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中苏条约谈判冲突的背后看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摘 要】中苏关系是中国在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关系,1950 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早期的政治决策、经济建设和外交关系。在条约签订过程中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发生了多次冲突,双方领导人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决定了条约未来的走向和对中国的影响。文中将对中苏在条约谈判中的分歧和冲突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其对条约走向和条约对中国发挥的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系;政治;经济 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二战后期,苏联通过和美国的秘密协定,确立了战后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
2、标:恢复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及将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此后,苏联和美国对中国两面夹击,苏联大军大举进入东北地区,胁迫国民政府签订了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条约及其相关协定充分保证了苏联在远东的权益,包括中苏两国共同所有和经营中长铁路,并由苏联派员任中长铁路局局长;通过公民投票完成外蒙古独立;租借旅顺港作为仅供中苏两国共同使用的海军基地,并且该基地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由苏方任命。 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中共革命运动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格局,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对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都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在2苏联方面,苏联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政策来保证本国在亚洲的安全利益和
3、经济利益。同时为了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争夺军事同盟,苏联决定重新考虑同中国的外交关系。而在中国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迅速提上议事日程。在毛泽东的主张下,中国当时确立的外交原则是“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因此,新政府立即废除了国民政府签订下的一切不平等外交条约,并与所有国家重建外交关系。当处理中苏外交关系时,中国面临了两重思考: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建设亟待发展,同时面临着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中国领导人十分希望与苏联保持密切的同盟关系,从而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方面得到苏联的援助。这种同盟关系需要通过签订条约来得到双方的认同和保障。另一方面
4、,新中国成立后,民众对实现民族独立与平等的渴望,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国民政府与苏联早前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中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如果继续维持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必然会影响新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政治形象。因此,废除 1945 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另订新约与协定,对于两国而言意义重大。 二、条约签订中的冲突及结果 在毛泽东和斯大林初步交涉后,中苏双方决定废弃 1945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签订新约。但对于新约的具体内容,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存在了较大的分歧。苏方意图通过掌握新约签订中的主动权,维持苏联在 1945 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的既得利益。1950 年 1 月 5 日,苏联外
5、交部起草了名为“苏中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第一稿草案,除了3在政治上保持友好同盟关系的条文外,该草案第七条明确指出:“缔约国双方承认,1945 年 8 月 14 日签订的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口协定继续有效。 ”在经过之后苏方对条约草案一系列的修改后,苏联方面为中苏第二回合谈判准备的文件草案,并没有涉及双边实际利益的内容,仅仅确立了中苏同盟的原则。关于中长铁路问题,与 1945 年的协定相比,不仅仍然保留了原来的 30 年有效期,而且其修改部分除领导职务采取轮换制,其他如资产确定、免征海关税和货运税、缴纳铁路营业税等规定都是更有利于保障苏联利益的。关于旅顺口和大连问题,除了规定苏联应从1950 年
6、开始撤退驻军,并在条约生效后 3 年内撤退完毕,其余一切照旧,要等到对日和约签订后再行审议。这是中苏条约正式谈判开始之前苏联方面的全部设想和期望,其真实意图仍在于维持苏联在远东的既得利益和既定目标。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中苏双方基本达成一致,这是因为条约对双方关系的性质的定位是充分建立在了双方共同的愿望和要求之上的,防止日本及其盟国的侵略、加强双边的协商与合作等等。而令双方产生明显冲突的是中长铁路、旅顺和大连等实际问题。中方在这三个问题上提出:第一,苏联放弃租用旅顺口作为海军基地的权利,放弃在大连和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和利益,同时声明将上述所有权利和义务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目前
7、由苏联临时代管或租用的在大连和旅顺口地区的一切财产,均由中国政府接收;第三,对日和约签订或本协定生效三年后,苏联政府立即将中长铁路及其所属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所有。可见,同苏联此前提出的条约草案相比较,中方提出的4草案几乎完全颠覆了苏联的设想。之后中方又提出了关于旅顺口、大连和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的草案,其目的在于一并解决这几个重大问题,避免苏联在签署对日和约后再重新审议有关协定。随后苏联为了弥补损失,在提交的议定书中又增加了三条:对于苏联运入、调出旅顺口的物资和原料免征一切税收;上述物资和原料免受中国海关检查;苏联军队和军用物资可以沿中长铁路自由调运, 其运费按中国军队调运的现行价格计。尽管
8、以上种种同苏联的目标相去甚远,但面对中国领导人强硬的态度和毫不退让的立场,以及在美国极力拉拢中国,破坏中苏同盟的背景下,苏联被迫同意中国的主张。 而关于中苏签订的补充协定,毛泽东在几年之后的感受同当时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尽管之后几年毛泽东曾多次表示补充协定是在斯大林的压力下签订的,是斯大林对中共不信任的表现,但在当时,毛泽东在看到补充协定的草案时,并未表现出不同意见。不但如此,中方甚至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执行这个协定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显然,对于斯大林提出的这个建议,毛泽东当时认为是有利于中共新政权对新疆这样的边远地区的控制的,也有利于表明中国革命的立场。接下来的两次会谈内容也表明,中方当时并没有认
9、为这个补充协定有侵犯中国主权的含义。 对于以上的冲突,我们应该看到,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双方基于各自利益发生了多次分歧,苏联被迫做出的让步使得斯大林心中始终怀有怒气,而毛泽东在签订条约归国后,听到了各方面对于补充协定的非议,心中也存有芥蒂。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尽管在形式上达成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实际上却加深了两个领导人之间的矛盾。 5三、中苏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主要对新中国造成了以下三点影响:中国参与朝鲜战争;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以及中国早期外交的空前孤立。下面笔者将分别就上述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条约导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参战。 斯大林在与毛
