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类以前的生活的生存主题解读摘 要: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早期小说人类以前的生活中,借“日记体”叙事结构和第三人称限制性叙事视角阐释了生存这一核心主题。她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探索了个体生存、民族生存和人类生存这三个层面,从而涵盖了两性主题、民族主题和环保主题,显示出作家过人的洞察力。 关键词:人类以前的生活 ;生存主题;个体生存;民族生存;人类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53-0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ret Atwood,1939)自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 (The Edible Wome
2、n,1969)以来,其后的长篇作品几乎一经发表就成为畅销图书,更有多部长篇小说如猫眼 、 浮现等改编成电影,令评论家和研究者趋之若鹜。然而,阿特伍德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人类以前的生活 (Life Before Man,1979)似乎是个例外,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有两篇卡罗尔?L?贝兰(CAROL L. BERAN)的加拿大的马赛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功能性的种族提出从种族的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伊尔迪科?德?派普?卡灵顿(Ildiko De Papp Carrington)在文章恶魔、双重和恐龙:人类以前的生活、意识的起源和冰柱中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两段题词和小2说结构的关系,另有一篇书评
3、,谢里尔?E?格蕾丝在文章中评析了作品中的时间观念,指出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和类比表达了历史的重复性。在国内,仅有南京师范大学的秦蕾撰写的硕士毕业论文解读阿特伍德小说专门对其作了研究。论者拟从个体、民族、人类这样一个从低到高的渐进层次来阐释其“生存”主题,指出人类以前的生活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并且涵盖了阿特伍德其他作品中所有的主题关注点。 一、个体生存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批判传统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关于“个体的人的存在”理论,即个体生存论。他认为,人首先是个体、是特殊性的,人是以“个体独自站立着”的方式出 场的。1生存首先是个体的生存,每一个生存的个体的生命历程是由无数的具
4、体、彼此分开的瞬间构成,在个体生存过程中始终独自一人面对。这就是说,生存首先是人作为个体的生存,在生存过程中一切体验必然、必须一人面对。同时,与传统理性主义建立的合理性、整体性、秩序性的世界观相左,克尔凯郭尔用“无”的概念指出人生的虚无本质。克尔凯郭尔的以上观点为深入阐述人类以前的生活的主题提供了一个角度。 人类以前的生活的英文名字是“Life Before Man”, “Man”有多种含义,既有“男人” 、 “人类”之意,也可以解释成包括男人、女人在内的“人” 。这里的“Man”首先应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即阿特伍德在作品中塑造的三个主要人物:伊丽莎白、纳特、莱西娅。不同于以往的第一人称女性
5、叙事视角,这次阿特伍德使用了第三人称限3制性叙事视角,而且其中有一个男性人物。因此,阿特伍德并不局限于表达女性主义主题,而是视野更为广阔,借人类中的两性人物的个体生命体验来表现整个人类生存的本相。 首先,阿特伍德对三个人物的职业的设置,表现了生存的孤独本质:伊丽莎白在博物馆公关部工作,纳特原来是一名律师后来辞职在家当起了手工玩具制作人,莱西娅在博物馆负责恐龙化石整理。三人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空间相对封闭,鲜与社会沟通交流。伊丽莎白虽然在公关部工作,性格相对也具有侵略性、控制欲,但她基本上都是在家,沉浸在对前尘往事的回忆中,对孩子也难以亲近。纳特不仅工作时一个人待在地下室面对一堆堆的木 头,
6、而且生活中也是孤独一人。莱西娅生性单纯敏感,与社会格格不入。从小时候起就难以融入一个群体,在单位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整理零碎的史前化石。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儿童行走在成人的世界里,对于人事关系总是难以把握,所以沉湎于对史前恐龙世界的幻想中。 其次,阿特伍德使用“日记体”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互相独立的小世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难以沟通。这里所说的“日记体”只能说是类似日记,仅有标注时间这一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却很明显:时间下面标明主人公,且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如“1976 年 10 月 29 日,星期五” ,另起三行,顶格注明“伊丽莎白” ,然后以伊丽莎白为中心展开叙事,纳特和莱西娅也是如此。有时
7、,同一天、同一件事,分别以三个人的视角展开叙事,表现了三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整部作品在伊丽莎白、纳特和莱西娅的视角中转换,好比在同一舞台,主人公却4各自跳着属于自己的独舞。同时,与日记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不同,阿特伍德采用了第三人称。这样作为读者无法窥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总之, “日记体”和第三人称视角的使用,不仅使作品内的人物之间无法沟通交流,而且使作品外的读者无法与作品内的人物交流,人处于封闭、孤独的处境中。 传统本体论作为关于“在” (Being)的学问,都是以存在优先于非存在为前提的, “永恒的存在”是世界的开端和意义的依据。在西方先哲们看来,只有绝对的存在才是永恒的、必然的,哲学
