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课程设置个性化研究摘要信息化社会要求大学课程设置个性化,结合江苏大学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说明中国高校大学课程普遍缺乏个性化现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由此从学生角度认为,大学课程应该充分个性化,适应学生的个性,更好的服务学生。 关键词大学课程;课程设置;个性化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它于工业社会的不同点就在于,工业社会强调模式化,统一化;信息社会强调的是个性化。要培养具有个性化的高级人才,就必须有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体系作保障。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课程改革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凸显个性化,更好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已成为现代众多高校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
2、题。 一、大学课程个性化设置的必要性 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中国理事会会长、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家曹晓峰教授主张将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2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
3、教育和培训。简而言之,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的自我潜质特征、能力水平和目标,为其量身定做一套教育规划。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强调个性化教育,它到底重要在哪里?下面依次列举三点原因。(一)学生发展需要个性化 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具备人的所有特性。而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不同的,他们的神经系统虽然构造相同,但是遗传物质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人的差异性。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人更是千差万别,这都体现在思维、能力、人格等方面。思维敏捷,能力强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反应迅速,理解能力高,而反应稍逊,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接受 新事物时需要反复几遍才能适应消化,这就决定了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相同
4、时间内学到的知识程度或者知识数量就有差别。如果将学生全部视为无差异群体,对他们采取一模一样的教学方式,那么必然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果收效甚微,长此以往,他们在大学里根本得不到成长。这就需要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依人而设,根据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选择。 其次,从小学开始学校就强调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基本上只发展了学生的智育,严重忽视了其他四育的发展,这导致学生只会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能力或者做人交往方面严重跛脚,大学作为预备化的社会,是向社会输入人才的重要来源,3必须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精英,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不仅学富五车,同时还要有强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的人才,所以,训练
5、学生的德体美劳等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发展需要个性化人才 信息化社会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时代,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改变,或者适应,否则我们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社会要进步,不仅需要我们去了解新事物,更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去创造新事物。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获得奥斯卡的导演李安,百米跨栏的冠军刘翔等等人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只有当每个领域不断向前进步时,整个社会才会前进。反观这些取得成功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具备自己独特的才能。一个苹果改变世界的乔布斯,被人
6、们奉为“神”一样的人物,他却没有从大学毕业,但是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不是说大学的学习不重要,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在大学是否获得了像他一样的探索创新能力,如果连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尚且具备,而一个上满四年大学的学生在踏出校园的时候却两手空空,那么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就是要让学生放开胆子学,不要让他们整天拘泥于几十页的书本,而是要靠创新的课程设置和明确的目标定位来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有兴趣,愿意探索。 (三)学科发展需要个性化 大学区别于初高中的一大重要之处在于大学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专业,根据专业来安排学生的课程,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各有4不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学校会为他们安排较多的理工
7、科课程,而对于文科学生来说,理工科课程鲜有涉猎,更多的是学习人文知识,这就造成了一种偏科的现状,即文科学生没有理科思维,而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大学的学科发展需要文理贯穿,即建立学科交叉平台,设立一批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多种学科的学习,开拓视野。同时,学科之间如果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学科之间教学、评价体系完全相同,将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起点竞争力和评价标准差异加大,因此学科间的差异化体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制定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规划路线,以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载体,体现不同学科的差异化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创新发展。 二、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忽视个性化 我们以江苏大学的课程设置现
8、状为例,阐述高校普遍缺乏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前江苏大学的课程设置分为 3 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又分为选修部分和必修部分,都是由学院按照专业培养计划来安排开设课程。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是由学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中设定的课程进行选择,并需要选满一定人数才能开课。而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也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的课程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必须到课听讲,并要求参加考试。而选修部分是要求学生在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身心健康类、和艺术鉴赏类这五大类中自由选择,修满学院要求修到的学分。 (一)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种类偏少
9、,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5我们以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的选修部分为例,江苏大学的通识平台课程分为五大类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身心健康类、和艺术鉴赏类,一共有 250 多门课程。但这其中又有一些课程因为选择这门课的学生的人数不足开课的要求而被剔除。而参考国外的一些大学都拥有大量的通识平台课程,例如加州州立大学各分校通识平台课程一般包括基本技能、科学与数学基础、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历史与文化等,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 7 大类共 11 个领域,即“外国文化” 、 “历史研究 A”、 “历史研究 B”、 “文学和艺术 A”、 “文学和艺术 B”、 “文学和艺术 C”、 “道德辨析” 、
