的西侧“|” ,对于将“王”字构架下的城5市影响扩散到保定西部,进而缓解“环京津贫困带”的京津周边发展困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田”字构架的东侧“|”线,主要由天津辖区内的部分地区以及河北省的大城、文安、任丘、高阳等构成,相对于西侧“|”线而言,东侧“|”线没有“环京津贫困带”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能够很好地承接来自大中城市的影响,并与本地优势结合起来。 “田”字构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高

10、碑店等 5 个节点发挥着关键作用,5 个城市如果在功能上实现互补,大城市能够有序地将职能向外围分解。 “田”字构架就会逐渐形成,通过“由北向南由两边向中间由中间向四周”等“三步走”的方式,在京南地区逐渐形成网格状的城市群发展格局。首先形成图 2 中展示的“田”字构造,然后以这个“田”字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更大的“田”字,保定南部和西部、廊坊的全部以及天津的南部等地区全部囊括进来,在“田”字格局的影响下,京南地区会沿着“丁”字框架的“|”线发展出更多的中等城市,环首都城市圈战略下就会有更多的新型次级经济核成为“大北京” “大天津”的卫星城市,京南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就通过“软区划”的方式弥补了

11、“硬区划”的不足,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密度就会更高,资源在区域内布局就会更加均匀化, “环京津贫困带”与京津之间的壕沟就会缩小,大城市的拥挤程度也就会减轻。 二、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由于资源充分集中而无法竞争或者不适于竞争的垄断,诸如区位条件和矿产资源等都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很多大城市都是由于6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而形成的,像武汉、郑州、石家庄等。以石家庄为例,石德、石太和京广等三条铁路的发展,使石家庄很快由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河北省的省会也因此迁到石家庄。保定由于行政级别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显得落后了。独特的区位条件目前还不能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交

12、通条件的改善会让一个城市的自然垄断程度、城市的发展势头做出相应的变化,进而让一个城市显得更加重要,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会同向变化。自然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交通条件同等重要,石油、煤炭、金属、风景等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资源基础,随着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速度也会减慢。图 3 显示了自然垄断与社会效用、厂商收益之间的关系。图中的 MC、AC、MR1(或 MR2) 、AR1(或 AR2)分别表示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在非完全市场条件下,AR1(或 AR2)与 MR1(或 MR2)不重合,并且 MR1(或 MR2)较AR1(或 AR2)的下降速度快。根据 MR=MC 的市场决定原则,在 MR1

13、=MC 均衡时,市场状态为 E1,这时的产量为 Q1,价格为 P1。随着市场竞争加剧,AR1(或 AR2)和 MR1(或 MR2)都变得相对平缓,在市场状态为 E2 时,产量为 Q2,价格为 P2。在 E1 状态下厂商的收益为“L 区+M 区+N 区” ,在E2 状态下厂商的收益为“M 区+T 区+R 区” ,在 AR1 是相对缺乏弹性的情况下,T 区与 R 区的面积之和小于 L 区与 M 区之和,即产品降价导致总利润减少,这时候厂商就会由于垄断程度降低而获得更少的利润,社会效用就会足够大。竞争程度最好的时候,即没有垄断情况下市场均衡的 E0处,创造的社会效用为“N 区+R 区+S 区” ,垄

14、断程度减到最低,这时候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达到最高,厂商不再获得垄断利润,但社会效用也达7到了最高。图 3 说明在自然垄断存在的时候,AR1(或 AR2)线和MR1(或 MR2)线就会足够陡峭,厂商得到的垄断利润就会足够高,市场就会在较 E1 更高的位置上达到均衡,这时候社会效用是最低的,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也降到了最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垄断就会始终让城市在较 E1 更高的位置处均衡,相对于周边其他城市而言,处于自然垄断状态的城市能够集聚更多的资源,该城市就能够享受规模经济收益。每个经济单位在受到益处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因。城市发展的初期,外生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要素

15、的竞争,但是资源在城市的布局是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具有自然垄断优势的城市自然会得到优先成长。根据前文,京南城市群的发展中,进行分层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高层次的城市核得到充分发展后,才能够对层次较低的城市产生较大的回波效应,从而引发区域内城市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种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而得到的高收入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被区分为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 II 两种形式,前者是由于土地质量的差别而产生的地租,后者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根据经济学解释,级差地租是将相同的资本投入到相同面积、不同质量的土地上后,因劳动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所以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相 较于租种劣等地