8、以追求绝对的存在为目的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克尔凯郭尔从单个人的生存立场出发,对传统本体论的独断性提出质疑,消解了存在相对于非存在的优越性,彰显了“无” (非存在)的本体意蕴。 “无”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无所有” ,而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更多是指存在意义的缺乏和不确定性。“无”作为对人的生存当下直接性(当下的、未被反思的、未被决定的)的表示,是作为意义生成的前提。人作为一个“本身无意义的存在” ,通过个体在具体的生存情境中的自由选择和意志决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Life Before Man 也可以翻译成“成为单个的人以前的生活” 。 “单个的人”是克尔凯郭尔的用语,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人,
9、但并不都是单个的人。要成为单个的人必须要在“无”的基础上作出自我的决断和选择,即单个的人就是“个体化”的过程,是获得生存意义的过程。在此意义上, Life Before Man是一部关于个人如何转变成单个的人的作品。作品伊始,三个主人公就被“抛入”到一种空虚无聊的情境:伊丽莎白5和纳特虽是夫妻,但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两人为了孩子保持表面的温馨和谐,各自明目张胆地寻找各自的情人。伊丽莎白情人的克里斯的死让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莱西娅在对中生代恐龙的幻想中出场,表明她爱恐龙甚于爱人类,正如她所说:“思考人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不管怎样,她的生命中跟人有关的这部分暂时已成定局。 ”他们都活在对自我的
10、压抑中。通过他们各自对父辈祖先和幼年生活经历的回顾,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他们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伊丽莎白从小被姨妈从母亲手中“买”过来,在姨妈专制的教育环境中长大,所以形成了叛逆、好胜、控制欲强的个性;纳特在母亲希望他为世界维持正义的期望中长大,所以形成了懦弱、缺乏主见的性格;莱西娅出生在不被祝福的“杂交”婚姻中,乌克兰外祖母和犹太祖母的互相仇恨是萦绕她童年的记忆,所以形成了她逃避的性格。克里斯的死打乱了三个人相对平静的生活轨迹:伊丽莎白变得消沉,沉浸在对情人的回忆中;纳特对伊丽莎白更加绝望,决定展开新的恋情,于是开始追求莱西娅;莱西娅希望借助纳特的年长和经验进入成人世界,便接受了纳特的追求,两
11、人开始同居。在这场三角恋中,三人都重新确立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伊丽莎白通过纳特的离去,发现自己再也不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包括纳特对他的百依百顺、她的青春魅力、孩子们对她的依恋。纳特通过在伊丽莎白和莱西娅之间的疲于应付,渐渐意识到自己软弱、受别人控制的处境,他最后决定承担起对莱西娅应有的责任,摆脱伊丽莎白对他的控制。莱西娅也不再一味沉溺于对恐龙的幻想以逃避现实,她学习了很多, “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她自作主张怀上纳特的孩子为6自己的存在寻找一种身份。在作品的最后,阿特伍德对三个人都有意味深长的描述,可以看出三人都经历了巨大变化,而且文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家” ,
12、可以理解成三人都找到了“存在的家园” ,完成了从个人到单个的人的转变,寻找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民族生存 人不能仅作为个体存在,他还要隶属于某一个民族。小说不仅描写了三个主人公作为个体的生存状况,还通过主人公的民族背景表达了阿特伍德对民族身份和生存的思考。加拿大的殖民地和多元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促使阿特伍德有强烈和自觉的民族意识。她宣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要为捍卫民族利益而写作,她的很多文学评论和作品都表达了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人类以前的生活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加拿大英裔、法裔和乌克兰、犹太族等少数族裔的生存状况。 “耐特?斯科诺夫的某些特点反映了法裔魁北克民族主义分子进行的独立、
13、分离活动”2 加拿大历史上曾是英法的殖民地,加拿大土著居民、英裔、法裔还有少数族裔混居形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景观,既给加拿大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又导致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摩擦在所难免。小说中的民族矛盾随处可见。伊丽莎白与丈夫纳特和婆婆之间的不和,归根究底是两方所代表的不同民族信仰、民族习惯的冲突(伊丽莎白属英裔加拿大人,纳特与母亲属法裔加拿大人) 。文中多次提到的魁北克大选,表明了英裔与法裔的政治斗争。 莱西娅的少数族裔背景在作品中更具有代表性。她的乌克兰和犹太裔的“杂交”背景 ,使她形成了战战兢兢、敏感的个性, “只要有人从7背后拍她,或者地铁保安吹起口哨,她都会惊得跳起老高。 ”她时刻意识到自身外
14、貌与这个国家的不同,她一人在家时,会拿起一个枕头把脸遮住,盖住鼻梁,因为她的鼻子在这个国家显得太长,弯得太厉害了。 她的恋人威廉对待她的态度更加表明她在社会中的边缘、低等处境。威廉喜欢她美丽的黑发和又大又黑的眼睛,欣赏她的智慧,但是他却绝对不会向莱西娅求婚,因为威廉是有着纯正英国血统的白种人。他喜欢莱西娅的异国情调,但无法接受她的异族背景。 阿特伍德在作品中不仅展现了加拿大多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少数族裔的边缘处境,而且表达了对建构民族身份的思考。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达了建构民族身份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民族传统。伊丽莎白、纳特、莱西娅隶属于不同的民族,一开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以父辈为代表的民
15、族传统的反叛、逃离,这点在莱西娅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在外界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和家庭内部两个族裔的互相仇恨中长大,莱西娅从小就对人类失去兴趣,对石头和化石这种具体的实物产生了迷恋。其实这是她逃避身份尴尬和解救身份焦虑的方式。长大后她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在博物馆负责恐龙化石整理工作。但是,封闭的工作环境使她更加与社会格格不入。她尝试着与同事一起吃饭聊天,模仿以伊丽莎白为代表的上流白人的穿衣打扮。接受纳特的求爱,原因其实是始于她对伊丽莎白的兴趣,她想借助纳特进一步了解伊丽莎白,借此走入“成人的世界” ,其实她是想获得社会的认可。随着她与纳特的交往,她渐渐发觉在这场成人游戏中,她始终是一个“他者”
