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两岸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摘要:从当代政治来看,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政治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无论是大陆范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抑或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偏资本主义政治文化,都包含于中国政治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当然,海峡两岸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了两种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乃至矛盾冲突。近些年来,两岸政治文化中民主观日益高扬,从双方关于民主的一致性诉求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烙印下的两岸政治文化能够和谐相处的契机,进而期待能互补互进,促进双方政治体系的相容合作,共筑中国梦。 关键词:大陆;台湾;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
2、2013)03-0036-06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深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因此,成长于中华传统文化环境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它既包含大陆范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也涵盖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偏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当然,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诸多内外社会历史因素,造成了当代两岸政治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了障碍。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双方政治文化中的一些共通点,求同存异,进而聚同化异。阿尔蒙2德认为:“研究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不但需要了解这个政治体系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的实际作为,而且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我们把这些倾向(政治体系
3、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因此,要研究当代两岸的政治体系现状,首先有必要对两岸各自的政治文化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当代台湾政治文化形成、构成及特点 近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各自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道路有所不同,因而双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亦各有千秋,它们共同建构了中华文化的大系统。从政治社会发展角度看,虽然近代以来台湾深受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但是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台湾政治文化仍然和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一样同属中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都是中国总体政治文化下的一种政治亚文化。根据比较政治学的理论方法,要研究分析当代台
4、湾地区的政治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构成台湾政治的行为主体台湾民众的政治心理现状,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 (一)政治认知的复杂化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是政治情感、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基础。当代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由于其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历史性因素,既存在着与中国大陆民众政治认知相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当代台湾人的身份认知上。 3在当代台湾人的自我身份认知上,近些年由于某些政党和政治人物操纵“统独议题”和煽动“省籍矛盾” ,导致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很
5、大的变化。 19922008 年台湾人自我身份认知“民意调查” (见表一) 。 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可以发现虽然多数台湾民众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且不去定义这个“中国”的内涵) ,但有 48.4%左右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而不属于“中国人” 。这个令人惊心的答案虽然让人一时很难以释怀,然而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台湾民众的角度来看的话,很多事情就可以理解也应当去理解。近代以来,孤悬海外的台湾饱受外来殖民者的侵略,而当时的中央政府则往往视其为蛮夷之地,对之关注不多。自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同胞先后经历了日本的残暴殖民统治、 “2?28 事件”以及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等悲惨记
6、忆,一些人的“中国心”早已千疮百孔。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岸形成一种长期对立敌视的政治现实,沟通交流的缺乏以及政治的恶意宣传使得很多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识和了解被严重地丑化扭曲,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同胞的政治身份认同。因此对于这种特殊的身份认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难,而是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以最大的诚意,通过加强相互的交往,尽最大的努力去安抚很多台湾民众那颗受伤的“中国心” ,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个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 (二)政治情感的多元化 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在已有政治认知基础上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等政治领域各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受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4当代台湾民众的政治情感趋