10、 “量化推理” 、 “自然科学 A”、 “自然科学 B”和“社会分析” 。他们的课程更加的丰富多样。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3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选修课“太少了,学不到什么东西” 。 (二)学校的课程设置以教师的意向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意向 江苏大学学生的课程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基本设定好。特别是学校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值上都占据大的比例,学生根本无法对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说“不” 。教师开什么课学生就上什么课,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计划上要求开教育哲学课。其次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貌似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但学院会要求学生在指定的几门课程中选择。即使
11、是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的选修部分也并非真正符合大学课程设置个性化的要求。学校较为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开设公共选修课不够重视,导致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多是些年轻、缺乏经验的教师,他们在设置自己的课程时往往比较呆板,而不能加进学生的意向。 6(三)学校的课程设置很大比例上是理论课程,缺乏符合学生个性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体现个性化,从课程设置上看,许多课程更倾向于实践的教授,并且这一门课程设置时,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其有个性化的课程实践,然而在真正实施时,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例如学校的瑜伽养生课程,他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瑜伽的实践教授,而我们上课时看到,教师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课程,坐在四
12、四方方的教室里教授。 台湾中原大学的黄冲锦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里阐述了台湾中原大学在通识平台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其中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课程门类等来说明其缺乏个性化。安拴虎的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从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有代表性的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缺乏个性化。还有很多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个性化的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全国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的个性化方面都存在普遍性问题。 三、深入改革大学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个性化 (一)知识树完善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相比于传统的“金字塔
13、”型课程结构体系, “知识树”型课程结构体系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从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四年的课程是有层次的,难度逐年加大,伴随着的自主选择权也越来越多。越往上层,专业特色、个性特色越明显,课程类型越来越多,发展空间也7越来越大。学生在两年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后,在拥有“厚底子”的基础上,再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会拥有更多的机会与空间。大四时期,有多样的学习方向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研究型课程、特色课程、专业课程、发展课程等等。多样的课程安排和层次性的课程设计包容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激发了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求学热情,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弹性化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14、 课程安排固定、教学计划固定学生个性化在固定的课程设置中受到了压抑。大学课程并不是中小学课程,大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力,让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这种理念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便是弹性化。 1、弹性化的模块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将每年的课程以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更小、更独立的模块,使学习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模块课程有利于课程更加弹性化的划分,扩大了学生的选择余地,课程内容不再由学校、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由学生、教师协同商定的,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2、弹性化的学分制。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课程学习获得学分。弹性化的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课
15、程内容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不同的学习能力。弹性化的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3、弹性化的学制。统一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没有考虑到学生之8间存在的差距和不同的个性。实行弹性化的学制,比如:学生按规定,修满所需要的学分即可提前毕业,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延迟毕业。弹性的学制解决了学生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更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举两得。 (三)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90 后大学生对于网络一点也不陌生,他们会主动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信息,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现实课程中,存在许多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现实问
16、题。45 分钟时间对于渴求知识的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每个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时间更是大打折扣;由于时间限制、课时需要、人数情况,老师们所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也不足以全面发挥其优势;现有的选修课程也满足不了所有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本着“学生需要什么,网络提供什么”的导向设置,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从而建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利用这个平台,将所有课程在网络中展现,学生点击鼠标,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个性化的学习。并且,我们可以在线利用各种方式与老师互动交流,例如: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提问等等。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方式,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更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