16、就会得到超额利润。由于每个城市的资源状况不同、区位优势不同,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级差地租就会存在。资源在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布局的过程就是寻租过程。城市是伴随商家寻租而不断发展的,只要级差地租存在,资源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聚集程度8就会有差别,资源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的布局也会有差别,城市在各个方向上的发展速度就会有差别,所以城市在向周围扩展的过程中,不会以正圆形形态向四周均匀扩展,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形状。城市总是首先向地租较高的地方扩展,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其创造的级差地租水平也是呈同向变化的。图 4 展示了 L 和 K 两个城市的规模扩展过程。图4 中的任何一条线都表示在既定社会条件下,既

17、定数量的资源在选择在城市 L 和城市 K 布局条件下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曲线距离坐标原点越远,表示城市的发展水平越高。起初两个城市的规模都很小,城市发展水平处于 C1 水平,但是在发展中城市 K 逐渐展现出优势,所以资源向城市 K聚集的速度加快,城市 K 的发展速度快于城市 L,所以 C2 曲线越靠近 K的地方,曲线距离坐标原点越远,资源在寻租过程中,在城市 K 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随后由于发展条件的变化,城市 L 的发展速度快于城市K,曲线 C3 靠近城市 L 的部分,距离坐标原点较远。QL 和 QK 在坐标轴上的数值表示了资源通过寻租在两个城市布局的数量。两个城市发展速度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资

18、源在两个城市寻租的结果。根据李嘉图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只有资源在不同城市布局而得到的边际收益几乎相当的时候,资源在不同城市的布局才会相对均等,这时候两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就像图 4 中的 C4 一样,两个城市的规模近乎相当,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会发生 L(K)城市袭夺 K(L)城市资源的问题。城市发展状态实现了由 C1 到 C4 的变化,会让不同城市(包括不同层次的城市)从中受益。 (二)行政干预 9行政干预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状态、发展方向以及资源的流向,从而改变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前文有述,高碑店和廊坊这个两个城市是比较典型的,两个城市原来都是镇级单位,但是由于行政级别的提升,

19、首先都是将县政府搬迁至此,而后撤镇改市,为该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资源在这里聚集能够得到更多的级差地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行政干预的直接影响就是改变级差地租的状态,让资源在这里寻租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根据克氏中心地理论,理想的城市体系布局应该符合正六边形,这种规则下布局的中心地(城市)不仅有很好的秩序,而且能够使得不同层次的城市获得更高的效用。但是现实情况与理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真正符合正六边形法则的城市体系并不是很多。从中可以领悟到,克氏的正六边形规则并不是让人们在城市布局中刻意追求正六边形的空间格局,而是让城市规划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发展城市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城市布局,从

20、而让城市体系更加科学。如图 5-1,甲乙两个城市在 MC 相等并且是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按照MC=MR 的原则,城市甲布局在 Q11 的位置,城市乙布局在 Q13 的位置。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行政干预,城市甲的资源需求线向右移动,MR12 与 MC的交点也会从 E13 的位置移动到 E14,城市甲迅速扩展到 Q12 的位置。在MC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甲在发展中就会处于优势,只要是在AR12AR13,资源就会更多地向城市甲聚集,城市甲的速度就会超过城市乙。这种情况的出现,关键在于政府对城市甲实行了倾斜性的政策,使得资源需求曲线向右移至 AR12。城市甲相对于城市乙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在图 5

21、-2 中,虽然 AR 线没有变化,但是 MC较原先的 MC 有了新的10变化。城市甲的 MC 较城市乙的 MC 更低,城市甲由 Q23 扩展到 Q24 的位置,而城市乙只从 Q22 扩展到了 Q21 的位置。行政干预让两个城市的 MC都下降了,但是城市甲的 MC 较城市乙的 MC 下降得更快,其结果是城市甲较城市乙的扩展速度更快。只要这种不对称的行政干预存在,城市就会出现不对称的发展趋势。在图 5-1 和图 5-2 的两种行政干预方式下,城市甲较城市乙都表现出更强的发展优势,在资源不对称聚集的情况下,发展势头较强的城市甲周围自然就会出现“环城市贫困带” ,即城市甲周围区域的发展状态较城市乙存在

22、很大差别。行政干预使得资源的流向发生改变,从而在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的不同方向,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出现差别。 (三)自发形成 追溯城市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早期的城市都是产生于区位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条件较差的地方也逐渐出现了城市,城市的分布密度也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区位布局等也开始有了科学的规划。早期的城市包含“城”和“市”两层含义, “城”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市”的主要功能是集市贸易,这与现在的城市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现在的“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人们不再对“城”和“市”的含义进行区分,在人们的印象中“城”和“市”已经融合在一起,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应的概念,该区域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城市中就医方便、就业机会多、信息容量大。城市是市场发展的结果,商业行为对城市的影响很大。在自然发展状况下,城市会朝着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城市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