16、 ,她开始害怕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伊丽莎白,从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性。莱西娅意识到获得一8个独立身份的重要性,她不想什么都不是。 莱西娅希望归属一个群体,但不希望是舍恩霍夫太太中的一员。她开始了自我身份的建构之旅,她重新探访了两位祖母的故居, “她转过身,努力寻找来时的路。 ”莱西娅通过回顾祖先的历史,认清了自己从何处而来,应该去往何处。有了民族身份也就获得了个人身份,有了民族归属感的莱西娅从而获得了应付现实的能力。她能够以平常心接受威廉的道歉,不再以纳特为世界的中心,对伊丽莎白也不再惧怕。同样,伊丽莎白和纳特也通过再次对父辈的认同回归,建构起自我的民族身份,从而摆脱了空虚、焦虑, 在后殖民语境下,对
17、一个曾有殖民历史的国家来说,建构自己的民族身份是关系一个国家长远生存的话题。阿特伍德作为有着强烈政治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把对民族身份问题的思考熔铸于笔端,通过文学评论和作品探索构建民族身份之路。1976 年,她发表了幸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 ,通过探寻加拿大文学传统,建构加拿大的民族文化身份。在人类以前的生活中,阿特伍德再次表明民族传统对于建构独立的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也是民族得以生存的途径。 三、人类生存 随着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各个领域有责任感的人士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生态危机的原因及出路。在文学界,作家把严肃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构建出形象的环境灾难图景,引起人
18、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阿特伍德就是其中的一位领军人物。她通过自己的反乌托邦作品使女的故事 (1985,The Handmaid9s Tale) 羚羊与秧鸡 (2003,Oryx and Crake) 洪疫之年 (The Year of the Flood)预测和想象了未来的生态灾难,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如果人类再继续现在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生态系统的末日为期不远,那么人类也将走向毁灭。 其实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阿特伍德就表达了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 人类以前的生活就是一例。阿特伍德通过作品的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威廉之口,道出了人类目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废气源源不断地
19、排放出来,其中三百多种还压根儿没有得到鉴定。硫酸和汞排放导致金属雾和酸雨的形成,污染了马斯科卡湖区,并且向北蔓延。死鱼浮在水面,翻起的肚皮很快鼓胀起来,令人作呕。如果不立即(立即!)采取十倍于现在的措施,整个五大湖区就完蛋了。这里可是储藏着世界五分之一的淡水。因为什么呢?因为连裤袜因为橡皮筋、汽车、塑料钮扣。 ”3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人类最终会像恐龙一样走向毁灭: “鸟儿都在吃虫,原来坚不可摧的印刷电路板都浓缩成了脂肪,存留在生物体内。就是莱西娅也可能因为体内脂肪组织中聚集了大量的 DDT而不能正常生育。更不用说卵巢所受的各种辐射了,这几乎肯定会让她生出两个头的婴儿,或者一堆长了头发、牙
20、齿齐全、葡萄柚一样大小的肉体(威廉喜欢举例) ,或者像比目鱼一样两只眼睛长在一边脸上的小孩。” 看到威廉所说的话,虽然非常可怕,但却非空穴来风。看看最近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灾难地震、飓风、干旱、洪水、海啸、核泄漏,频10繁且危害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变得越来越自大并贪得无厌地向大自然索取,却忘记了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的根本联系。一方面是人类地盘的扩张,另一方面是大自然的满目疮痍。许多生态批评家和生态思想家都指出,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不是工业,不是技术,那些都是表层的原因。真正的深层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也就是说是人类本身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如莱西娅所说,
21、“人类是宇宙间非常危险的一种生物,一只爱搞恶作剧的猴子,充满恶意又四处破坏。 ” 在作品中,阿特伍德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关系才能获得生存。一开始作为个人的主人公都陷入自我的困境中难以自拔,最后都是在对自然的认同中获得心灵的平静。莱西娅幻想史前的生物在现代生活中复活,自己行走其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纳特把与伊丽莎白婚姻的失败归因于没有带她一起去走乡间的小路,并憧憬着能够带着莱西娅去乡下重建美好的生活。伊丽莎白被质朴的农民画所感动,发现了平平常常的植物中蕴含的美,精神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不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只有把自己当成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而不是征服者和统治者,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的共处下去,这也是人类获得生存的途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平等地对待自然界,与自然界建立起和谐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与自然的生存之道。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