7、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典型的“抗拒强权心理” 。这源于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性:台湾民众一直以来都对暴政怀有深刻的抵触心理。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移民(现在台湾社会民众的主体)来到台湾的一个主要原因即是为了反抗当时官府的压迫,摆脱封建的残暴统治。后来历经反抗荷兰人、日本人的殖民统治,一直到抵制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民众的这种“叛逆心理”愈演愈烈,构成了台湾人政治情感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是浓厚的“悲情意识” 。近代以来台湾先后经历过荷兰、西班牙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加上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长期以来这些殖民统治和暴政的“悲惨记忆”带给大部分台湾普通民众深厚的“悲情意识” ,他们深
8、切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出头当家做主。这种政治文化中的“悲情意识”还普遍反映在台湾的民间文化中,如经典闽南语歌曲金包银就唱出了台湾普通民众的悲惨心声:“别人啊的生命,系框金搁包银,阮的生命呒哒钱” (别人的生命是镶金又包银,我的生命不值钱) 。三是畸形的“恐共心理” 。这一奇怪心理主要受长期以来两岸现实政治的敌视对立所影响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两岸缺乏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民党当局总是不遗余力地丑化和扭曲大陆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再加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岛内分离主义意识煽动,殖民主义政治文化沉渣泛起,致使台湾社会的“反共” 、 “仇共”情绪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升温,有的甚至演
9、变为“仇中”或“反中” 。不过随5着两岸之间交往的密切频繁,台湾民众对大陆和中国共产党的印象正在逐步改善。 四是盲目的“崇美媚日”情结。鉴于历史原因,近代以来台湾与美、日之间一直联系密切,从而造成台湾社会长期以来的“崇美媚日情绪”总是挥之不去。如今成长于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大批台湾中上层社会精英,年轻时多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他们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的熏陶,回台后活跃于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从而带动整个台湾社会沉浸在一种“崇美”的气氛中。近年来,台湾人的政治信仰主体已由“三民主义”逐渐转变为美国的民主自由思想。 “媚日情结”主要源于日据时期的“后遗症” 。日据时期,在日本的“
10、同化政策” 、 “皇民化运动”的影响下,部分台湾人的国家认同已经有所扭曲。这种个人成长时期的文化影响对个人政治情感的塑造有很大影响。当代一些台湾政治精英像李登辉、许文龙、蔡昆灿等人就属典型的“亲日派” ,他们经常公开强调自己的“日本情结” ,对日本是极力谄媚。 (三)政治价值观的民主理性化 政治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基本政治认知、政治经验和直观的政治情感基础上的思想与态度的升华,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念等理性思维和主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从“三民主义”思想体系逐渐走向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民主自由的主流政治信念以及趋于理性成熟的两岸政治观。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
11、来到台湾,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起“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文化的主导,原来的殖民地政治文化渐渐被边缘化。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由于美国的全球霸权需要而输出普世民主,国民党的政治文化日益受到美国自6由民主文化的侵蚀,威权型政治文化逐渐向现代民主型政治文化转型。抗战胜利以后,台湾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一个台湾民众不懈追求自由民主的历史过程。其民主进程最早始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 7080 年代取得较快发展,直到 21 世纪初实现政党轮替,才算取得基本成功。在整个民主发展过程中其民主政治价值观逐渐广泛普及于社会各阶层而成为主流政治思想。另外,台湾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经历了社
12、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民主自由观的社会化,民主价值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越来越得到民众的认同。 关于两岸政治观,在两岸关系的“统独”问题上,现阶段台湾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主要倾向于“维持现状” 。 “维持现状”已经成为当下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值得注意的是, “台独理论派”在台湾思想和理论界一直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标榜的“台湾民族” 、 “台湾意识” 、 “台湾人主义”等所谓的“本土意识” ,对于很多台湾民众基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复杂认知和情感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正是由于长时间内这种“政治社会化”中的连续性,再加上历史上的冲突,造成了“台独”意识的蔓延和发展以及两岸长期的僵局。美
13、国学者小 G.宾厄姆?鲍威尔在社会分化和政治敌视中分析:政治亚文化中的连续性常会给政治过程和体系维持带来问题。正是在亚文化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的连续性,能使集团之间产生一种疏远感。如果再加上冲突的经历,这种疏远感更是得到了强化,很容易支持一种政治上持敌视态度的亚文化。于是谈判与和解就变得十分困难,僵局和崩溃就可能出现。可是,随着近年来两岸之间各方面交流往来的增多,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的加深,大多数台湾民众的两岸政治观慢7慢趋于理性成熟,既不再盲目附和明显缺乏科学性的“台独理论” ,也不求急于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问题,而是持一种求稳怕变的温和心态。 二、当代祖国大陆政治文化的形成、构成及特点 几千年以来
14、,中国的政治文化经常是与家庭、社会和道德伦理生活联系在一起,政治文化渗透于整个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而社会则用一定的文化机制或者主体文化影响政治生活来体现政治文化的作用,这是一种“文化型政治文化” 。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冲击下,一种关乎政治生活特有的程序、机制、功能和结构的“制度型政治文化”逐渐萌芽并开始发展,由此开始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型政治文化”向“制度型政治文化”过渡的漫长之路。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陆的政治文化进入一个急剧变迁的历史时期,由“文化型政治文化”向“制度型政治文化”过渡的过程骤然加快,政治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人治型向法治型、从身份型向契约型、从顺从型向参与型转变