10、泽东对条约中涉及的利益问题进行谈判时,也同时对苏联在亚洲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全局考虑。在苏联掌握着旅顺、大连时,苏军拥有东方的不冻港,斯大林不愿意因朝鲜半岛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但随着中苏就条约谈判的不断深入,斯大林意识到,无论是否同中国结盟,苏联对这两个港口的控制权都不会持久。因此在预感到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即将失去时,斯大林重新考虑了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如果能以南朝鲜的釜山、仁川取代,可以进一步威胁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并且同中国结盟后,一旦美国选择介入朝鲜战争,就可以通过同中国的结盟避免同美国的直接冲突。基于这种考量,斯大林在同意接受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港的协定方案后,就秘密邀请金日成商定朝鲜半岛作战
11、计划。 对于早前斯大林同毛泽东达成的“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共先解决台湾问题再挥师北上援助金日成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苏联并没有付诸实施。中苏同盟随着斯大林做出发动朝鲜战争这一决定后已经相当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形式。但是由于中苏同盟条约强化了毛泽东等人对自己国际共产主义者身份的认同,也坚定了他们视中国为东亚革命的中心这种观点,因此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等人认为自己有义务在此地区支持共产党发动的战争。直至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参战,斯大林才承认6中共是国际主义者的实质,中苏同盟才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则反过来巩固和加强了中苏同盟。 (二)苏联对中国
12、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 中苏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也签订了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协定中指出,苏联将对中国提供三亿美元贷款,供中国建设 50 个大型基础工程项目。对于这三亿美元的贷款,苏联同意将贷款利息降至 1%,减轻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负担。客观的说,在这一阶段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尽管算不上大规模,但是 3 亿美元的贷款在中国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占总投资的比例高达 14.3%,对成立不久、物资紧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经过中苏多次商讨,苏联支援中国建立了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即“156 项工程” 。 “156 项工程”最终实际确定 150 项,其中大多
13、数为基础设施和重工业项目,对于调整我国工业布局,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发挥了长足的作用。 中国与苏联之间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样对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发挥了重大作用。建国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封锁政策,严格限制对中国必需品的出口。在此情况下,苏联扩大了对中国必需品的出口,尽可能的在中方指定日期前满足中国急需商品的供应。同时在出口商品的价格上,苏联也对中国提供了价格优惠,大多数商品都以低于同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向中国出口。 在建国初期,苏联在资金、技术、贸易等各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大规7模、大力度的经济援助,使中国较快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初期的工业体系,经济水平大幅度增长。
14、但是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苏联在中国出兵朝鲜后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三)中国走向“一边倒” ,早期外交空前孤立。 在决定签订中苏条约之后,斯大林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中美之间任何接近的可能:包括在真理报陆续发表文章暗示美国与台湾有秘密军事合作,以及美、英等国正从事破坏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文章。并破天荒地鼓励毛泽东解放台湾,还允许中国将 3 亿美元贷款的一半用于购买苏联军火。而毛泽东为了表示中共的坚定立场,博得斯大林的信任,将美国原驻华的所有领事代表驱逐出境,并努力拖延美国承认中国的时间。 可见,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在建国初期一步跨入了以苏联为主
15、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体系。而毛泽东向美国表明中国坚定立场的做法,也促使了美国放弃了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念头,正式认定中国是苏联的附庸国,并在 1950 年 4 月确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8 号文件,决定:“必须拥有军事力量,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遏制苏联的扩张,并在必要时挫败苏联或苏联指挥下的侵略活动,不论是局部的还是全球性的。 ”正是这个文件精神和斯大林重新考虑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也正是这个条约,将中国绑在了苏联的战车上,最终在早期外交上走向了空前的孤立。直至珍宝岛的枪声响起,才使中国外交走出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阴影。 8四、结语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新中国
16、早期的政治决策、经济建设、外交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中苏条约的具体内容和相关协定基本满足了中国的总体目标,但是在就中苏条约进行谈判的过程中,中苏双方在相关利益上的不断冲突和领导人间关系的不断变化,最终决定了条约发展的方向和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条约一方面带来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发展,也令中国在建国初期就跨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体系,一方面也导致了新中国抗美援朝和早期外交孤立的被动状态。我们无法比较这两者究竟哪一方更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做的,是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 沈志华.1950 年中苏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J.东欧中亚研究,1998(4):61. 2 俄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 07,目录 23a,案宗 18,卷宗 235,第 12-15 页. 3 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上)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J.俄罗斯研究, 2001(1):28. 4 周恩来致少奇同志并中央政治局电 6Z.1950 年 2 月 8 日. 5 沈志华.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写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60 周年之际J.俄罗斯研究,2010(1):29. 作者简介:闫雪怡(1992.07- ) ,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