15、,传统家长制政治文化正在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具体来看,当代大陆政治文化的变迁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一)政治认知的一体化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通常具有多样性,它可能是由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把居于主要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文化称为主导政治文化,居于次要位置起协助性作用的政治文化则称为非主导政治文化。主导政治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非主导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对反政治文化进行控制、批判和改造,8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以主导政治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倾向,从而推动政治认知的
16、一体化,维护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探索、试验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其所包含的集体主义、奉献主义、民主法治和爱国主义等重要内容,应当说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社会、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前提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导政治文化。后来,新的党中央集体始终坚持继往开来,
17、实事求是,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指导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近年来,大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整个社会范围内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迅速普及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已经基本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知逐渐趋于一体化,大家同心协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筑中国梦的信念和决心得到极大增强。 (二)政治情感的现代转型 长期以来,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家庭、社会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多重作用给中国人烙印下深厚的民族和国家信念
18、,民众普遍怀有一9种强烈的“爱国情结” 。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表明,参加调查的 94.22%的公民赞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分别有 74.95%和 85.65%的公民对“如果国家使您失望,您就有理由不爱她”和“如果国家使您失望,您就有理由背叛她”表示反对。这种“文化型政治文化”下的政治情感由于持续受到平常的家庭、社会以及道德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异常坚韧,根深蒂固。这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尤为可贵和重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迈向一种现代化结构,相应的“文化型政治文化”也不得不向“制度型政治文化”转变。随着政治文化的转型,传统的政治情感因素随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巨
19、大转变而发生了一些嬗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随之加快,世俗化带来了公民对现代政治生活的认知革新,政治认知的转变带来政治情感的变化。公民对于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情感有所淡化,进而慢慢转化为对现有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威的归属感和眷恋感。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公民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成果大家共睹共享,毋庸置疑。这些都让广大民众对国家深感自豪和骄傲,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大大增强。根据现代政治发展的普遍经验和趋势看, “文化型政治文化”向“制度型政治文化”转型是必然的。虽然“爱国情结”与“恋政心
20、理”的消长在一定时期内在所难免,但是现代政治的兴起使得人权、主权、政体等新兴政治主题已经逐渐影响到国家、民族等传统概念而深入民心。 (三)政治价值观的世俗化 10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大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脚步逐步前进,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现代政治价值也逐渐普及于民且广为实践。 首先,公民民主观的不断增强和完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发展, “民主”作为现代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转型的主要标志,在当代已经超越民族国家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人类普遍追求的政治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自由等意识逐步融入公民政治
21、文化中。公民开始确立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要求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政治生活中,公民不再盲目服从,而更多地积极参与公共领域,考量政府的实际作为,主动评价政治的现实性。世俗化的政治文化就包含着把积极的政治干预作为达到个人和集团目标的途径这样一种意识。近些年来,在追求民主政治上升成为执政党的核心意志后,党内的民主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和落实,党内民主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党际民主、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给全社会带来了选举与协商的民主之风。 其次,公民平等观的逐渐普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哺育了中国公民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近代之前,长久以来“三纲五常”的传统教育使人们对自我的家庭及社会定位的认知从来就不是平等的,等级思想对他们早已内化于心,落实于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给等级制度带来了强大冲击,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代表的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崇尚人人当家做主而不论等级尊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公平要求客观上也推动了平等